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渥伦斯基—吉提恋爱事件(以下简称渥、吉)在《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庞大的故事系统中,只是一个很小的子系统。全书8部228章,涉及这个事件的,充其量不过7章,而且都集中于第1部。 最初谈到这个事件的是第1部第11章。列文刚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准备向吉提求婚,但在“英国饭店”与奥布朗斯基共进晚餐时,却从谈话中得知自己有了情敌。并从侧面交代了渥伦斯基与吉提的恋爱关系。 第1部第12章叙述了吉提同公爵夫人的一段谈话,公爵夫人说—— “两位认真的求婚者已经在这头一个冬天出现了:列文和在他走后不久出现的渥伦斯基伯爵。”  相似文献   

2.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 :一是杜丽与奥布浪斯基失去爱情的家庭 ;二是安娜与卡列宁从未有过爱情的家庭 ;三是列文与吉提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幸福家庭 ;四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建立在畸形爱情上的“合情”但“不合法”的短暂的“家庭”。作者通过对四个家庭的描写 ,既揭露了俄国社会“谁之罪”的问题 ,又试图回答俄国社会“怎么办”的问题 ,并且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宗法制婚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1986年的一个傍晚,伦敦的安娜夫人回到家,刚打开门就发现一个“陌生”女子站在她面前,安娜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赶忙打开灯,但那个女子还在她面前站着,并没有走开的意思。那女子穿着与安娜一样的上衣,戴着与她一样的帽子,蒙着一样的面纱,看上去竞与安娜一模一样。安娜有些惊慌,她尽力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摘去帽子,  相似文献   

6.
她有“五大家”妇孺皆知在祖国美丽的江南.有一个美丽的地区她有那河流遍地她有那荷包红鲤鱼她有那甜蜜的柑桔她有那营养丰富的乌骨鸡她是东部的西方她是西部的亲密东篱这是哪里啊?这是哪里?这就是美丽的江西这就是美丽的江西这就是美丽的江西啊,江西,江西江西是那么美丽来江西  相似文献   

7.
安娜怀着对渴望已久的爱情疯狂般追求,义无反顾地走出“围城”,但当如痴如醉的日子随风逝去时,她又迷惘 了。她最终非但没有化为美丽的蝴蝶,反而在粉碎自己的同时,也让自己美丽而年轻的生命化作一缕轻烟。  相似文献   

8.
人仗狗势,贴身护卫 “花都”巴黎,美丽、迷人,尤其是当夜幕降临之后,更显出她那婀娜多姿的风采。 我们下榻的阿莱德雅旅馆,坐落在十分繁华的蒙玛特尔大街。每天吃过晚饭,大家总喜欢出去走走。一天,我独自出外闲逛,在一个书报亭前,一本介绍巴黎风光、名胜的杂志,那一幅幅精美的彩页,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吸引。决定买一本。标签上的实际价格为“100F”,由于较长时间磨损,字迹有些模糊,我误看为“10F”。于是,取出一张“50F”的纸币,递给那位书亭主人老太太。我拿着书,等  相似文献   

9.
袁瑛 《今日南国》2008,(13):14-15
张天爱是个令人羡慕的女人,当然,这不是指她美丽的外表、显赫的背景以及坐拥三大时装品牌的身价等这些看似迷人的光环。她可以不断地改变,却鲜少犹豫和退却——当一个女人时时在改变和超越“现在的自己”时,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正美丽的。  相似文献   

10.
年轻美丽的安娜卧轨自杀了.她残忍地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这无疑是一出悲剧。其原因何在呢?仅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吗?我们认为,安娜的死除了客观外界原因外,还有其自身原因,这就是她的性格所具有的悲剧性.安娜的性格过于矛盾,思想过干偏狭自’(,精神十分空虚贫乏,这就使她在坎坷中不能正视生活,无法从困境中解脱自己而最终走向毁灭。一、安娜勇敢,敢干追求,却又软弱无能,性格过于矛盾。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习俗,从小就融入她的思想里。但是,她生活的又是一个新旧交港的时代,农奴制废除…  相似文献   

11.
安娜的传统意识及其复杂的情感,是安娜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文章从安娜的追求意识和传统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论述安娜身上的致命弱点;犹豫性、矛盾性、依恋性、软弱性以及对社会认识的幼稚性和对泛伦斯基爱情的盲目性。正是这样一些内在因素,规定了安娜必然走上悲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魏西友 《社区》2004,(9):63-63
渥道夫是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家超市担任收银员。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然而,有一天,他却与一位顾客发生了争执。他耐心地向她解释:“尊敬的女士,我没有收到你的五十美金呀!”这位顾客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硬说交给了渥道夫一张五十美金的纸币,可是渥道夫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的美丽即将消亡,即使我曾经见过也只是擦身而过;当我目送她的背影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渐行渐远。我的长篇小说《白吟浪》不只是一条用珠玑串起来的项链,更确切地说,她是一个花圈、一个花篮、一首挽歌,用来祭奠美丽而伟大的洞庭湖。  相似文献   

14.
<正>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迷人的女性形象,自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安娜悲剧的原因成了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读者和评论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外国文学爱好者。笔者认为,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性格、社会压力及作者的宗教观等促成了安娜的悲剧,形成了产生安娜悲剧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托尔斯泰“创作力量最旺盛的时期”[1] 。在小说创作的 19世纪 70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完成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作品中 ,作者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 ,描写了 19世纪 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同时塑造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安娜 ,美丽、聪慧而又热情 ,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 ,不惜背叛自己的丈夫和所属的上流社会 ,表现了她不肯屈服的叛逆性格和真诚热情的内心世界。然而 ,安娜美丽的外表、反抗的性格、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并不能改变她走…  相似文献   

16.
达吉雅娜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长篇《安娜·卡列尼娜》中着力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在世界文学艺术画廊里占有突出的地位,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依然能够扣响着亿万读者的心弦。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这两个艺术形象的评价,却一直褒贬交错,毁誉不一,相互龃龉。推崇备至者有之,竭力诋毁者有之;两种极端。时有发生。对于达吉雅娜,有人誉之为“道德的象征”、“不夹杂任何杂质”;有人褒她“具有一颗正直良心的少女”,“属于那个时代年轻人中间的优秀分子”;也有谴责她“忠诚”、“顺从”传统的婚姻道德。至于对安娜的评价,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誉她是  相似文献   

17.
"一个也不能少",意味着高智商孩子和普通孩子必须享有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美国现在教育制度的严重缺失安娜莉茜·布雷泽尔(Annalisee Brasil)不仅有一副美丽的外表,而且还是14岁同龄人中最聪明的一位。3岁时,母亲就发现她可以用单词卡片组成完整无误的句子;6岁时,母亲带着她去做了一次智商测试。安娜莉茜发现那些题目简直太容易了,就和出题人开起了玩笑:她不仅按正常顺序把一个小方块排好,而且还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我最崇拜的就是老师,老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迷人。那不是一种简单的美。“美”一个字太苍白了,那是一种带着魔幻般、充满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在这种力量下。我畏惧而又着迷地遵从,并执行从她们美丽的唇中吐出的一道道圣旨。我是一  相似文献   

19.
去年夏天,我到保加利亚卡赞勒克市访问,不想在这个美丽的巴尔干城市里竟遭遇一位异国少女,留下一段深刻记忆。 那是一天下午,我在市中心汽车站等候公共汽车、候车者有10多人,其中有一位20多岁的大学生模样的少女。手持一画夹,拎着沉重的两袋画具和物品。我判断她是艺术学院的学生。车来后,人们涌向车门,这少女的一个包被挤脱于地。站在她身后的我正好空着一只手,我当即帮她拾起,并提上车,好沉的包。 在车上,这位少女在轻声地感谢着我时,展示了她那迷人的笑靥。我此时才仔细打量了她几眼、  相似文献   

20.
顾丽燕 《金陵瞭望》2011,(28):24-27
邂逅舞蹈,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十七岁,花季年龄。那一年,马家钦凭借着自己的“天资”得到空军司令刘亚楼的特批进入南空文工团学习舞蹈,这一触碰从此再也没有停止.舞蹈成为她一生的事业。50余年一路走来,她留下了一串串耀眼的足迹,为我们国家的舞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