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者坚持价值是属人的,否认自然也有内在价值.这一观念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已受到严峻挑战.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就是对传统价值观实质上的重建和范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的论证逻辑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自然中心主义、价值与事实等同和对自然价值客观性的证明等三个环节.自然价值具有价值和事实双重内涵,自然价值论具有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品性,它存在着价值本体化的思路,其存在论基础是近代哲学的二元论.人与自然界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由人确立的,它在本质上是人在实践中为人和自然界确立的一种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顿在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生物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论,它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在其中的地位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罗尔斯顿在自然价值论中对人类采取了“双维度”的定位,既肯定了人类主体在自然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高于一切主体性价值。自然价值论对我们在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文化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历久弥新。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价值观思想。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系统研究了自然的内在价值,转向了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新路向。分析马克思和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观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行有益的比较,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深层生态学和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基础的自然内在价值论,遭遇了人类中心主义从主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提出的挑战,深层生态学定义的人的主体性以及生态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著名生态社会学家默里·布克金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然内在价值幼稚愚蠢。但是,从西方环境整体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罗尔斯顿、深层生态学提倡者阿恩·奈斯和盖娅理论贡献人林恩·马古利斯对内在价值论的言说中可以发现,自然内在价值乃是对自然存在事态的反思的合理结论,深层生态学扩大了人类主体性的边界,作为一个隐喻嵌于深层生态学言说中的自然内在价值概念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顿以自然内在价值为基础,实现了伦理学的"荒野转向",开创了"伦理的生态向度"[1]。本文通过对其"客观内在价值论"内容的梳理以及所存在的理论、实践缺陷的认识,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走一条现象上表征为"中间偏左"(人为主导同时兼顾合乎物伦)特征的哲学技术路线,实现人同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危机和"全球问题"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解决生态问题的各种方法。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蕴涵有丰富的生态价值观内容,罗尔斯顿的价值论伦理学和生态整体论同样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价值观内容。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的异同表现在两人的生态伦理观、生态整体观和自然价值观三个方面。充分挖掘他们的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并进行有益的比较,对于我们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者坚持价值是属人的,否认自然也有内在价值。这一观念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已受到严峻挑战。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就是对传统价值观实质上的重建和范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对肯定美学的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肯定美学对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均极有价值,然其自身尚不成熟.艾伦·卡尔松为肯定美学提供了三种证明,即适当性证明、范畴创造证明和综合证明,是对肯定美学独特、系统和富有启发性的说明.这是从认识论角度解决价值论的尝试.以认识论解决价值论问题本身存在逻辑困难,卡尔松的三个证明亦均嫌主观,故而并木成功.立足当代环境哲学,生态学证明论证整体自然之审美价值,内在价值证明论证微观自然对象之审美价值,二者结合,正可构成关于自然审美价值根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老子自然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充分展现了自然之道具有主宰性的价值观、自然之道具有主体性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相同一的价值观。这种自然价值观为自然的内在价值提供了具有理论说服力的价值论证,对后现代理论前沿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对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自然历史理论及与此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理论,含有一种共同的普遍的整体价值理念,其理论视域涵盖"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对象性的自然历史体系的整体性,人与自然在其对象化、异化及其扬弃中趋达的"本质的统一"及其共同的普遍价值问题.通过对马克思这一自然历史观的解释和对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分析,可以发现自然历史系统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及其共同的普遍的整体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哲学家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以美国社会后现代自然观为例对美国社会后现代价值观进行分析,并得出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该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最后论述美国社会后现代自然价值观对英语学习者和跨文化交际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西方生态伦理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罗尔斯顿提出的那些自然价值的形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人类价值评价维度基础之上的,因而,罗尔斯顿的价值哲学并没有把他所坚持的自然价值的观念贯彻到底。当代信息哲学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价值定义:"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我们应当遵循自然价值(天道价值)高于人道价值的价值理念,从自然本体出发把自在价值、自为价值和再生价值确定为价值的三种基本形式,并确立自在价值在价值现象中的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立足于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能够成为生态伦理学和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切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价值主体,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非人存在物只有在满足人的需求后才具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把一切当成是谋求政治权力和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其结果是弱者利益、未来人利益和自然价值在政治过程中被忽视。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明确各参与主体在相关领域的价值取向,找回政治参与的目的价值,为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做出价值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论证环境物内在价值的思路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借鉴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论方法的个体主义价值论;二是试图背离西方个体主义传统的、建立在整体论之上的整体主义价值论。但是,在这两种不同路向的价值论基础上,都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学。文章提出的价值论的第三种思路认为,当把作为"大我"的"世界整体"作为"统一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其目的性要求建立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中,人和环境一样,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应当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环境伦理学的建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降,生态危机推动伦理学的重心从社会移向自然,新教传统承受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本文介绍了部分新教思想家和以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为代表的环境伦理学家对新教思想内自然价值论的可能性所作的讨论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美与善的汇通——罗尔斯顿环境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顿是环境伦理学界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审美情怀,这使他与一般的环境伦理学家区别开来.在罗尔斯顿的环境思想中,美与善是相通的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美学思想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自然价值论;环境美与环境善具有共同的前提--健康的生态环境;整体和谐是环境美与环境善的共同标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对工业文明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切反思,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前提是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对自然价值阐发的两种不同语境,在此基础上深入领悟其内容要义是强调人类作为自然价值的主体,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必须把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合起来,而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则是对其理论提升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20.
自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问世以来,荒野自然价值被重现并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维度予以全新诠释。人类亦开始反思传统的自然工具价值观,进而提出并论证系统性的整体主义自然观。荒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自然维度意义上,同时也突出在生态伦理层面上的重新评估,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实践更是目前人类社会所应倡导的道德义务。哲学荒野转向也以一种全新价值评判被引进、确证甚至引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