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去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十条暂行规定,为搞活企业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普遍反映,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的生产计划权、技术改造权、自有资金使用权、原材料采购权、产品销售权以及部分产品订价权等都不落实。许多行政部门(部、局、公司等)既直接管企业的产供销,又直接管企业的收入分配。工厂与市场(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产品销售市场,资金市场等)仍处于隔绝、半隔绝状态。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独立享有产品分配权的经济成份;具体包括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带有企业性质的独资经济实体、私人合伙或合股以及挂着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牌子而实际上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产品分配权均由私人掌握的所谓“挂牌”企业。  相似文献   

3.
<正> 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要不要以按资金价值量区分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作为它的理论的,政策的界限?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中,有着不同的看法.还在五十年代,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提出必须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时候,就主张以此为界限来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经济管理体制中的一个大问题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但企业权力扩大的界限在哪里?我认为应以简单再生产为限,即原有的资金范围以内的经营管理权,折旧全部留给企业.扩大再生产部分,即新的投资应由国家管."另外一些同志不赞成这样的意见.薛暮桥同志说:"如果企业把全部利润上交(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发生在企业从所得利润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国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和经济组织之间进行交换时,是否具有商品交换的性质,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理由是: 国营企业既是全民所有制的一个生产单位,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权虽然属于国家,但直接占有、使用和进行经营管理的,却是一个个国营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是联合起来的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或小生产者,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存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矛盾和对抗。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5.
<正> 中共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这次改革的基本任务。“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此,必须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将国营企业的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因此,《民法通则》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依法享有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6.
国营企业的扩权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谈一些有关这个问题的看法。一、扩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扩权的根本目的应当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扩权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国家、地方、企业更好地分工,各得其所地、协调一致地运用好全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管理权,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作用,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充分地、完满地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一、“三轮式”新模式的内容以两权分离为基本思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必然引起国家与企业(指全民所有制企业,下同)关系的变化。两权分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宏观两权分离,指国家的资产所有权与行政管理权的分离;二是微观两权分离,指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财政的意义来说,第一层次的两权分离打破财政部门集所有权与行政权于一身的局面,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政府与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法律关系“政企分开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江泽民同志与企业界座谈时的论述.政企分开的重点是将政府管财、管物、管项目,转变为由市场资源配置,能够达到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要求的那样,使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对国有房地产企业更是如此.1.国有房地产企业应当享有经营自主权,更应当拥有法人财产权.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从扩大经营自主权、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着手的.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家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使国有房地产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杨春平  姚俊 《学术论坛》2006,(11):106-109
通过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体系分析,引入“所有权与资产控制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想,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权利缓冲的“隔离带”,防止行政权力对资本市场的垄断,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享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的实体。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仍然缺乏活力,其原因是政企分开没有彻底解决。政企不分的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国营企业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和使用权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独立生产经营自主权,市场机制不健全,单向法规对政府没约束力。实现政企分开,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局,作为全民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有财产占有权、生产经营权、收益分配权和财产处置权,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健全市场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产权社会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产权,通常是指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归属。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以及由所有权决定的对财产的占用权、支配权、处置权。后面的三权,一般称之谓所有权权能,合称为经营管理权。产权社会化是指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由原来为同一主体所拥有,逐步转化为不同的主体所拥有的过程。这种分离实质上是财产所有权商品化的过程,即所有权的权能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的让渡。出让方以从受让方获得相应的收益作为让渡的条件。所以,产权社会化如同生产社会化、劳动社会化一样,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一、企业的社会化怎样理顺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实现企业向股份制过渡的问题,一直是圈内外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关于企业如何扩大经营自主权方面的丰富经验,但是所有权或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又使企业事实上无法摆脱严重的行政束缚,成为真...  相似文献   

13.
争鸣与信息     
如何理解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国家所有权问题王利明、李时荣在《中国社会科学》今年第1期上撰文,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国家所有权的内在结构即权能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认为,所有权的内在结构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而所有权的核心和灵魂是支配权。所有权的权能可以同所有权发生分离,分离的范围和大小取决于支配权行使的程度。国家所有权诸种权能同国家所有权发生分离,并不导致国家所有权的丧失,其关键在于国家享有支配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营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依据法定程序享有国家所有权的诸种权能,才能成为具有活力的经济实体;同时,国家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研究企业行为的理论也随之诞生发展起来。它的诞生与发展,大大丰富了改革中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宝库,同时也对改革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概述根据改革的进程,人们习惯把1984年以前的改革称作改革的准备阶段,而此后才是改革的起步阶段。1984年,国家推出了两项企业改革的重大措施,其一是当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在规定中,扩大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十项自主权。其二是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关于在国营企业推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报告的通知”。它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更加规范和稳定,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增强企业活力的主要理论依据则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关系问题,通常把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叫做经营权,因此,四权的相互关系也就变为两权的相互关系。从历史上来看,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企业经济责任制?首先,从实践上来看。我国国营工业企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就推行经济核算制,强调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此后,在有关工业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条例、规定中,又多次要求企业领导人员完成国家规定的计划任务,并为此承担经济责任。但是过去推行的经济责任制,效果不很显著,甚至有名无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企业一无权、二无利,其生产经营活动基本上由国家通过各主管部门来直接指挥,因此,企业对其自身的经济效果实际上不可能承担经济责任。直到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情况才有些变化。扩权试点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享有一定的经济利益,权、责、利的初步结合使企业的经济责任制普遍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 ,已逐步形成国家所有权、企业产权、国有股权“三权”相对独立的态势。在改革实践中 ,继续理顺“三权”以及与国家经济管理权的相互关系 ,建立企业产权和国有股权的科学管理体系 ,使国有企业能够充分行使产权权利 ,是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所有制的现存主体形式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以下简称国有制)。即国家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权的代行主体。改革伊始,便触及了国有制这一我国所有制的主体形式。扩大企业自主权确实给经济注入了一些活力,但这一改革并未克服旧的国有制的根本弊端,而且还带来了许多新的棘手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社会总需求膨胀。社会总需求膨胀在旧的国有制下主要导源于国家的扩张冲动,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很小,有可能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加以克服。现在的社会总需求膨胀则主要导源于企业对消费收入与投资资金同时增长的追求。如果企业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即消费基金与投资资金恒等于已经创造出来并且已经实现的价值量,那么就不可能出现以消费与投资同时膨胀为  相似文献   

19.
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资料经营权的分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从纵向经济关系方面来说,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资料经营权的分离,在于使国家与企业间的关系明朗化,使国家不再以生产资料经营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转向  相似文献   

20.
上海经济问题讨论会最近在讨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中提到企业自主权的问题,现综述于下: 一、提法 1、“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太小,束缚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利于生产的迅速发展,必须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2、“归还”企业自主权:企业的独立性,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一种必然性。不是给不给的问题,而是必须加以承认;也不是扩大的问题,而是应有权利的归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