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写本文献是汉语史俗语言文献中最为珍贵而丰富的文献,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考辨出当时的大量俗字、俗语词、俗语法(口语语法),而且能考辨出许多当时的俗音。由于古代的语音真貌无法流传至今而不改变,我们现在研究古代语音只能靠当代方言和古人记录字音的韵书、字书等书面材料。如果古人编的韵书之类都能用科学方法真实记录某时地语音,古音研究也就不那么困难了;而  相似文献   

2.
一、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理论模式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据严学宕先生所论,在现当代有三个框架。其一是高本汉的理论,认为汉语发展从上古到中古,到现代方言,是直线发展的。他的中国古音重建以中古音构拟为枢纽,上推周秦,下接现代方言。这是直线型理论。其二是张琨的理论,认为上古汉语就有方言分歧,诗经音系到切的音系,到现代北方方言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根据这一观点,他写了《汉语语音史中的方言差异》。这是差异型理论。其三是罗杰瑞等人的方言逆推研究法,或称“普林斯顿假说”(Princetonhyp。thesis)。ZO世纪6O年代中期,在美国…  相似文献   

3.
陈会兵 《学术论坛》2006,(3):197-200
声母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考察了中古、上古、近代和现代汉语声母发展演变的概况,梳理了汉语声母的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到汉语声母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上古的时代界限,学术界一般认为指先秦两汉,如唐作藩先生:"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1也有学者认为不包括两汉,"所谓上古音,传统音韵学上指的是周秦古音。如果周秦古音是指西周建国到秦朝灭亡这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法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再加上方块汉字不直接表音,书面语言没有按词分写的习惯,不能显示音节的变读等等,这就给汉语语法分析造成很多实际困难。这正是我国目前语法教材和专著讲述观点分歧的客观原因。能否在汉语语法分析中更多地注意运用语音标准,从而减少语法分析中一些不必要的分歧,以利语法研究和教学,这是本文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语言是一定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形式的符号体系。语法和语音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一种语言,任何一句话,如果脱离具体语言,都将无法存在,不可理解或产生误解。这是我们强调语法分析必须运用语音标准的理论根据。 目前流行的一些语法教材和专著,对运用语音标准认识还不很一致,因而对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述也不一样。 请比较各家对词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王宁  黄易青 《学术界》2005,(1):124-138
近些年来,梅祖麟教授有关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的一些意见,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批评.但梅教授这些意见背后存在着三种不符合学术规范的问题一、评价前人汉语音韵研究时不尊重历史事实;二、研究上古汉语音韵却不重视上古汉语事实;三、进行汉藏比较研究时有明显的循环论证.本文认为,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要尊重研究的历史,尊重汉语事实,尊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陈卫恒 《殷都学刊》2004,(2):102-105
本文旨在探求古韵之幽两部交涉和现代汉语方言“子变韵”两种语音现象共通的音理基础 ,以此说明古音学原理贯穿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研究汉语上古音都应该注意其中的文字问题,如同源字、形声字、同形字、同义换读、讹混、俗字、错别字、异体字等。文字学理论已经较为成熟,将一些文字学理论和概念运用于古音研究,往往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正> 上古是否有庄章二系和日以二母,这是音韵学上古声母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上古音是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的起点,起点有若干声母还弄不清楚,语音发展史从何谈起?本文就日母是否归泥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我与音韵学     
提起音韵学,不少读者感到很陌生.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一门传统学科,它属于汉语语音史.汉语语音史是汉语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它并行的是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语音史研究汉民族共同语和主要方言在各历史时期的语音构造,以及语音的演变规律.大学古文古史专业的学生到高年级要学语音史或音韵学.这门课没有多少形象思维,不少学生感到枯燥,不愿意学.当初我也是这样.记得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汉语史课.任课老师是许绍早教授.先讲语音部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是阶级斗争,学校里不停顿地批判“封资修黑货”,同学们就更不愿学.我的志趣在现代汉语和修辞学.大学五年级念完,毕业分配到  相似文献   

11.
<正>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上古音、中古音、等韵学、近代音、现代音等学科。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研究也包括方言音韵研究、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周边国家语言对音研究,也涉及到汉语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期《语言教学与研究》,刊载了张清常先生的《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一文,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藏语系,了解、研究汉语早期的语序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启示,很值得一读。但有些选例失于斟酌,解释得有欠妥当,也是无需讳言的。其中“冬至”“夏至”条,就是典型的一例。张先生的文中认为: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中有许多语音变化及语音形式很纷杂,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一来源语音发生了不同的演变,形成新老不同的语音形式。2.不同来源在同一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语音历史层次。3.多种来源或多种层次在同一地区共存,形成竞争和叠置局面。我们在江苏境内江淮官话与吴语的交界地带,常常看到第三种情况,有些口语词显然不是由同一韵类演变而来,有些则反映了不同的语音层次,因此不能进行同源的平面比较,但是可以视为不同来源或不同层次的语音形式在这种过渡地区的竞争和叠置。  相似文献   

14.
要读懂古书和从事语言研究,就得懂古音;要懂古音,就得懂汉语音韵学。而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问。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掌握音韵学呢?我认为,这需要从教、学两方面进行探索。这里,想从学的角度从方法上谈谈怎样学习音韵学。(一)要掌握现代语音学知识音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从性质上看,它本来就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语音学。从前的音韵学之所以被弄成“绝学”,一是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又没有一套科学的记音工具,因而要用不拼音的汉字去描写和分析语音,这就免不了要创立许多专门的术…  相似文献   

15.
蒙语语词进入汉语,自元代始。十三世纪后,广大蒙古族人民自漠北进入中原后,开始了与汉族的频仍交融。这就自然引起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语言的相互影响,首先表现在语词的吸收。于是一批蒙语音训语词,便逐步进入汉语阵营,成为当时的汉语语词。这一点,元代汉语文献可以证明之。证据最力,莫过于杂剧。杂剧在元代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又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史籍可征,当时作家甚众,剧本数百,城乡争相演出。由此得知,使用汉语的杂剧,是能为各族人民看懂乃至喜欢。今天,我们发现杂剧剧本中有不少蒙语音训语词,涉猎明、清之史籍及今天的汉语中,亦发现有蒙语音训语词。由此可知,元代,有许多蒙语音训语词进入汉语,自然为当时汉族人民所掌握运用。随历史之发展,汉语中一部分蒙语音训语词被淘汰,而另一部分生命力强的蒙语音训语词,至今七百多年,仍然活在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6.
陈抡先生自三十年代起即发心立志以西学研究先秦古籍,迄今五十余年。虽几经挫折,而雄心不减,今于八十高龄,卒成《天问》、《离骚》、《九歌》、《九章》译注,及《诗经》译注之大部。《诗经》译注拟于一九八七年完成。陈抡研究《诗经》的特点是对语音对应规律的应用。他认为清代学者虽然比较尊重语言的历史,但没有从汉语演变过程中找出古今语音和各种亲属语音的内部联系——语音对应规律,仍然无法解通古籍。他认为欧洲历史语言学中的“历史比较法”通过对一种语言及其各亲属语言的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语音对应规律和构  相似文献   

17.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8.
<正> 《文史哲》的同志要我谈谈怎样治学,我感到很为难,我还站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在摸索,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但编者一再嘱咐我写一点,并说对象可定为大学生与哲学爱好者,既然如此,作为一个教员,谈一点体会吧。我们研究哲学象研究其它科学一样,必须热爱它。一些人认为数学很枯燥乏味,但在数学家眼里,数学远比小说、戏剧动人有趣。哲学也是  相似文献   

19.
高迪  傅亚庶 《学术探索》2014,(5):114-117
中古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从词汇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古词汇能够体现出上古词汇演变的情况,也能为近代新词新义的出现提供来源。然而在词汇学领域,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最为薄弱,既没有上古词汇研究那样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没有近代汉语词汇的厚积薄发。近三十年来,中古词汇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论著,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断代研究,由于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几部书上,专书研究也仍然有很多空白。在这一情况下,从词汇学角度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作品的研究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齐民要术》事物数量表示法有五种格式,其中二种是上古汉语的残存;动作数量表示法有四种格式,其中一种是传承上古汉语的用法。从该书可以看到:数量表示法在魏晋南北朝晚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古汉语的主流格式“数 名”、“数 动”已经基本消失,非主流格式“名 数 量”、“数 量 名”、“动 数 量”、“数 量 动”数量大增,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还有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