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印度古典舞蹈单手势和复手势的六十三个图形,共九十一个手势(其中包括《舞论》、《姿态镜铨》和卡塔卡利舞的同名异形姿式)。现在继续介绍下列手势:  相似文献   

2.
陈自明 《南亚研究》2010,(4):145-15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初,印度与中国这两大文明古国开始复兴和崛起,文化交流开始变得频繁。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和舞蹈。著名音乐大师拉维·香卡、苏布拉玛尼亚姆和舞蹈大师莉拉·桑姆生在中国精彩的艺术表演都深深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印度音乐与舞蹈,多年来有不少中国学生和学者前往印度留学和从事研究。他们回国后在中国的音乐和舞蹈院校分别开设了印度音乐与舞蹈课程,并向全国各地推展,目前,中国人对印度音乐与舞蹈的兴趣日趋浓厚。印度的音乐文化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优美的舞姿,是盛开在世界艺术园林中最瑰丽的花朵之一。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舞蹈艺术的是《梨俱吠陀》,里面记载了体操、弓术、音乐和舞蹈等各种娱乐活动。古代印度有一种学艺称为仙学,其中也包括舞蹈艺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拜尼尼曾提到过“舞蹈者”及《舞蹈经》二词。大约在公元前后出现了一部重要的论著《舞论》(Natya-Sastra),此书为婆罗多牟尼所著。这部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印度在几百年间发展起来的舞蹈、音乐以及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4.
宋丽萍 《唐都学刊》2008,24(6):91-96
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是以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为主体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旨在于强调印度民族就是印度教民族,强调印度教文化价值体系.由于政党的意识形态受制于社会环境,因此,要不断作出调整.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五项政策原则、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印度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印度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的重要宝库之一,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派系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原始部族神话、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耆那教神话和其他神话等五大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主要记载于卷帙浩繁的《吠陀》文献(包括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传承经典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等典籍里。本文拟以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为例,探讨一下印度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印度教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只是同一种宗教演化的三个阶段。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它起源于古代吠陀教,中间经过婆罗门教时期,才逐步演化为印度教。虽然印度教和古代吠陀教和婆罗门教在崇拜的神灵、祭祀的形式、派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它们的本质没有变,信奉的宗教经典和基本信仰基本上是同一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如四部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一直被印度教作  相似文献   

7.
廖波  王观慧 《南亚研究》2023,(4):130-152+157-158
印度人民党近年来在印度政坛强势崛起,其政治成功离不开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支持与引领。印度人民党的政治成功不仅是施政纲领、选举策略等技术层面的成功,更是其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功,而国族认同以及国族建构则是这种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主导下,印度的国族认同建构日益向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方向推进。实际上,印度的国族认同建构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国族认同,可被概括为“包‘熔’主义”,其是以包容主义为外壳、以印度教特性为价值内核、以印度教(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渐进式同质化的国族认同建构模式。包“熔”主义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伴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发展,其实践方式主要有身份改造、文化挪用和国民教育的“藏红花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 ,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 ,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 ;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 ,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 ,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 ,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 ,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9.
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吠陀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教徒的圣典 ,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其中包含的婆罗门教思想的基础观念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印度民间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还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舞蹈。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真是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所以这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世代代流传至今。现择要分述如下: 旁遮普邦: 旁遮普人性格活泼开朗,言语诙谐。他们不仅喜欢唱歌,而且善于跳舞。流行在旁遮普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的早已传到其它一些邦,有的已被电影界广泛采用,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1.
一、引语突厥穆斯林对北印度的进攻和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是13世纪南亚次大陆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突厥穆斯林的胜利使伊斯兰教徒大规模移居印度,并促进了印度同西部伊斯兰教国家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印度教徒改信伊斯兰教,又使印度的穆斯林社会日益扩大。于是,印度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种文化并立、斗争和融合的复杂局面中。印地语文学中的苏非爱情传奇诗就是这种局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吴晓玲 《浙江学刊》2003,(1):128-131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3.
印度是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根据1998年《印度年鉴》,截至1991年3月1日,印度共有人口8.5亿,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占11.67%,基督教徒占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等宗教信徒以及一些无法确定宗教属性的人占0.43%。显而易见,印度宗教主要有两大体系,即本土体系和外来体系;前者包括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后者包括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同样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文佛典对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婆罗门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及佛教的影响大。但中国古代汉文佛典中有着大量对于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这些文献材料中保存了不少印度本国没有保存下来的内容,它们对完整准确地理解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差别或不同特点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提到印度,往往想起佛教。的确,佛教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它在历史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但佛教并非是印度的唯一宗教,更不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现在印度,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印度教等,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后者,即印度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印度全国人口的82%以上,而且它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流传。  相似文献   

16.
《沙恭达罗》千古魁力解析王洪雁《沙恭达罗》是印度古典名剧,作者迦梨陀娑是印度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大约生活在公元4-5世纪。印度古典戏剧研究学者一般认为,迦梨陀娑有七部作品传世,均采用古代梵语写成,其中三部剧作,四部诗作。被介绍到我国的汉译本有抒...  相似文献   

17.
文化战略是一种资源性战略,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是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利益。宗教是印度文化资源的主体内容,对印度文化战略具有本质影响。印度宗教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本土宗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两大类。因之,印度文化战略的宗教底蕴十分深厚,体现于形成和实施等各个层面。就当代印度而言,其文化战略的本土宗教色彩尤为浓烈,具有印度中心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宗教大家庭意识和非暴力意识等特点,为印度政府和印度民间的"共识",成为印度凝聚国民情结、发展对外关系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舞蹈的产生定在原始公社时期,由于那时人类对大自然的蒙昧无知,舞蹈大体上都经历了崇神阶段,并从最简单的形式变成复杂的舞蹈体系,而且不断扩大舞蹈所反映的现实范围。印度的舞蹈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古代舞蹈的基本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他们的许多风格和舞派,特别是手势,是与众不同的,手势的体系是非常独特的,这引起了我们艺术家们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要了解现实的印度,就必须参透其历史与文明发展的历程。本文着重探讨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湿奴的形象、来源和发展、围绕他展开的化身故事、形成的各种玄理、对他的赞颂,以及他众多名号的含义。从微观入手阐释印度教的发展是本文的独到之处与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印度教大会是一个机构庞大的印度教教派组织,是印度教各个派别的联合体。它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当今印度的社会和宗教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VHP的成立与发展 VHP成立于1964年,是由国民志愿服务团(RSS)的领袖M·S·高瓦克创立的。它的诞生决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印度的惨败刺激了印度国内民族情绪的高涨。随后,印巴克什米尔争端趋于激化,双方举行的数轮会谈均无结果,处于僵持状态。印度国内掀起反穆斯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