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劳动力流动给地区造成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这种收益与成本不对称--沿海地区获得劳动力流动大部分收益而承担较少负担、内陆获得劳动力流动较少收益而承担较大成本,在资金转化为资本相同的条件下,沿海地区通过自身资金积累的资本规模要大干内陆地区通过自身资金积累的资本规模,从而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入,在中国无内在约束的分权制度、单一的晋升考核机制、歧视的户籍制度和残缺的土地制度的作用下,沿海地区的资本规模将持续不断地与内陆地区拉开差距,进而沿海与内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委托代理关系不规范,二是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低效益状况。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解决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显著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等发展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全球化也意味着制度竞争激化和制度演进趋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着全球化给出的机遇和挑战,应对全球化外部冲击的重大创新路径,就是具有重大民本主义发展价值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强化中国劳动力自由流动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发展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局限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很难客观诠释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强化了政府的有效性、社会的韧性,塑造了企业的内在精神,提供了基本的产权保护意识等;令人惊奇地创造了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条件,从而使中国顺利转轨的同时获得了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家族企业变迁与中国经济转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平青 《江汉论坛》2002,(10):28-31
家族企业是家族基因内生性决定且由企业环境选择的企业形态,家族基因随企业环境和企业内部结构的改变而不断进化,从而形成独特的家族企业变迁机制。在经济转轨中诞生成长的中国家族企业作为一种颇富活力的特殊企业组织形态,在沿着继承优秀家族基因的现代企业方向变迁过程中,反过来又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转轨。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中,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农外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史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建立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上,能够带来内生性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原有的违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技术选择带来的是经济外延式的增长.不同产业、部门、区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力跨产业、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流动.伴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进一步升级,在劳动力流动新趋势的推动下,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上涨趋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得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产业和区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这有利于改变我国原有的技术进步方向,推动内生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相似文献   

8.
陈恩  于绯 《江淮论坛》2013,(2):15-23
本文对FDI与劳动力流动的互动关系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反思。首次提出研究FDI与劳动力流动的三次浪潮,发现我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FDI技术转移产生和实现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FDI分布与劳动力空间流动的趋势基本一致,FDI带来的就业创造、挤出效应导致我国就业量的变动,并且FDI对我国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从互补作用逐渐转变为替代作用,由此得出FDI与我国劳动力流动具有协同关系。进而在协同关系之上讨论了FDI与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带来的促进论和不确定论,对区域经济差距带来的扩大论和不确定论。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指出从高、低技术含量FDI和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入手来探索它们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差距的作用机理,将是未来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要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消除低技术含量FDI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入的替代,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区域长期增长的政策建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可以把 1978至 90年代初期的中国转轨经济的代表性的地域发展模式分为包括广东、福建在内的华南模式和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江浙模式。相对华南模式 ,江浙模式是一种内向型的发展模式 ,乡镇企业的推动和较好的区域内外协调性是江浙模式的另外两个特征。考察江浙模式对于研究中国的转轨经济以及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江浙模式的形成决定于地方分权 ,乡镇企业发展和该地域的市场化资源。对江浙模式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表明 ,通过地方分权 ,利用和动员了传统体制中的市场化资源 ,从而保持了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的连续性。这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薪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收入分配领域已经并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作为居民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薪酬,必然成为这一变革的核心。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薪酬问题十分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涉及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包括薪酬的概念如何界定?薪酬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薪酬在地区、产业方面的差别是否合理?改革后的最低工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评价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的薪酬制度?这些问题都是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与…  相似文献   

11.
解除管制、分权与中国经济转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将有关中国转轨过程的解释分为两大类 :“资源有效配置论”和“制度安排论”。文章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评述。并指出 ,这些解释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基于这些讨论 ,本文的解释性框架力图内生中国转轨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包括中国的财政分权。特别强调改革中重工业的技术特征 ,即规模经济以及与下游产业的产业间联系不应该在讨论中被忽略。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解除管制 ,并通过体制外的增量改革来提高效率。同时又由于新兴的最终产品生产部门需要中间产品部门为其提供中间投入和技术装备 ,所以不仅避免了对存量的冲击 ,甚至提高了上游国有部门的产出、就业乃至于技术效率 ,从而使经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实现了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经济转轨模式的特色突出地表现为以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为基本方向,实行转轨运行规则、转轨运行方法、转轨运行效应三者有机结合,兼有渐进式与激进式,或者说整体上渐进式转轨与局部激进式转轨并行的特点.其转轨运行规则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制度的有机结合;转轨运行方法稳中求进与改中求进相结合的渐进方式;转轨运行效率实现经济上台阶、波浪式的跳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缺失及城市忽视农民工的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途径不畅,流动后发展受阻。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联动,面向城市农民工,发展新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共同服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形式陈文科农业劳动力的加快流动,是中国经济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而且,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将以钟摆式流动为基本形式之一。本文拟就农业劳动力钟摆式流动的特点、成因、性质和作用,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讨论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不可不注意中国的国情,而近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正是构成中国国情的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更深一层来考虑,就会发现当今的中国经济,仍然带有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的特征,当前的一些经济现象和面临问题,有不少正是植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土壤之中.显然,研究近代中国经济转轨的内涵、变化、相互关系及其转换机制,这对于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必定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有效政府是经济制度成功变迁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政府是东方式的有效政府,在中国整个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成就了中国特色的经济转轨,创造了人类制度变迁史的奇迹.与此同时,东方政府的特点也带来了许多中国式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文科 《学术论坛》2002,3(1):70-7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转轨是全方位的 ,具有中国特色。经济转轨特色在体制转轨、产业转轨、发展转轨、战略转轨、文化转轨等诸种目标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官营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津 《中州学刊》2003,(3):25-30
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扭曲现象。这些扭曲现象集中表现在政府投资入侵民营经济领域 ,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转轨。这些扭曲的政府投资并不是市场经济共性要求的公营经济 ,而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掌权者滥用权力形成的投资 ,可称之为官营资本。这种官营资本是法治社会所不允许存在的 ,必须及时制止其蔓延并对其进行有效地改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从计划向市场的体制转轨探索是一个原理一般性与实践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 ,在没有现成理论指导的情况下 ,实践成果对于认识深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为考察对象 ,在对既有研究成果和改革绩效进行比较、探讨、归纳后认为 ,中国案例在转轨经济的研究对象、运行特征、动因与路径、演进进程等基础性课题方面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由于中国实践在这些方面的意义主要是对流行认识的证伪 ,可以说是其独特价值所在 ,本文尝试着进行了命题式的归纳。这些命题基本形成了转轨经济区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 ,是进行比较体制研究的基础。本文的探讨表明 ,以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为对象创新转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正在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