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是行动者的组织,正是行动者的集体行动构成了组织本身.组织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组织既不是一种自发的产物,也不是一种先在的设计和筹划的关系系统,而是一种刻意的、有意为之的适时建构.基于管理理论的复杂化进程以及同时出现的组织理论的相对化进程来看,对组织的研究应该被置入一种更为广阔的分析视角,这一视角所关注的并不是作为单一社会对象的组织,而是作为一种局部秩序的结构.组织应是一种具体而无处不在的形态特性,并存在于建构人类集体行动的过程之中.为了从更广阔的分析视角上理解管理理论,就必须对以往简单化的组织观念进行解构.这是一种工具主义组织观念遭遇解构的历程,并逐渐被一种更模糊、更无序、更不具体或物化的组织观念所取代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呈高发态势,寻找公共危机管理的"合作伙伴"是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治理理论的兴起使得第三部门组织成为政府合作伙伴的最优选择。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组织合作互动是必要和可行的,但也存在诸如第三部门组织独立性不足、双方缺乏沟通和信任、法律法规不全和发展乏力等问题,需要政府、第三部门组织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来促进双方的深入合作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同国家法相比,环境习惯法具有地域性、自发性等优势。国家法可在资源立法、利用规划、资源利用许可及管理体系领域做出制度调整,以实现对环境习惯法的吸纳。  相似文献   

4.
严丽坤 《南方论刊》2007,(10):103-104
不少学生为什么在英语学习方面总是不尽人意呢?其主要原因是"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组织有效的英语互动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本文针对目前英语教学的现实,提出了如何才能组织和构建有效的英语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5.
利益互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注重研究政治活动中各类政治角色的心理规律。在政治心理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利益互动是一个根本性因素,它不仅能够提供政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基础,还可以更好地解析政治行为的心理动因,同时也为解决政治心理学学科建设面临的诸多困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同的价值理念,互补的治理职能,长期的合作历史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政府要转变观念,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合理定位;加快职能转变,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完善法律体系,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科学规划,引导非政府组织有序发展;继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为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非政府组织建立健全自律和问责机制,规范非政府组织行为.非政府组织要培养志愿精神、利他主义和使命感;主动和谨慎地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促进和维护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在与政府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基础上,保持独立性,增加代表性;完善内部治理机制,确保非营利性,提高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钱海梅 《学术论坛》2002,(6):144-147
开放性是县政系统生机盎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县政系统与县政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贯穿于县政治理活动的始终。县政系统与县政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越密切 ,对县政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敏感 ,越善于接受县政社会环境的需求 ,它就越能提高自己的效能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中的互动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开放的德育环境系统已成为新世纪各国德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学校内部环境为基点,建构了学校、社会、社区、家庭和大众传媒所形成的“网络式”互动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以学校为中心的互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任雪萍 《学术界》2003,(6):213-217
把握人的素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的素质与社会环境的互相限制与规定、互相影响与激活、互相推动与促进三个层面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人的素质与社会环境的提升是互动的 ,且两者之间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机互动演进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机互动不仅是个技术命题,更是人类古老而现代的哲学命题.它经历了手工工具时代"人绝对主导的弱互动"、机器时代"机高度独立甚至'反控'的弱互动"和网络时代"人机高度融合的强互动"三个演进阶段,并呈现由弱到强、由分离向融合、由浅入深、人的主体地位由确立到缺失再到在更高技术水平上复归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1.
李永忠 《兰州学刊》2012,(8):147-151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组织是破解我国社会建设困境的基本思路。在政府主导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学者们提出了我国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以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生共强"。这种模式既在我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学理和现实的可能性,又对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补合作关系具有必要性。只有根据社会组织和政府的运行特点,构建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的耦合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才能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空间,从而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4):214-22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组织结构。当前我国社会治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要求,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原则下,针对传统治理组织体系政府单一主体、权力自上而下逐级控制、组织方式不灵活等问题,创新治理组织结构,逐步形成治理主体体系的网络化结构、治理权力运行的互动化结构以及组织方式上的弹性化结构。  相似文献   

13.
村级基层组织和宗教组织是西北穆斯林民族地区村级组织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释西北穆斯林地区村级组织与宗教组织两组织间运行中相互协调及不相协调的方面,分析形成目前两者关系的原因,探讨和揭示当前两组织间关系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保持两组织间关系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特征与互动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1978-2008年广东省和国家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定性分析,本文回顾了广东省改革开放30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提出背景:对比广东省和全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升级的时间差异,分析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演进特征.最后,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给出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效率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把污染扩散到了世界各地.由于污染物种类的增多,污染物数量的增加,污染范围的扩大,环境污染正在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的问题.这些污染包括各种垃圾的跨国贸易,世界范围的海洋和空气污染,跨国界的河流、湖泊污染,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与生态恶化.由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问题,因此要由主权国家共同认可、共同支持的国际组织出面协调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污染问题.这其中包括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充分发挥合法的国际组织的作用,敦促世界各国缔结世界性和地区性的环境保护条约、各种垃圾回收和无害化排放的条约,同时监督缔约国执行条约,共同肩负起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在人际互动中,由于视角的转换亲属称谓会出现错位表达的语言使用情况.文章在描述亲属称谓视角转换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指称错位表达的动因和机制.亲属称谓的视角转换是会话人主观化操作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发生亲属称谓认知框架的调整,与此同时,言语场景的构建为亲属称谓视角转换的实现提供了背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NGO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所起的作用也从小到大,这一过程也引起了各个领域学者的关注。国内关于环境NGO的研究涵盖了环境NGO的发展历程、外部环境、发展模式、自身能力、前进障碍和相关对策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项目环境管理集成化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管理组织进行相应的变革.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结合轨道交通项目环境管理活动特征,分析了虚拟组织在环境管理组织构建中的适用性,进而构建由网络化虚拟组织与职能制实体组织两种结构结合而成的二元环境管理集成化组织,以促进环境管理具体问题的高效解决,并实现环境管理内外系统的目标整合和组织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多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建立的,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对现实中产业组织的变化做出有效解释,必须引入演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本文尝试性地运用演化经济学中自组织等相关理论,建立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对现有的环境监管和环境保护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更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环境管理模式,促进公众的环境参与。现阶段,中国公众的环境组织响应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也就是污染驱动下的被动环境参与;二是部分环境组织的响应者对国家机构信心的缺失和其较强的政治行动倾向体现出,环境维权是当前中国环境参与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