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权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企业的所有权是一种动态的所有权,在企业不同的经营状态下对应着不同的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关系.企业的所有者掌握企业正常经营状态下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企业的债权人掌握着企业破产状态下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是一种最优风险分配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理论及实际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实施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文章给出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四种支持理论,并就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企业资本有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分,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一样拥有企业的产权,同样有权参与企业剩余的索取,企业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构成。对企业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来源、实现依据及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蕴涵的各项权利才凸现出来。本文主要研究剩余索取权分享下的会计信息披露,通过国内上市公司样本统计数据,得出企业所有权的集中程度、管理层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程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有显著的相关性,提出相关建议,即剩余索取权的分享程度要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集中度,赋予管理层人员股票期权,更符合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评析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归物质资本所有者论与归人力资本所有者论的主要根据基础上,得出结论,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既不能完全归物质资本所有者--国家所有,也不能完全归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劳动者所有。依据国有企业一般企业属性与特殊的社会属性的要求,作者认为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应归国家与劳动者共有,这可以启动国有企业活力,兼容国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完善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6.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古典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的效率含义,通过对古典企业的监督者———剩余索取者的行为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推演和经验证明,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的监督者有促使员工合理地使用物质资源和努力工作的充分激励,但另一方面,也有“剥削”员工以最大化他自己的剩余收益的激励,而这种“败德”行为会造成企业整体效率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剩余所有权是企业收益分配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针对我国企业收益分配中长期存在着忽视人力资本产权要求、忽视各利益主体剩余索取权的弊端,提出了规范我国国有企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建议,并指出共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理应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收益分配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8.
企业治理结构的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所有权的是否合理安排。基于此,本文首 先对企业所有权的有关概念和最优安排理论作了简要概述。其次,对国有企业中企业所有权 的分配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所有权的无法合理分配是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障碍。 最后,指出了企业改革所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探讨上,而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本质是对公司不合理配置的控制权进行重新配置和调整的过程。总结了Facebook、雷士照明、万科和阿里巴巴等国内外关于控制权争夺的案例,认为公司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并归纳了公司控制权在重新配置和调整过程中的五种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公司控制权配置的基础,即包括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和员工等在内的各要素主体所提供的环境要素、物质要素、决策要素和执行要素对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性程度。最终,明确了公司控制权配置和调整的整体趋势,即哪个主体提供的要素对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性程度越高,其享有的控制权也就越多。研究结论揭示了公司控制权重新配置和调整的规律,深化了公司控制权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缓解实践中的控制权争夺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 ,指出了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当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  相似文献   

11.
投入企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含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随着经济环境、技术条件的改变,两种要素对企业的贡献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单纯研究公司治理,会忽视对大量非公司的企业组织及其治理机制的研究。本文着眼于对一般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治理机制的研究,提出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治理机制受到企业发展阶段、产权结构、技术特点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企业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最优所有权安排,同一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不断变化。企业应引入权变治理的观念,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不同所有权安排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多边治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专用性投资存在被其它企业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剥削的可能,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者有控制权的要求;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团队生产中需要给予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才能更好地发挥他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因此,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表现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治理。  相似文献   

13.
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权益论"对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进行了理论解析,揭示了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经济实质,并以其蕴涵的经济实质为基础,提出对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的认识。最后指出应革新现行的财务会计观念和模式,将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来探索人力资本如何进行确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PPP项目三阶段博弈协商模型,考察长期关系型契约对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在存在自利性投资情况下,PPP项目能否实现合作剩余有赖于剩余索取权的有效安排.在PPP项目收益原则下,部分剩余索取权会虚置,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原则产生矛盾.我国PPP项目普遍设置最高收益,可能扭曲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机制,导致PPP项目三阶段博弈协商模型无法完全实现,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不能达到最优配置.通过引入公共产品消费者参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既可以实现PPP模式的公共性目标,又可以解决部分索取权虚置问题.PPP项目收益控制和价格调节与剩余索取权有效配置相结合的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剩余索取权有效配置与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观。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范畴的论述分析认为,资本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而是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  相似文献   

16.
联合产权制度中的各种产权制度安排形式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而相应演进的.不同制约因素下的企业成长要求有相应的联合产权制度与之匹配,以使企业净合作剩余最大化;而联合产权制度又反过来制约着企业的成长.对于不断成长的企业而言,有效的联合产权制度安排不会对应于企业成长的全过程,它只能适应于企业成长的某一特定阶段.对于不断演进的企业联合产权制度而言,最优的成长模式也不会对应于企业联合产权制度演进的全过程,它只能使用于企业联合产权制度演进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或多阶段.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公司产权结构下,委托代理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或者说是对公司控制权的监督.在控制权失控和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具有物质资本专用性投资的大股东或创始人及其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层将出现相互敲竹杠以及侵占对方利益的可能性.国美公司内部创始人股东和CEO之间对剩余控制权的争夺及其管理层引入的外部不可更改的投资条款方案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章通过修正Holmstrom-Milgrom模型,讨论国美集团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安排的效率问题,得出了合理的公司制度可以有效保护委托人财产权利的结论.该结论说明,提高代理人分享的剩余利益有利于降低专用性人力资本敲竹杠的可能性;股权制度安排应该遵循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本文论述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陈世清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就是法人产权,即现代产权制度。法人产权在法律上表现为: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公司资产的直接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即现代管理制度,就是...  相似文献   

20.
论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企业是要素所有者相互交易产权的方式 ,也是交易过程中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现代企业效率是否达到最大化取决于企业制度是否很好地解决了经营者选择和激励两个问题 ,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是否对应。所以 ,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应该是能较好地解决企业经营者选择和激励问题以使企业效率最大化即企业价值或企业收入最大化的所有权安排。在阐述激励理论基础上 ,探讨激励机制及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关系及二者的构建 ,期望对企业制度完善、效率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