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蒙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4,(2):129-136
王蒙对文学的认识是精辟而又深刻的。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生命现象。文学的艺术性体现为它是一种构思的艺术,叙述的艺术、独白抒情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特点。文学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艺术比奖金崇高百倍。价值的追求是多元的,尝到艺术真味的作家,不会为了钱而放弃创作。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学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否属于上层建筑,有过两种主要观点:一说文学不属于上层建筑;一说文学属于上层建筑。然而,这两种观点都值得进一步商榷。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末,苏联和我国对文学是否属于上层建筑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全部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究竟怎样?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导致文学是否属于上层建筑观点的分歧。一方面,持文学不属于上层建筑论者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同是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是平行关系,不能划等号。因  相似文献   

3.
对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一场文学论争,笔者提出三点认识,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人生派”也重视艺术的力量 文学研究会一成立,斗争的锋芒就指向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旧文学,特别反对以文学为游戏的“鸳鸯蝴蝶派”。他们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宣  相似文献   

4.
一长期以来,围绕着文学价值,文学界的探讨是在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之间展开的:一种是从文学的自身精神特性出发,强调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一种是从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种探讨属于一种学术性的争辩,由于探讨者角度不同,着重点也就不同。例如,德国文学社会学家汉斯—诺贝特·菲根就说过:“文学社会学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艺术现象,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①而在非正常的社会环境里,在意识形态成为权力话语的时代,这种探讨往往就会转化为后者对前者的否定、批判…  相似文献   

5.
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艺术追求与经验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并非是作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对象而存在 ,而是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社会政治现象而存在。它以政治意志为价值准则 ,以英雄主义为美学理想 ,以浪漫主义为表现形式 ,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 ,营造了一种史诗颂歌般的红色文学叙事模式。在这种红色文学的叙事模式当中 ,人的社会理想变得绝对纯真浪漫化了 ,人的个体生命情感则遭到了无情的抛弃。  相似文献   

6.
把一般的史料研究与一般的审美评价汇集到一起,并不能保证文学史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该把文学史研究与一般的文学研究和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区别开来,寻找属于文学史研究的独特视角和特殊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文学史研究概括为是对文学演化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西部文学”这个题目,虽然在文学界私下议论了好几年,但是,直到现在,还很少见哪家刊物把它当作一个新的创作口号正式提出来。这是一种历史的失误。随着我国开发大西北事业的兴起,“西部文学”已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崛起于我国文坛,它本身所潜藏的能量和重大社会价值,已经和正在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和作者。我们今天把它作为一个创作口号正式提出来加以倡导,正是补偿这种人为的失误的一个努力,也是为这种新的、客观存在着的、来势汹涌的文学潮流推波助澜的一个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首次给马克思关于文学生产的思想以确定的内容和较为系统的表述,他把文学看作和物质生产本质上一样的社会生产形式,并指出发达资本主义把文学生产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无论是文学彻底地商品化,还是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抵抗文学的商品化,这两种趋势都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利用而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统治的同谋.甚至文学中激进的政治内容也很容易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机制和市场机制收编和转化,悖论式地变成商品而无法起到革命的作用.本雅明认为,文学技术手段的变革中蕴含着文学的政治解放潜能,革命的作家只有自觉革新文学生产技术,才能真正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正> 纵观目前对改革与文学的讨论,我认为有相当多批评家对于文学与改革的关系作了狭隘而片面的理解,这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改革文学”的规定上。以为只有描写改革题材的文学才是改革文学,这仍然带有以往把文学当成运动工具的痕迹。文学不是生活的镜子式的简单映照,它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作用于现实的特殊方式。文学创作是一种富于想象的创造性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具有审美目的的审美结构。从与生活的关系上看,真正的文学从来都不是建立在与现实认同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离异或超越基础上。在艺术的审美结构中,蕴含着作家对已经发生的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赞美。但是,以题材来规定“改革文学”的性质。就容易导致艺术创作与现实认同,这就不  相似文献   

10.
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有人对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基本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把文学的基本特征归之于表现情感.随着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传播,文学“情感特征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笔者认为,文学“形象特征说”虽属传统文学观念,但不应否定.文学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从文学理论科学体系的建构,还是从指导文学实践来说,都需弄清楚.1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审美对象.文学要真正成为审美对象,它就必须适应美感认识的需要,具备美感认识发生的条件.美感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某个特定对象的美,首先是以感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任何美的对象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人们正是因感知对象的感  相似文献   

11.
夏目漱石文学的特质表现在:它使日本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化作了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了漱石特有的美感意识、伦理观念、批判精神和艺术表现力量;它具有清醒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现实;它刻意开拓了近代日本文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并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美学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文学功能?人们的回答大约是不加思索而且千篇一律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美感功能。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都白纸黑字地这样写着。然而,这个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回答恰恰是肤浅的。 “三大功能”的划分典型地显示了古典式思维的缺陷。它的渊源可上溯到古罗马的贺拉斯,他指出文学共有的双重作用:“甜美”和“有用”。后来它尽管被演化为三重功用,但并未摆脱那种古典式的简单和武断。可以想象一下,“认识”、“教育”和“美感”这三大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无文学的十年.对此看法,我不敢苟同.我一贯认为,“文革”十年是存在文学的,而且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主流文学是单向度的文学(即政治性文学),同时,在从事真正文学的人和追求真、善、美的,有一定文学修养的接受者的心灵世界中,仍然流淌着清澈的文学泉水,最终,它必将滋润那些从迷狂的政治恶梦中醒来的人们的干渴的喉咙.“文革”十年存在文学.那么,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文学作品是文学家对其所拥有的原始材料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握后,创造出来的艺术品.通常来说,文学有三种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是,有的文学根据其功利目的不同而突出某一种或两种功能,其他功能弱化,如,政治性文学,仅强调其政治功能(即教育功能).那么,“文革”期间的文学,从其数量和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占主导地位的单向度的文学;另一部分,数量较少,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较小的真正文学(即其具备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造成单向度文学的主要原因是文学异化,所说的文学异化,指文学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炮制的文艺谬论的左右,从而使文学由其三维度功能(即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走向单向度的政治宣传、教育功能.于是,文学界呈现出主流  相似文献   

15.
论文学翻译批评学科构建的框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嫦 《天府新论》2011,(2):152-155
文学翻译批评不同于文学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不同于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应该是一种复合式批评,是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实践的附庸。在翻译研究的争论中,可能没有比关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争议更多、分歧更大的了。其原因就在于,文学翻译本身就是复杂的、个性化很强的艺术实践,而文学翻译批评要把这一艺术实践上升到认知层次,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先生所标举的“意境说”,是他运用当时西方美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传统的抒情文学的本质特征所进行的一次重新认识,也是他对传统文学理论关于这方面认识的一个总结和发展.下面分三点谈谈我们的看法.一、情《人间词话》为什么要冠以“人间”二字,陈鸿祥同志认为,这一方面是承袭了其词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是他此时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直接反映和表现,《词话》正是他对诗词中所表现的“人生之问题”所做的艺术的、美学的考察.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更确切一点,应该说这一用语深刻地体现了王氏要求文学必须回到“人间”,写人言情,反映“人生之问题”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8.
向菲 《云梦学刊》2012,(5):114-120
自电影诞生以来,由著名戏剧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不计其数。更有许多电影将其他民族的戏剧文本改头换面,成功地搬上了本国银幕。然而这两门时间艺术的本体又是截然不同的。以日本影片《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改编为例,它的成功建立于创作者对戏剧时间与电影时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民族时间观的深入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创作基础,才使得这样一部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改编之作,既保存了原剧作的艺术精华,同时又被赋以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而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20.
<正> 要真切地认识和准确地划分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就必须首先了解文学流派的艺术类型和美学形态。这是一条准绳,这是一把钥匙。没有它,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在我们面前就永远是一片混沌、一团云雾。关于文学流派的艺术类型和美学形态,从未有人在理论上述及过,当然就更谈不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