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延平 《中州学刊》2003,(2):153-155
本文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 ;并从社会文化转型的前提下去透视这场论争 ,认为“人文精神并未真正失落”与“传统人文精神并不适应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把握与探索,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源远流长,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神系统。西方人文精神在孕育过程中催生了西方的法治文明。西方人文主义奠定了法治的理性基础,树立了法律至上的信念,形成了自由、平等、人权的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彦 《河北学刊》2014,(2):233-236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薇拉·凯瑟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描写和讴歌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拓者顽强的创业精神的同时,从人类生态文化意识层面展示了她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共同体文明所作的哲学审视与独特的文化伦理思考。其中,后期作品中所呈现的地域现代主义特色更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生态主题引向人类生存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原明 《文史哲》2002,1(1):54-59
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得以透显的。当它依据这个原则去求“真”时,则表现出合规律的遵道循理、追求世界的本真状态和在其相对主义体系中潜含着若干科学认识因素的科学精神。当它将这个原则延展到属人的世界而成为价值范畴时,则表现出众皆平等、“常德乃足”和安顿人类生存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展示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相统一的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并对弥合当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建构新的科学人文主义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终级关怀是人类追求永恒与不朽的一种价值取向。本文从考察中西方文化终极 关怀的差异入手,在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层面上,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终极关怀的哲学意蕴: 提升人格境界与通向“至善”之路。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中人文精神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寒梅 《船山学刊》2008,(2):204-207
文学是作家、读者和批评家关注人类的存在、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精神活动。但“十七年”的文学活动却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终极价值。究其原因。“一体化”的时代政治和大一统的传统文化思想所形成的双重合力。将文学活动演变戍一种政治行为。作为文学灵魂的人文精神一步步走向“缺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精神生活日趋委琐的本相。  相似文献   

8.
终极关怀是一立体结构,人类生存的理由、生存的根据、生存的目标、生存展开的方式,以及相应的精神模式和体验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汇聚于终极关怀问题,通过终极关怀问题反映出来。所以,终极关怀问题实际上触及人类存在命运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古希腊终极关怀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蕴含,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就表现出鲜明的人文意识,其宗旨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关怀的基础上。它以“仁”学作为思想基础,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各个层面得以充分体现。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需更加关注对人心性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创造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注,是对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突现与否而展开,尤其对民生的关怀.天人合一的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人文色彩.中和是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的根本,其既是艺术辨证法,又是艺术和谐观,中国古典文学一直发射出人文精神的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11.
东西小说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物质贫困、精神贫困生活状态的描摹与揭示;对弱小群体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对被扭曲人性的人生刻画。总体上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生活终极意义、终极价值的关怀与求索。  相似文献   

12.
李剑 《兰州学刊》2003,(6):45-47
老庄与海德格尔都深切地关注人类生存境况,他们超越了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层面,以生存的终极境域为尺度反思了各自时代的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的本质和危机,并在向本源回归的路向中提出了救弊之道,其中的运思有根本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与会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论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极关怀”一直是内涵广泛、含义模糊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对其含义的澄明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当代哲学的生活回归,哲学的“终极关怀”也越来越呈现出其本真的内涵:它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总体性、精神性和动态性关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思考。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对人及人类的终极关怀开始于对自身困境的突围,缘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并充满了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热切关注。他的终极思考是为了让世俗生活有个方向,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条正途,而“过程哲学”则是他整个思考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5.
终极关怀关涉着终极神圣、终极诉求、企及路径等多个方面,它是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追问.以儒、释、道的“治世”、“治心”、“治身”为考察对象,可以发现,它们在终极神圣上是趋同的,在终极诉求方面是多元的,在终极关怀的路径选择上是多途的.终极关怀,这种契入到信仰层面的对话方式,是宗教对话的有效方式,它将架起各种宗教间对话的有利平台.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是人文的精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高等学校发扬人文精神要"以学生为本",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每一个层面,使全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担负起职责,形成校、院、系、班级等不同层次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生活管理人员等不同角度交织起来的立体化网络。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视野透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性精神本质的外显,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着对人是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文化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受一定物质条件的制约。作为时代精神的人文精神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目的,使其与哲学的最终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在高科技文明中培育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与人”,这既是科学的命题,又是人学的难题。解答这道命题的关键是在人学的意义上确证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摈弃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而破译这道难题则需要在现代科技文明中培育人文精神。因而,在高科技迅速崛起的时代,科技理性、人文价值、终极关怀、人类命运等...  相似文献   

19.
刘晓云 《理论界》2008,(6):13-14
网络不仅引发中国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省,由此启动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网络导致全球人文精神一元化、人的新的异化、中国地区间人文精神的分层及基本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的丧失。网络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仅要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和关注,而且要反映网络时代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体现高科技为人的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理念基于人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人文关怀源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潜能及其需要,人们享受人文关怀与创造人文关怀是同一个过程。人文关怀至少可分为六个层次:生命关怀、生存关怀、权利关怀、道德关怀、终极关怀、自然环境关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把人类思想史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应吸取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文关怀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