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关联性的研究现状入手,首先从吸引知识、人才、技术、产业的聚集,改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环境以及提供制度保障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作用;然后,从区域创新系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区位选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信息交流、知识的获取和转移、产业生产链结构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作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机理。进一步,本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在地域上、结构上、功能上、目标上的互动关联性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提出了在政策上以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打造区域经济品牌从而促进两者间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在创新一体化中建设创新型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突破口是推进创新一体化,建设长三角创新型区域.对创新型区域的评价涉及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制度等方面.与国家创新体系一致,区域创新体系涉及相互衔接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进入新时代,长三角区域要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进行制度和组织的创新,包括:区域内形成合作创新的机制,壮大核心区的科创内核,科创中心和其外围有效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型城市是区域创新极.依托创新型城市辐射的创新成果,带动创新型区域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的动力来自高水平的研究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创新型人才高度集聚.创新型区域尺度范围包含多个创新型城市及其辐射的外围地区.目前的一市三省只是长三角的行政范围,不能接受到科创中心创新要素辐射的区域实际上没有进入长三角经济区域.外围与创新中心对接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成果辐射的范围越大,中心地位就越突出.外围要成为创新型区域的一部分,更需要接受中心扩散的高新技术,主要措施包括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园区,建全科技服务体系.其基础性条件包含三点:一是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三是建设创新型政府.  相似文献   

3.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生产、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高低,同时企业也是把握创新要素构成和有效组合的主体.由于我国企业处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开放深化的双重进程中,企业与创新系统内部其他主体的合作互动还非常薄弱,政府必须针对本土和外资企业实行有差异的支持措施,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进程加快的环境下,本土企业创新要素的国际维度的建立是推动一个积极的开放性创新体系的关注点,在这方面,引导本土企业在主动吸收、积极消化和集成的同时,提升自主创新的缋效的引导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宏观上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各项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数量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创新驱动路径是以科技创新形成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以产业创新形成新型产业支持体系,以制度创新提供激励导向,以战略创新形成战略支持体系,以管理创新形成有利的环境支持。而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创新驱动主体;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构建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改善制度环境;推动政策转型,实现政策导向的转变等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雏形已经形成,各地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形成了一些特点。本文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3+2主体模式,其中3是指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活动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2是指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承担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重视产业创新与产业技术跨越、开放式创新与区域技术创新协作和科技领军人物与创新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创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旋 《湖南社会科学》2003,11(5):162-165
一、区域科技创新模型及其结构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经济技术区域内 ,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整合所构成的创新系统 ,是由与区域科技创新全过程有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 ,也是由相关社会要素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 ,具有开放系统的一般特性 ,包括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系统的有序性和组织性、系统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等[1]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 :前者指通过科学研究 ,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 ;后者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科学创新在…  相似文献   

7.
试论民间文化层面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最根本的思考应当是制度保护,只停留在呼吁阶段的保护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从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角度来说,列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体系的关键是正视这种知识的存在以及对其知识创新的认知。本文以小传统知识为轴点,认为确认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的客观存在是确立对小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条件。在知识创新的概念之中,不以其主体的社会层次为划分标准,小传统知识不应因为其创新主体属于下层而影响其制度保护。然而,在以往对知识创新的认知和保护过程中,制度却人为地按照知识创新主体的社会层次的不同对知识创新的完成区别对待,仅对精英文化(上层文化)给予重视。对小传统知识认知的欠缺直接导致了知识产权保护在两个层面上的欠缺,即对小传统知识的制度保护和对小传统知识创新的制度保护欠缺。  相似文献   

8.
创新投入、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之间,需在营造创新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创新投入支持,才能得到同效的创新产出,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区域间只有寻求合作与融合,才是最终实现协同创新的唯一途径.通过构建创新系统识别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省域创新发展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检验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效应的时空与集聚异质性,结果显示:中国创新环境与创新投入协调度、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协调度整体向好,空间上呈现出梯度变化;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的协调度发展会滞后于创新环境与创新投入的协调度发展5年;泛长三角区域内创新产生"扩散效应",泛珠三角区域内创新产生"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9.
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文化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域自主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既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又是从制度、环境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文章最后提出了建设创新文化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制度创新是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之义。实施制度创新,是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下的必然结果;实施制度创新,将保证中国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发展初期就能有良性的制度规范。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制度创新是一个系统体系,我国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制度创新体系,并构建完善的制度创新环境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创新实践按照涉及领域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创新实践、技术创新实践和制度创新实践。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系密切。知识创新实践是创新实践的源泉,为技术创新实践和制度创新实践提供思想材料;技术创新实践是创新实践的基础,为知识创新实践和制度创新实践提供物质手段;制度创新实践是创新实践的环境,为知识创新实践和技术创新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它们相互连通,相互交织,共同承载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机制视角的河南产业集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知识协作机制,从信任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集群创新的核心源泉在于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机制。集群的知识共享机制是形成集群创新优势的最主要源泉,也是集群发展和演进的核心机制;产业集群创新能带来一系列优势。加强河南产业集群创新工作应注意三点:一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二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的知识共享软环境;三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产业集群创新。  相似文献   

13.
转型中的创新战略与我国教育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 ,中国创新系统比较平稳地从政府主导的强形式 (政府指令型 )向政府主导的弱形式 (政府引导型 )转化 ,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协调”型的创新系统。转型过程中的科技、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之间缺乏协调性 ,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教育系统的整合要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合相一致。我国转型中的创新战略是追赶战略 ,是以模仿创新为主并兼顾局部自主创新的追赶战略。作为创新主体之一的教育系统的整合 ,必须选择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一 )教育重点应放在普及初中等教育 ,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和主体应是本专科应用型教育 ,兼顾相当的基础研究教育 ;(二 )要建立一个多样化而又互相贯通的教育系统 ;(三 )人才培养要从学科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四 )教育制度创新应以培养人才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区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创新网络不仅是国内外经济界、地理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理论前沿,而且还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制度框架,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统筹发展的一揽子方案.本文通过对比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极、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全球网络之间的关系,对区域创新网络作出了多维视角中的系统"定位",以使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活动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推进.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视域下,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集成性等新的特征。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维度对科技信息服务的演化趋势进行描述,探索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科技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支持系统、知识共享保障系统、主体优势集成系统和创新成果转化系统的作用集合;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具有周期波动性增长趋势,数字技术建设投入具有较稳定的规模报酬不变特性,而数据环境支撑能力体现出了阶段敏感性特性;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对主体协同创新效应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数据环境支撑能力的反应最为敏感。因此,在数字化视域下,应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在信息支持、优势协同、知识共享、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系统化作用,通过数字技术建设投入和数据环境支撑能力的保障措施,提升校企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最强动力,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文章论述了区域创新活力与区域创新系统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激活区域创新活力,提升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金融制度是指基于保证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系统得以运行和确立的规则体系,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应注意:明确金融制度创新的发展目标与思路,增强微观金融企业在金融制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金融与制度创新的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制度优势与创新型城市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型城市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城市空间内,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量,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通过建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整体,进而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表明,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深层次保障。我们应当选择一种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为社会提供一个促使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自身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特色,以培养知识应用系统中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大众型创新人才为己任,并建立与地方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产学研联盟,在地方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科学、高效、现代、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提升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创新制度“代差”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理念和认识严重滞后;产学研各创新运行环节过度行政化;企业技术创新严重滞后;民营企业被“边缘化”,民营企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结构亟待调整.改革战略与路径选择包括:推进产学研环节的去行政化的整体性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健全科技评价机制,突出创新价值导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