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模态隐喻是多模态化时代的普遍现象,隐喻研究深入到多模态层面,拓展了隐喻研究的视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以概念隐喻和合成空间理论为基础,具有生动、直观、动态性和叙事性的特点。通过对多模态隐喻过程中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动作过程与图像的关系、概念过程与图像关系的阐释分析,揭示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交际手段和形式更快捷、方便、立体和更视觉化.所以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新方向,多模态隐喻研究也摆脱了纯语言层面的束缚,转向以多模态表现形式为平台——将视觉、味觉和听觉等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揭示隐喻现象的本质.在一则保险产品广告实例中,语篇的实现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图、文、色彩、构图等模态共同作用,揭示了广告语篇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功能、图文关系和动态构建过程,阐释多模态广告的有效劝说性,探讨多模态隐喻语篇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工具,是构建和识解多模态语篇的重要认知机制。政治漫画是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重要语类。文章发现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方式,二者既可以分别作用,也可以相互交织,在源域、靶域以及映射对应要素上发挥作用。隐喻多起到评价时事、表达主题、传递情感的作用,而转喻则是连接图片与现实的桥梁,表现出鲜明的语类特征。   相似文献   

4.
结合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语类特征,以2014年体操世锦赛宣传片为例,从多模态转喻和多模态隐喻及二者互动三方面研究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认知机制。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语篇功能各有侧重:不同类型的转喻作为衔接手段参与语篇的组织,而隐喻在架构并表征宣传片主题的同时更是多模态语篇重要的连贯手段;两者在语篇的推进过程中发挥各自功能又相互影响,围绕宣传目的利用不同模态各自的优势表征语篇的主题意义,并使语篇达到内在的衔接与连贯。  相似文献   

5.
借助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相结合的模式引起目标群体的注意,这是网络广告的常用手段。在对网络广告《账单日记》中信息的多模态传递方式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隐喻和转喻是网络广告传播的有效途径;隐喻的使用具有多层性、多向性的特点;隐喻的转喻扩展形式有助于实现隐喻和转喻二者间的模式共现;隐喻和转喻的处理方式更加贴近命题—意象—图示的理想认知模式,所以网络广告更容易达到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和数据技术的推广将多模态化引入了语言学领域。在异质感官符号的冲击下,语言文字作为表意符号,其垄断地位正逐渐削弱,以多种符号资源为表征的多模态隐喻则日益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多模态隐喻意义的认知构建。  相似文献   

7.
多模态隐喻具有自己独特的隐喻结构、特点与构成方式。相较于单模态隐喻而言,其目标域与源域并不一一对应。在财经类多模态语篇中,源域多存在于图片模态,目标域则根据结构映射推导而出,隐喻的结果往往造成意义的延伸,形成特别概念。从合成空间理论角度而言,图文模态的两个输入空间层次多样,类属空间由此也呈现出多个层次。多模态隐喻的这种映射关系,使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具有创造性,不确定性,以及更强的艺术性,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支持下,隐喻的构建是多模态的,人们不仅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像、声音,颜色等非语言符号来构建隐喻;隐喻的解读也是多模态的,人的多重感官可以感知,吸收多模态形式的外部符号,进而解读出隐喻的意义。文章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在多模态环境中隐喻的特征,以及隐喻意义的产生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以Forceville等人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电视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从认知的层面分析一则电视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现象以及两者互动和动态构建的过程,并阐释源域和目标域的选择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12幅China Daily新闻报道中与2018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的漫画为例,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表征及认知机制。通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之间互动机制,阐述两者之间动态意义构建机制。研究发现,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之间的互动、融合在政治漫画中极为普遍。在2018中美贸易摩擦相关新闻漫画中,通过互动、融合创设虚拟的场景,从而启用多重隐喻或转喻链,将源域映射入目标域。分析得知,中国秉承不故意挑起事端、也不懦弱退缩的信念,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保护国民利益不受损;并且希望双方能够合作共赢,积极推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有足够的语言证据支撑这一论断,但相比之下,非言语隐喻、转喻的研究却受到轻视。为深化隐喻、转喻的概念本质,以香奈儿5号香水广告片为例,分析片中的概念隐喻“爱情是一场旅行”和概念转喻“香水代表爱情/爱人”如何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非言语模态之间的互动建构广告意义。研究表明多模态隐喻、转喻在广告中可巧妙构筑认知与劝说的关系,提升广告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系统功能理论,以《经济学人》两则新闻漫画为例,对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多模态语篇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互动进行了分析。本文进一步验证了多模态语篇分析中系统功能视角与概念隐喻视角结合的可行性,对新闻漫画意义的解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将隐喻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模态,而Forceville把单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拓展至多模态研究平台。世界各国的国旗主要运用图形、颜色、文字、图像、版式设计等进行巧妙构思,并通过这些不同符号的组合来诠释国旗的深层寓意,从而构成源域和靶域由不同模态表征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拟在多模态隐喻理论视阈中,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契合一处,选取典型的国旗隐喻个案加以阐析,诠释多模态隐喻整体意义的构建过程,最终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挖掘空间。   相似文献   

14.
多模态隐喻研究纵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隐喻研究发展的全过程,共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传统的隐喻理论向当代隐喻理论的转变;第二次飞跃则是从概念隐喻向多模态隐喻的转变.Forceville是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主要领军人物,其2009年出版的《多模态隐喻》论文集收录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多模态隐喻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探索其兴起的原因,分析多模态隐喻的区别性特征,以及总结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构建和运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多模态隐喻中模态间的协同和不可通约性,以及语境的多样性,能不断产生新的跨域映射和意义表征,这为多模态隐喻的创造力提供了理据。二语学习者对多模态隐喻语篇进行解构、建构和重构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设计和再设计,更是一个不断求异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培养与二语学习有机融合,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十多年来,国外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在Forceville等学者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而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本文尝试以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以政治漫画为语料,探析多模态隐喻在整合网络中的意义构建。概念整合理论对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具有较好的阐释力,为多模态隐喻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18.
多模态隐喻研究源自隐喻理论和多模态语篇的融合,为探讨隐喻的本质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恐怖电影《最危险的猎物》中的"受害人是动物"隐喻进行深入探讨,发现该隐喻具有恐怖语类的特点,影片中随处可见其单模态和多模态表征方式,电影媒介中的概念隐喻可借助语言、图像、手势等多模态的共同协调作用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9.
研究公益广告,对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该文参考Forceville多模态隐喻理论,从保护水资源广告创作的三个角度——水资源破坏原因、水资源重要性、污水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希望对该类广告创造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奥运会会徽是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奥运会文化标识之一。文章基于福塞维尔的多模态隐转喻理论,解读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在文字、色彩、人物等方面的独特构想,指出其中蕴含的隐喻与转喻思想。研究发现会徽中蕴含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外读者更好地领悟北京冬奥会会徽传达的中华文化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