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逻禄有狭、中、广三义,分指药勿葛部落、炽俟集团(炽俟国)和葛逻禄集团。药勿葛部落所在的炽俟集团原分布在今果子沟以东的中天山北麓地区。649年药勿葛部降唐,713—741年间转为回鹘属部。唐朝于649年在葛逻禄、悒怛二部置葛逻州,657年或658年又在葛逻禄集团分设阴山、大漠和玄池等三州都督府。其中阴山都督府设在分布于今伊犁地区的谋落部,大漠都督府设在分布于今果子沟以东中天山北麓地区的炽俟部,玄池都督府设在分布于七河地区的踏实力(突骑施)部。后又由大漠州析置金附州都督府,以管理东迁至今乌鲁木齐地区的炽俟百姓。7世纪初至8世纪上半叶,怛逻斯、伊犁河流域和西、中部天山北麓地区由于屡经战乱而引发诸部落频繁迁徙,导致了该地区诸部落交错分布的格局。710年或711年由西、中部天山北麓投唐的葛逻禄和谋落等部落被安置在东天山南麓的伊州,谋落亦因此获"投国的谋落"之别称。后来为回鹘所收的葛逻禄是留居中、东部天山地区的炽俟集团。药勿葛部落于758年移徙西天山南麓,进而据有碎叶、怛逻斯诸城。  相似文献   

2.
关于葛逻禄与回鹘的关系问题高永久葛逻禄与回鹘的关系可以以公元84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回鹘从建国到强盛,葛逻禄从弱小到强大,并迁徙中亚阶段。在这一阶段,两者的关系从友好到敌视,从互助到互争的转变。后期是回鹘从覆灭到迁徙,依附葛逻禄时期。这一...  相似文献   

3.
回鹘南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840年,建立在漠北百有余年的回鹘政权,被黠戛斯十万大军击破,回鹘部众怆惶逃奔。按其逃徙的方向,根据《旧唐书·回纥传》的记载,主要可分为向西、向南两支:“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附汉”。关于西迁的一支,由于不久后即在西域等广大地区建立起政权,所以历来受到应有的重视。而由乌介率领南迁的一支,既没能重返漠北建  相似文献   

4.
公元840年东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推翻后,其统治阶层及游牧民大部向南方和西方迁移。关于南迁部分的史料较多,对其以后的历史阐述也较详尽。至于西迁部分,不但史料极少,而且对其以后的行踪也有诸多疑点,特别是对他们建立的西回鹘王国及河西回鹘王国的经过,众说纷纭,问题迄今未得到解决。所传西迁回鹘的最初史料如下:〔A1〕有迥鹘相驭职者,拥外甥庞特勒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旧唐书·卷一九五·迥纥传》)〔A2〕其相馺职与厖特勒十五部奔葛逻禄,残众入吐蕃安西。(《新唐书·卷二一七·  相似文献   

5.
高车王国(亦称高昌国)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崩溃之后,由薛延陀、回纥等部和在药罗葛氏族率领下的九姓乌古斯(即九姓回鹘)在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曾几度企图摆脱突厥和唐朝的统治。公元628~646年间,薛延陀首领夷男配合回纥等部,在沿金山(今阿尔泰山)至独逻河(今土拉河)间的广大漠北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从公元632年起,这个汗国曾经常侵扰唐朝和突厥汗国的边陲。到公元660~663年间,回纥部再度掀起反唐暴动。从713年到742年,回纥部同葛逻禄和拔悉蜜等部结成联盟,共同反抗突厥汗国的统治。当时,这一部落联盟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因为对唐朝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汗国。在这一时期,回纥部分布在仙娥河(亦称娑陵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研究回鹘西迁及相关问题的学者们都肯定了汉文史料中有关840年回鹘西迁葛逻禄之地的记载,在这个基础之上,各家对这些回鹘西迁以后的发展做了进一步探讨。由于十世纪末灭亡萨曼王朝的喀喇汗朝的起源及其早期历史一直模糊不清,所以对回鹘西迁的探讨又与对喀喇汗王朝起源的探讨交织在一起。迨至普里查克提出并论证喀喇汗王室起源于葛  相似文献   

7.
七——十二世纪活跃于中亚的古代突厥系民族之一的卡尔鲁克(Karluk)族,在中国史料中写作葛逻禄或歌逻禄等。关于他们在突厥、回纥、蒙古诸族的兴亡过程中所起之重要作用方面遗留下来不少的材料。但是,有关葛逻禄族的各种记载,大多是片断的,而对于能够显示该民族一贯踪迹的材料则未曾看到。因此,对这些片断的材料进行整理,弄清葛逻禄族的历史,不仅可以使突  相似文献   

8.
西辽疆域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公元1124年,辽濒于灭亡时,辽的一个宗室耶律大石脱离辽廷,自立为王,从黄河河套逃往北方。他在1130年,率领故辽北边的部分戍军(包括辽治下的汉人)以及突厥、蒙古、通古斯、唐古等族的若干部众,自鄂尔浑河畔出发,西行万里,备历险阻,终于在1132年来到中亚的吹河(楚河)流域,取代由葛逻禄、葱岭西回鹘建立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哈拉汗朝  相似文献   

9.
(一)回鹘与吐蕃在公元789—792年间对别失八里(北庭)的争夺,是人所悉知的历史事实。这场争夺的结果如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民族以往的情形。公元740年,回纥攻杀了东突厥的第二可汗,从而称雄于大漠之北。安禄山作乱反唐之际,回纥的强大援军对唐朝平定这场叛乱起了重要作用。自此以后,回纥国势盛极一时,其领土逐渐扩张到天山以东地区。至于吐蕃,它在唐朝全力对付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乘机夺占了河西走廊上的东西诸州。  相似文献   

10.
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作为西州地区的官方文件 ,颁发于唐贞元七年 (791年 )二月初三之前 ,亦即颉迦斯·骨咄禄改尊佛教之前。文书中印章的主人是颉于迦斯·骨咄禄 ,亦即后来继承汗位的跌氏的第一任可汗———怀信可汗。如若再考虑到颉于迦斯·骨咄禄此前信仰摩尼教 ,对该教有一定的感情 ,且需要摩尼信徒的支持 ,则可将颁发时间推定在其据有西州后不久 ,即贞元七年(791年 )秋至贞元八年 (792年 )之间。  相似文献   

11.
回鹘西迁及东部天山地区的政治局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世纪中期称霸漠北、威镇西域的回鹘政权,由于内乱、天灾和外侵而在840年前后分崩离析。瓦解后的回鹘及共所属诸部大体分为两部分。以乌介可汗为首的十三部逃往漠南,溃散后,大部融合于其他民族中。有关这一部份回鹘的史料较多,活动线索较清楚,此不赘述。另一部分从漠北西奔。 《新唐书·回鹘传》(6130—6131页)记载到:  相似文献   

12.
唐朝派往回纥的使者述论李大龙回纥是突厥之后兴起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自天宝三年(744年)骨力裴罗称骨咄禄毗伽可汗至开成五年(840年)汗国灭亡,称雄漠北近一个世纪。期间,尤其是在安史之乱的平定和之后的唐代政治生活中,回纥一直颇受唐朝统治者的...  相似文献   

13.
柏林吐鲁番藏品T.Ⅱ.D.205b回鹘文写本撰写于回鹘入主西州的第二年(791年).文书中的题年qoj(i)n j(i)l t(f)aqsaput aj sεkiz otuzqa(羊年腊月二十八)为唐贞元七年腊月二十八日(792年1月26日),qad(i)r bilgε tεηri ilik qut(i)(顽强、贤明的天王尊者;顽强、贤明的天王阁下)是入主西州的回鹘最高长官颉于迦斯·骨咄禄(εl φgεsi qutluκ).此文书是其人为缓解摩尼教徒与佛教徒之间的矛盾,笼络民心而颁发的官方文件.鉴于骨咄禄当时的身份仅是天王而并非是可汗,应将文书定名为《豁免木头沟寺院赋税徭役令》.文书的内容对于研究8世纪末吐鲁番地区的寺院经济、寺院的各种经济特权、赋税类别以及回鹘统治政策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1、关于同霍尔()战争一章是西藏、蒙古和布里亚特《格萨尔》主要章节之一.松巴堪布益希班觉尔((1740—1788))认为,霍尔的后代是裕固族人().裕固()现在位于甘肃西部和青海湖一带(按:位于张掖境内裕固族自治县—译者).虽然他们的民族基础是古代维吾尔族人,但却沿用了民族名称“y(?)ryp”的标音.2、第一个一千年的后半期在中央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证实了这样一个推测:格斯尔中反映了藏族和回鹘的关系.第八世纪末,吐蕃王朝变成亚洲最强大的政权之一,实行了旨在反对唐朝和和田的扩张主义政策.744年,成立了回鹘汗国,理辖的地区是从阿尔泰山到贝加尔一带.后来,回鹘人同藏族人发生了冲突,在这次冲突中回鹘人蒙受了重大损失.840年,回  相似文献   

15.
陆离 《西藏研究》2023,(4):39-51+156-157
P. T. 1082号文书是甘州回鹘登里可汗仁美写给凉州嗢末首领仆射(■)的诏书,具体时间是934年。文书中出现的天平军(■)是驻守凉州的原唐朝郓州天平军戍卒后代,令公(■)应该就是后唐朔方节度使张希崇,唐王(■)应该是后唐明宗皇帝李亶,天使大夫(■)是934年后唐派出的使节。该诏书显示出当时甘州回鹘政权同凉州嗢末、凉州唐朝天平军戍卒后代、后唐王朝、瓜沙归义军政权以及凉州、廓州、河州等地吐蕃部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珍贵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僧格     
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抗俄英雄——僧格,是十七世纪中叶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五子,汉文史籍又称僧厄. 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共同构成我国厄鲁特蒙古,俗称西蒙古.准噶尔部原游牧于我国天山北麓塔尔巴哈台东和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为活动中心.准噶尔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已渐强盛,成为雄据我国西北一隅的势力.一六五三年(清顺治十年)巴图尔珲台吉殁,僧格  相似文献   

17.
元代葛逻禄诗人廼贤生平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廼贤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葛逻禄人,在当时诗、文声名极大,但其生平未见碑传,需要我们钩沉整理.本文对其族籍、家世进行了考辫,梳理了其生平事迹:自幼生长在江南鄞县,力学诗书;既壮,肆志远游,求仕不得;晚年官编修,客死军中.  相似文献   

18.
到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回纥(即回鹘)部曾与突厥诸部族结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盟。早从公元606年起,回纥部在药罗葛氏族的率领下就曾几度企图摆脱东突厥的统治,但都未能取得任何结果。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即公元734年,东突厥毗伽可汗死后,回纥部才开始日趋强大起来。他们同其他突厥部族一道进行的反抗斗争终于于公元745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从此创建了回鹘汗国。建立回  相似文献   

19.
一、从七到十三世纪期间中亚及南俄大草原一带,究竟有哪些突厥民族在活动? 《隋书》谓铁勒“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文章紧接着根据他们各自所在的具体方位,列举了四十多个民族。虽然语焉不详,也不够准确,但倘参照八世纪时突厥碑铭上的提法,及十二世纪末维吾尔语言学家玛赫木提·喀什噶尔《突厥语大辞典》之所述,即有可能辨认突厥语民族当日活动的轮廓。 我们知道,早在鄂尔浑突厥汗国时代,三姓乌古斯已在西移之中,到了新疆地区后,和生息在那里的葛逻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以至三屠各之一的突骑施(Tohsi)也迫于他们的势力威胁,让出自己一度在西域飞扬跋扈的霸主地位,播迁他走。因而,葛逻禄民族发展壮大终于和西迁的回鹘结合,建立了喀喇汗国。邻近各族,备受欺凌之苦,连前此为联盟伙伴的乌古斯,也深深感到难于再在新疆地区立足,只好进一步西向远引,去别处落脚谋生。历经七、八到十一世纪一段漫长的时间,就地域范围说,从七河流域(Yttsu)直到锡尔、阿姆两河流域,甚至花刺子模全境,原有的突厥蛮(乌古斯),数量即已  相似文献   

20.
魏坚  郑玉  武彤 《中国民族》2023,(5):63-64
在天山北麓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有一条南北宽约60公里的绿洲廊道。这里地势平缓、水源充沛,自然环境优越,丝绸之路新北道自伊吾县翻越天山后即向西穿行于此,唐朝墩古城遗址便坐落于这条天山北麓的东西交通要道之上。在奇台县城东北部水磨河西岸的黄土台地上,唐朝墩古城城址东墙随河道自然地势修筑,北、西、南三面城墙呈直线布局,平面近长方形。因在古城北墙中部有个高台,当地人称其为“唐朝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