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芮 《西藏研究》2022,(1):97-101
西藏贡嘎曲德寺的壁画内容除密宗和佛本生故事外,还包括许多反映西藏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寺中一无名小殿中的一幅“二牛抬杠”壁画,经与中原地区相关图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有类似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是研究古代西藏社会发展、人民社会生活以及西藏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2.
佛传故事画是指描写释迦牟尼一生教化故事的图画。它采用相互关联的若干幅画面详细介绍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木般的一生历史。在汉地石窟壁画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佛传故事画是敦煌莫高窟第 6 1号窟 (宋代初年 )的佛传故事壁画 ,它从燃灯佛为释迦授记 ,直到涅木般、分舍利建塔为止 ,完整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随着佛教艺术在西藏的传播 ,西藏各个时期的寺院壁画中也出现了这一宗教题材画。但是西藏佛教寺院壁画中的佛传故事在选材上与汉地佛教略有不同 ,一般采用所谓“十二相图” ,即选取佛一生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下生兜率、乘白象入胎、…  相似文献   

3.
唐卡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 唐卡语源的探讨 唐卡,藏文标准正字作thang-ga,也写作thang-ka, thang-kha;《藏汉大辞典》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ri-mo-bris-yod-pavi-ras-sam-shog-bu-bsgril-nas-dril-chog-Pa-rigs)。《西藏唐卡》一书释为“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图齐(Tucci)解释唐卡是“能卷起者”。帕尔(Pratapoditya Pal)解释说:“唐卡,藏语作than-ka, than-sku或sku-than,英语写作thanka, tanka或thang-ka,是通常画在棉布上能够卷起的宗教绘画。”印人考斯拉(Romi Khosla)写道:“西藏卷轴  相似文献   

4.
普仓 《西藏研究》2022,(2):71-76
西藏保存的贝叶经写本中有一部分是箭头形字体贝叶写本,《福力本生经》就是其中重要一件。这件写本在以往有关西藏保存的贝叶经写本《目录》中都被记载为《佛护造大诗颂》。根据文本内容和跋文情况分析,该文本正确标题为《福力本生经》,初步推断其为正量部教徒所传承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杨鸿蛟  王瑞雷 《中国藏学》2023,(5):48-57+2+213
罗汉图像是汉藏佛教艺术交流史上最为经典的案例之一。文章以拉萨大昭寺所藏十六罗汉组画唐卡为切入点,结合一批14—16世纪藏传佛教罗汉组画唐卡与壁画图像遗存,还原并勾勒出一种学界鲜为关注的、受宋元时期中原内地罗汉图像范式影响的西藏早期罗汉图像样式。这些图像在图像特征与罗汉排序上均十分一致,均为十六罗汉与达摩多罗尊者的组合,布袋和尚,也即哈香未列其中。研究发现,迄今为止西藏现存此类罗汉组画绘制年代最早且纪年相对明确的遗存,分别是建于1390年和1416年的江孜宗山法王殿与拉萨哲蚌寺措钦大殿三世佛殿两处壁画,即至晚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此类十六罗汉与达摩多罗尊者组像即已形成并流传于西藏。  相似文献   

6.
西藏壁画的容量相当宏大,它反映着宗教、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涉及面甚宽。它从佛经、教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到山水风景、翎毛花卉、图案、装饰、几乎无所不包,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多彩。一、佛,菩萨,罗汉,护法等画象。西藏佛教中的偶象甚多,而每一个神祗又都变化多端,繁复纷杂,令人眼花瞭乱,这些偶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门类: 1、佛象。佛象是寺院殿堂供奉的主尊,也是壁画出现最多、占比例最大的形象。他们总是被描绘得神态安详、举止庄严、不露声色,连举手投足均有一定法度,俨然为一尊佛门世界里至高无上的主宰。西藏壁画里的佛象主要是释迦牟尼象。释迦牟尼在西藏又称为“觉卧”佛、“主巴”佛、今世佛。同内地一样,据不同教义,佛象内有燃灯  相似文献   

7.
西藏布达拉宫东大殿空鼓病害壁画保护修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布达拉宫东大殿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阐述了殿堂环境温度、湿度及壁画制作材质、工艺、建筑布局、地震及人为等因素对壁画病害的影响.通过选用以PS为主剂,粉煤灰掺加适量巴嘎土为填料,氟硅酸钠为固化剂的无机灌浆材料对该殿空鼓壁画进行灌浆加固,结合锚固补强,修复加固效果良好.研究成果对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壁画保护修复项目乃至整个西藏文化古迹的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再探西藏的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曾于1987年第四期上发表了作者题为“关于西藏两语教学问题的探讨”的论文。作者根据最近十年来所获得的新材料和西藏双语教学的新情况,补充编写了此文。包含如下四个内容:(1)我之“双语教学”观;(2)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历史状况;(3)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4)我对西藏双语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刘洋 《西藏研究》2022,(1):25-32
对西藏民居壁画多层面美学梳理与学理分析,综合藏汉民族的历史文献和民俗审美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论述。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以及藏汉民族在民俗文化上的同构共性和艺术样式上的“类质同象”性,显示其象征意义的美学内涵和自古以来藏汉民俗文化间就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当代民居壁画等民俗文化是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藏汉文献记载看西藏古代体育及其发展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吐蕃时期开始,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藏汉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西藏古代体育也相应地有所发展,许多藏汉文献记载了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西藏古代体育内容。西藏古代体育承袭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内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见证,是中国古代体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杨质夫(1906-1961)先生本名杨文,字质夫,青海省互助县人.是现代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和民族语言学家.曾先后在青海省蒙藏师范学校、青海藏文研究社、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西宁师范学校等单位任职.协助黎丹编纂<藏汉大辞典>,其编纂的<藏汉小辞典>于1933年石印出版,系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汉藏双语辞典.发表过<塔尔寺概况><西藏世族考><西藏甘丹赤巴列传>等著述,并翻译了不少藏文著作.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和其他人员共同创制了藏文新生体,研制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藏文字模,并提出后缀带点法、连串字等方法,填补了国内印刷行业空白. 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及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本刊节选的杨质夫先生1934年8月28日至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西藏境内的行程和在拉萨学习生活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西藏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文中除按新闻出版的规定改动数字、错别字外,其余专有名词一概保留原貌,未作改动.关键词:日记;杨质夫;西藏;1934年;1935年  相似文献   

12.
阿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前仅在藏传佛教遗存中得以准确辨识,本文在相关壁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图像特征、相关经典,并对其在藏区流传的背景及往生信仰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杨质夫(1906-1961)先生本名杨文,字质夫,青海省互助县人.是现代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和民族语言学家.曾先后在青海省蒙藏师范学校、青海藏文研究社、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西宁师范学校等单位任职.协助黎丹编纂<藏汉大辞典>,其编纂的<藏汉小辞典>于1933年石印出版,系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汉藏双语辞典.发表过<塔尔寺概况><西藏世族考><西藏甘丹赤巴列传>等著述,并翻译了不少藏文著作.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和其他人员共同创制了藏文新生体,研制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藏文字模,并提出后缀带点法、连串字等方法,填补了国内印刷行业空白.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及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本刊节选的杨质夫先生1934年8月28日至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西藏境内的行程和在拉萨学习生活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西藏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文中除按新闻出版的规定改动数字、错别字外,其余专有名词一概保留原貌,未作改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藏传佛教最大女活佛桑顶·多杰帕姆的本生故事 ,历代女活佛的生平和主要业绩 ,桑顶寺的建造过程 ,历史上收藏于该寺的所依、能依 ,目前寺内仅存历史文物 ,以及寺院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不但突显桑顶·多杰帕姆这一西藏唯一具备女活佛传承体系的宗教地位 ,同时展现桑顶寺在西藏历史上曾扮演过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唐卡"即在布纸上绘有神圣图像的卷轴:"唐"(thang)指空间,"卡"(kha)为卷起的轴画.这个平面空间可以如同宇宙般延展,故唐卡内可仅供奉一尊佛,也可以代表容纳上万神祗的无限坛城;它既是可幻化作极大或极微的宇宙图示,也是佛教世界观的象征浓缩.唐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它具备了神性,内容由佛祖到寺院建筑或医学藏药,皆是对于神灵的指涉.可以说,唐卡如同一座"可移动的寺院",在文明间以交换构成的神圣路线上流动.通过画师绘制的唐卡,使佛教义理得以深化于帐篷与村落、寺院与家户、僧迦与世俗之间.  相似文献   

16.
西藏和其它边疆省区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自治区。就现在的人口而论,当地民族以藏族为主,而外来民族以汉族居多;就西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也是以藏语和汉语为主要语言。如何搞好西藏藏语文和汉语文的两语教学工作,当是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谈谈西藏藏汉两语教学的历史沿革、现今的学习状况,并在此  相似文献   

17.
“唐嘎”(thang ga)又叫卷轴画,是西藏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寺庙殿堂内,它与各类幡幔等悬于梁栋之上,同壁画、塑像一样,起着宣传宗教教义、渲染神秘气氛、装饰宏伟建筑的作用,故西藏各寺庙、宫殿内都藏有大量唐嘎。此外,一些藏族群众家中,也挂有唐嘎。唐嘎画面内容除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像外,还有历史内容、天文图象和病理解剖图等。唐嘎画面有彩绘、刺绣、拼镶、珠宝镶编等形式。西藏唐嘎正因具有独  相似文献   

18.
杨鸿蛟 《中国藏学》2012,(2):188-195
文章以元代夏鲁寺壁画中地位较为独特的般若佛母殿《文殊根本续》壁画为例,通过图像辨识与文本比对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转轮王观念与元朝皇室因素,并对这一举动背后的政治动因进行阐释和挖掘,同时亦从该壁画仪轨文献中找出与元代八思巴转轮王观念有关的仪仗和仪式部分,试图对其文本根据与思想来源作一推测。希冀本文对于研究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治关系以及夏鲁寺壁画图像学的学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存世的历史时期绘制的扎什伦布寺全图并不多见,除了扎什伦布寺珍藏的两幅五世班禅和七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唐卡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幅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图》。根据画面内容可初步判断:该图描绘的是19世纪中期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貌,唐卡式样、写实风格,与存世的扎什伦布寺藏七世班禅时期的勉塘派绘画唐卡——扎什伦布寺全图高度相似。绘制者应该是西藏画师,制作或出自扎什吉彩。西藏唐卡的绘制者一般不署名字,其流传途径可能是西藏班禅年班、民间朝圣、官员携归、宫廷流出等官方或民间渠道。  相似文献   

20.
熊文彬 《中国藏学》2023,(5):1-10+221+211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温村的吉如拉康(■)藏有3份11—12世纪的藏文写经愿文,多次对北宋“东京之墨”进行了记载和赞誉,其中有3个涉及北宋西藏与内地交流的重要音译词。文章结合藏汉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对愿文的内容以及3个音译词的语境、含义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认为,这3个音译词应是北宋首都东京的音译。吉如拉康写经愿文对“东京之墨”的记载和赞誉表明,该寺在写经中使用过来自内地的墨,该墨极有可能是通过宋代的青藏道传入,疑与内地前往印度求法和西藏前往西夏、河西走廊、内地传法的僧人或贸易有关。鉴于宋代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的确切文献记载和文物遗存较为罕见,吉如拉康赞誉“东京之墨”的写经愿文无疑十分珍贵,对于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宋代西藏与内地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