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  杨超  赵伟  刘莉君  于伟 《人才瞭望》2016,(6):175-176
我国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探讨工科院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剖析出现问题的内因及外因,并针对这些问题简要提出创新研究生教育的方法,最终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给人类工作、社会生活带来各种便利,同时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着严重影响,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虚拟性易使高职校学生的思想产生混乱甚至人格的扭曲。因此,对高职校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规范高职校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促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高文化的社会群体,但在他们身上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刚 《人才开发》2004,(3):28-29
“名师出高徒”。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导师能力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能力、其品质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养成。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都是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对学科点的发展能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推动研究生培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可见,导师队伍的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保证,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始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高校中,对于规范学术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我国高校在建设学校学习氛围和环境所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如何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规范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风尚,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教育教学制度、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同时高校教育者之间还要加强自己的监察制度和惩罚制度,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制度群,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起规范学术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造假抄袭、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实验室安全,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推进学术风气和环境建设、引导研究生塑造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术不端事件及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法规制度、教育引导、检测审核等多方面不健全、不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进一步健全机制体系,明确责任义务;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底线思维;强化检测甄别,严格审核把关。  相似文献   

7.
对于高校辅导员建设来说,我们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高校辅导员的建设程度与人才培养机制弥补可分。也是高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的体现,职业化建设时我们不断实践科学性的高校辅导员程度而努力实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对广西某高校147名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家庭地位、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模态的影响,得到一组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网络影响因子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影响力度.具体量化特定网络类型影响因子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影响力度,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现状、成因和对策,揭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模式与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生态道德素养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态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把生态道德素养的培育作为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应从多渠道的生态知识及生态德育理论教育、多元化的生态校园文化浸润、创新型的校内外生态社会实践、综合性的包含生态道德素养的学生素质评价等多方面机制进行构建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不仅呈现出规模扩张趋势,在培养体系和培养层次上也日趋完善,初步建设成多层次交错、相互共存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和体系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本文将以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为脉络,以学术型硕士培养绩效为切入点,明晰专业型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和构建体系,逐步淡化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种类与规模,转而重视博士研究生培养,并建立学位培养过程的高效衔接,从而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特撰写此文。本文从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的指导思想与目标、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的优势、二级学院进行研究生管理的途径和措施三个方面对高校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是道德得以实施的可靠保证,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联,因而在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中至为重要。现代礼仪教育时常被认为是低效教育,不仅专门礼仪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且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常常也渗透着礼仪教育,但无礼的行为仍是高频率地出现。相对于教育的付出而言,教育的效果却甚微。  相似文献   

13.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高低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仍存在诸多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良因素,我们在借鉴和学习国外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一些做法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工作是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在政治、思想、心理素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然而,高校德育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隐性德育教育的特点,针对其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教师,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与素质的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将道德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就要着眼于教师、着眼于学生、着眼于课堂.本文也正是从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的论述,阐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本文基于高职IT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经验,从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视角,探讨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于每一位IT类专业学生来说,都应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努力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抓手,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提高IT类专业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的最直接引导者.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班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做好学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增强道德内化动力的对策,并从内驱力和外动力相结合、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科学构建道德建设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研究生队伍不断庞大,使得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以及重要性,从学术文化活动、职场文化活动和文艺体育文化活动三方面提出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立足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20.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大学教育,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教育水平,同时提高全国人民的总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加强是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基本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需要为祖国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就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问题加以讨论。
  前言: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是指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一种良好的思想氛围而开创的一个系统。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通过增加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来进行的,由思想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授课,同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但由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变化的日新月异与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设工作势必面临着创新与改革,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