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的宇宙观主要可概括为三点:(一)宇宙天体是一个由"枢纽"统辖的变化有序的整体;(二)宇宙万物皆有生命,形态不同,禀性各异,且生死循环,永无穷尽;(三)"圣人""通道"并用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考察<文心雕龙>,其建构理论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原则,正源自上述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上博楚简《恒先》篇的思想内容,并与《太一生水》、《老子》进行了比较,指出三者分别以“恒”、“太一”、“道”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论。三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并立关系。《恒先》的成书时间最晚必须是战国前期。  相似文献   

4.
道家宇宙观的发展,包括宇宙构成物质和生成图式两个主题。就宇宙构成物质来说,先秦时存在“尚气”和“尚水”两种理解,道家认为宇宙构成物质乃是气,并在道气关系的讨论中,主张“道是气”。就宇宙生成图式来说,先秦存在“对象性”和“系统性”两种理解,道家对于相关讨论从“对象性宇宙生成论”逐渐走向“系统性宇宙生成论”,发展出渐趋复杂的生成图式。宇宙生成论发展至此,已经完整而细腻,而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宇宙生成论大都难以超越此一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5.
《恒先》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一篇,1994年入藏上海博物馆。该文是《淮南子》之前讨论宇宙问题的重要文献。本文主要依据李零整理的本子,并参考其他学者的释读,对《恒先》文义重新加以梳理,并着重从宇宙论的角度加以思想阐释。  相似文献   

6.
依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篇首强调的“气是自生”的宇宙生成论,对王晓毅先生所整理的战国秦汉宇宙生成论的流变稍作调整。并依照所发现的郑玄注文中与“气是自生”相近的思想,讨论“无中生有”、“有自生”两种宇宙生成论对于魏晋玄学“有无之辨”的影响,分析何晏、王弼、向秀、裴危页、郭象等的有关思想,认为从学理上讲,何晏、裴危页、郭象等虽然使用了佛学词句,但是其思想却可能从中国传统中自己产生。文末还简要分析了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与玄学、《恒先》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成功地将儒、法、阴阳、名家等学说熔铸于一炉,使道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对《老子》书中的道论、宇宙生成论、无为思想和认识论、形神和养生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其道论、宇宙生成论代表了战国以来黄老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古代印度的<梨俱吠陀>中关于宇宙生成的"太一"孕化论、水生论、卵生论和"原人"转化论等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宇宙生成的自生性和过程性,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宇宙生成和演化过程的自组织性和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此后处于在野地位的道家思想依然以支流或暗流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道家学说处柔守雌、超然物外的思想倾向,也往往成为失意士人心理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依托,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许多士人将目光转向诸子之学,其中相当一批士人追慕、向往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试图搬出道家学说作为救世良方.严遵著<老子指归>,继承、发挥<老子>之说,提出了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和辩证法思想.扬雄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对道家思想多有融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子>是一部颇具争议的道家典籍,1995年竹简释文在<文物>上刊出以来,学术界对于<文子>的思想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定位其学派归属,阐述其道论、无为、法治、兵论以及辩证法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道教美术主要是指以道教思想观念为核心内容或者为道教文化服务的美术作品。道教关术常常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胶着,为普通民众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提供精神支持。它往往处于庆典、祭祀的中心地位,见证和参与世俗民众的宗教与信仰生活。它的内容或者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或者是将抽象的道经转化为感性、鲜明的图像,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道教美术是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或草根性的,具有鲜明的“俗”之意蕴。这种“俗”之意蕴的形成是由整个道教发展、传播的特点以及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 ,探讨唐代《道藏》的编撰与道经的传写及经法传授的有关问题意义重大 ;唐代道经传写是《道藏》经典得以传播的方式 ,反映了唐代崇道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3.
吴筠既是唐代著名高道,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赋歌颂了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展现了崎岖坎坷的修道历程,对现实世界往往也具有批判的精神。他的赋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忧世情怀及向往山林、追求逍遥自由、希求延命成仙的道教文化意蕴,对当时的假隐之风也进行了批判。同时,还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及丰富的道教哲学思想。在语言表达方面,善于化用或引用前人语句、篇名入赋;在赋的表现方式方面,善用比兴手法,不愧为唐代卓有成就的赋家。  相似文献   

14.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道家类著作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均对生命结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生命的形神、身心二元结构理论,奠定了道家生命结构观的理论基础。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第三种要素“气”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形、神、气生命三要素论,并对生命之形体与精神的各自内在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大大细化和深化了先秦道家的生命结构观。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发展史应该包括宗教文学发展史。宋代道教文学史一体自足,有一代宗教文学的特殊风貌。宋代道教文学文献体量庞大,不仅《道藏》等教内文献蕴藏丰富,《全宋诗》、《全宋文》等大型总集亦有大量存藏。宋代道教文学的创作主体为道士。从教派归属与空间分布上看,南方内丹修炼者的道教文学创作数量较多,且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6.
奉行戒律,其功能真的仅止于防非止恶的消极性工夫吗?道教自东汉晚期首由张道陵秉诸老庄之道论而加以发挥阐扬,其主张通过修行即可得道成仙而使人信服其宗教神学教义,此似与老庄任自然与无为之道论功夫有悖.本文通过分析汉代<太平经>及<老子想尔注>二道经有关持戒在得道过程中之作用,肯定了道家妄作凶及顺道思想实践之渊源底蕴,从持戒的无为与不妄动之功夫中亦透显出老庄道论的清静、无为思想.持戒不仅防非止恶,更能通过自律自觉而得道,亦即能积极的使持戒者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本文自论述研究动机与方法后,首论道戒之意涵与形成,次述道家思想概要,三论道戒与道家思想之关系,其四为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最后则为本文结论.  相似文献   

17.
自战国至清代,学者对<庄子>思想的释读见仁见智,流脉绵长,大略可分道家、儒家、神仙道教、佛教以及多元释解等五条线索,各个阶段的研究观点亦有所差异.这可以通过对史料的类编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日语说明句的本质——「の だ」句的使用条件及用法@廖瑞平$上海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436~~~~~~  相似文献   

19.
在语法学教科书和语法学著作中 ,关于转折句的定义 ,几乎都强调了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必须相反、相对 ,或者部分相反相对 ,但在语言现象中 ,有些转折句前后两部分的意思并不相反相对。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 ?如果能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去观察、去分析 ,则能对转折句里出现的A、B之间所具有的相反相对的意思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道家思想对谋略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道家著作尤其是《老子》中有一些论述可视为与谋略有关,比如"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善用人者为之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但《老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并不等同于谋略书。道家一般都对"知"、"智"等持否定立场,也不提倡使用人谋,这是因为通过使用谋略即便会有所得,仍然会有所失,甚至有阴祸。从道家思想基本立场出发,对谋略应持的态度是懂谋略而慎用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