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宁合作制思想与中国农业的"两个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农业合作制思想涉及合作制的方法、原则、条件和合作社性质,开创了一条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我国当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即将推行的股份合作制,则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飞跃”。它既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列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认为合作化道路是人民得到解放、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并且认为中国农业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毛泽东合作化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虽有失误,但具有不容否认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马列主义合作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阐述了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对解决现阶段中国农业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人,他们分别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二人都曾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孙中山晚年提出"以俄为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主张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走俄国人的路.可见,俄国对两人的影响之深,同时也表明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借鉴、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为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1990年,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从制度创新的意义上说,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的,发轫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式的考察与分析,早期的列宁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的思想,即: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进步,它极其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前进.今天重温列宁这一思想,对于深化认识列宁资本主义发展观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应有态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国家帮助"使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化道路是马列主义农业合作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国家帮助"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援助等多种具体形式,我国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马列主义"国家帮助"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迅速加快,国家无法给所有的合作社都提供足够的帮助,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提供"国家帮助"时违背了自愿原则而成为变相惩罚,这也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所留下的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8.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到1921年初,列宁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与当时列宁的三个过高的估计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列宁过高地估计了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列宁过分夸大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的作用;三是列宁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的形势。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列宁立足于俄国国情,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争取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历经认同及初步阐释、阐明、完善、实践及完成四个阶段,阐发了他对"民族自决权"原则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理论有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提出了在俄国建设"带有小农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带有"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列宁的这一思想标志着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转变。此后,列宁在探索建设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俄国特点社会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改变、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和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11.
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业规模经营有两种形式,一是发展资本主义农场,一是实行合作化。恩格斯明确指出,必须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阐述了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具体途径,并在我国实现了合作化。邓小平提出了要从低水平集体化发展到高水平集体化,并强调集体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2.
列宁的"灌输"理论是他与当时俄国经济派斗争的产物.这一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革命运动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理论框架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必须灌输和如何进行灌输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为何必须灌输",而忽视了"如何进行灌输",遮蔽了列宁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满堂灌"的悖谬现象.本文通过文本梳理,展现列宁"灌输"理论的体系构架和核心思想,旨在恢复列宁"灌输"理论的本来面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寻正确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在有关著作中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和性质的思想、关于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的思想以及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党和工会关系的思想,但忽视了列宁关于加强法制的思想和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在列宁工农联盟的理论上,他忽视了列宁关于必须实行小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和不能违背大多数人意志的思想,忽视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重要思想.在列宁民族理论上,他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民族问题上"两个历史趋向"的思想,但忽视了列宁关于在无产阶级国家大民族对小民族进行让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从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和分配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农业合作化的方向、途径和目标。合作化运动后期的弊端是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实践原则的失误 ,产生的根本理论原因是对农业规范经营和农民特点的认识误区 ;毛泽东确定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共同富裕原则 ,是农业制度创新中的遗产。这是解答学术理论界困惑的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5.
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观念的形成绝不是一种事先谋划好的、先在的"构想"或"计划",它应当在一种历史发生学的意义上被重新确认.通过对列宁"伯尔尼笔记"的研究,我们发现列宁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两次逻辑飞跃:第一次转变标志着整体理解框架的转换,第二次的认识转变是在新的理论中获得唯物辩证法真谛并将之进行创造性发展的过程.由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列宁对辩证法总体结构的把握也随之转换,从而突现出一个崭新的辩证法理论视界,即客观的、现实的实践辩证法.列宁最终领会了人的能动的、客观的实践辩证法在人与对象的关系和外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达及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呈现的哲学新视界的深层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到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对小农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理论,是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十月革命后,列宁对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苏俄情况的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年代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命运问题成为俄国各党派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列宁从历史的和辩证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渗透到俄国农业中并逐步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把俄国农业宗法式的停滞状态从"最后的避难所里排除出去",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历史暂时性,并指出其发展必然造成的农村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提醒农民大众要认清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最早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设想,由列宁在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再经三十年代以后斯大林将其教条化,以后一直被苏东国家及我国沿用,作为社会主义农业改造和建设的理论指导。党的11届3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改革,突破了斯大林集体农庄模式的局限,把马克思主义合作化理论推向一个新阶段。十年改革之后,党的13届8中全会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业改革,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又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青春"哲学与"第三文明"观均衍生于现代中国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且忧患不断的"五四"时代,是同属于李大钊的两个独特思想命题,体现了他对处于水火之中民族的深切关怀和解决现实深重危机的渴望.前者融现代宇宙观、国家观、人生观、历史观于一体,为李大钊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后者则是李大钊社会政治理想的现实目标和价值述求,并以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为现实指归."青春"哲学与"第三文明"观为李大钊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现实图景.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实现了李大钊思想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飞跃,印证了他最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山东农业合作化初期发展的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初期,山东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较为迅速,成效比较明显。作为一场重大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它的起动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全面分析其具体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中共中央的总体领导推动下,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是合作化工作的主要动力,山东的农业生产力状况为开展合作化工作提供了客观基础,山东农民群众的广泛响应与参与对合作化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