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其中就有很多表现毛泽东形象的经典作品。每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同时又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紧密相连。从建国初期毛泽东形象的民族化探索,到“文革”时期毛泽东形象的理想化宣传,再到新时期毛泽东形象的多元化发展,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毛泽东形象不断传承和创新,这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主旨要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我党一位卓越的领袖人物,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着力表现的一个方面。我们的电影艺术家本着“还历史于真实”的主旨,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在不同历史阶段作用的描绘,展示了他丰富个性和辉煌的一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影片在整体上还停留于对历史事件,即社会共性的表现上,缺乏对人物灵魂即人本性的开掘和把握,单纯地以事携史,而没有给人提供更多的思考。已有的艺术实践表明:电影艺术家只有增大审视距离,全面理性关照毛泽东这一历史伟人自身发展流程以及他和历史与社会的联系,才能使影片真实艺术地体现出凝聚在毛东东身上的理性情感;才能使观众理解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走上历史舞台的独特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及其所受苏联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主流观念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历史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具体历史事实的真实,而应该是历史“本质的真实”或“革命的真实”。“十七年”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题材内涵的这种理解,深受苏联同类题材电影的影响。而且,“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学习、借鉴的主要是苏联“解冻”之前的同类型影片,而“解冻”之后出现的“新战争片”则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对历史与民间传说的演绎,在重温大一统的集体记忆的同时,体现出了较为自觉的族群身份追求.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后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与同舟共济事件的表现和新时代民族英雄人物的树立,丰富和稳固中华民族统一体.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他者话语则因立足点的不同而显得漂移不定.导演的民族身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独特的历史、经济及人文环境,催生了哈尔滨的电影市场,并使其成为国内形成最早、发展最快、最为成熟、位居前列的电影市场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移民城市和多元文化背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尔滨早期电影市场的管理和检查有其相对独立的系统,但对社会伦理爱情题材影片的关注则与其他城市大体相同,反映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及传统文化的有力影响。哈尔滨电影市场的变化和国产电影业的发展,表现出外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境遇随时间与地域而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卡麦隆导演、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引发了具有轰动效应的“泰坦尼克号现象”。文章通过对具体电影作品的剖析,着重揭示了影片的叙事策略、美学特征与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题材处理上将爱情母题与死亡母题相整合,造型语言上将写实与浪漫相融合,艺术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特点作出了细致的阐释。同时也指出了影片某些模式化表现。  相似文献   

7.
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票房神话,但其之于华语电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影片以退为进,通过对周星驰经典电影风格的重塑和表现,夯实了观众层面对演员周星驰向导演周星驰"转型"的接受,另一方面是影片在糅合童话和爱情故事的商业片模式中表现环保主题,题材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并使得这部电影成为近年来研究周星驰导演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影片的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即影片的题材选择、情节架构、价值判断以及发行、放映的商业化。而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在90年代出现这种发展倾向则是由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电影学界关于电影本质的论争的小环境,以及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自身原因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主要类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最高目标必然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国家政权的政治诉求和思想观念。新世纪以来,多元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坚持继承传统,牢牢把握住政治主题,充分发挥其意识形态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执政党政治诉求、政权合法性的反映。与传统主旋律电影革命有所不同的是,历史题材电影还积极弘扬包括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等内涵的民族精神,同时,为了在经济市场化和影视产业化转型中生存与发展,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更着力于人性内涵的表达,努力开掘出更具普世价值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传播视域下,西藏题材电影面临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境遇:一方面是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另一方面它又是西方进行西藏的"独立国想象"和妖魔化中国的重要战场。尽管近年来中国也有不少影片表现西藏主题,然而面对以好莱坞为代表传奇性叙事方式的欧美电影,中国表现西藏题材的电影难以跻身于全球文化市场。本文既批判欧美电影在表现西藏形象方面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又审视中国西藏题材电影在表现西藏形象中还存在的"东方人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为通过电影艺术建构客观、真实的西藏形象提供了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的电影、摄影、幻灯等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表现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成立了我党的第一个专业电影机构,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拍摄了我党首部影片,对外宣传了解放区;拍摄记录了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珍贵影片与照片,为党的历史保存了大量原始影像材料;播放教育影片、幻灯片以宣传抗战和启迪民众;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体现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延安精神,成就了我国早期电影事业的不朽丰碑,其历史价值日久弥新。  相似文献   

12.
农村题材的电影曾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律动。从《被告山杠爷》到《父老乡亲》,范元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构成了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的电影叙事系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程。这些电影作品在内容与艺术追求上表现了他作为青年电影艺术家对农村问题独特的审视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藏族题材电影是指以藏族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藏民族文化的影片,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藏族题材电影生存发展文化空间展开论述,以期能认清其生存之文化境遇,为找准困扰其发展的瓶颈以及对症下药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创作中体现出更加深沉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文化主体性特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领下,不同民族身份创作者对少数民族现实生存焦虑和文化焦虑给予了积极关注、深深的思考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民族现实题材电影逐渐摆脱对民族历史现实的缅怀与追忆,开始正视和回归理性民族"现实",通过对民族现实世俗生活的真实刻画,在遵照电影艺术叙事规律和法则的前提下,实现了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提升了整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张艺谋导演相继组织拍摄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等多部古装历史题材影片。这些电影通过极尽风格化的故事场景、人物造型与服化道运用、情色元素呈现,以及极尽风格化的打斗场面设计,营造了一场场“张氏”风格的视听奇观,带给人们强烈的视听快感。不过,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偏爱表现古代王朝社会里的权谋斗争,着力呈现人物因欲望、执念而引发的悲情,注重挖掘与展示人性的幽暗一面,以及历史观偏颇,使得张艺谋的这些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价值导向偏于消极,思想格调不高,女性的主体价值暗遭否定,人文情怀欠缺,以致影片口碑毁誉参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发掘出来一批1930年代的韩国电影,其题材、主题、风格与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即通过电影这种现代性媒介表现“反现代”主题。《迷梦》、《渔火》、《军用列车》是三部具有代表意义的韩国早期电影,将之与同时期中国电影创作进行对照研究,可探讨双重视角下早期电影东亚想象的银幕表现。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时期,长影的农村题材影片艺术成就较高,《白毛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作为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论文通过对具体影片的解析,还原“十七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政策、农民生活和农村建设的原貌,同时总结这一时期的影片特点及角色类型,为当下此类影片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主旋律电影自1987年正式提出之后, 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继而在电影工作者的勤勉创作中迎来了一个发展热潮期,并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领袖(伟人传记影片、英模影片三类典型范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主旋律电影的社会影响和票房营收都呈现明显的衰减迹象。面对日益凸显的生存困境,主旋律电影在负重前行中开启了求新谋变的转型发展历程。2010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积极进行创作上的自我调适和拓新,不断推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赢得观众,占稳市场,进而在口碑和票房的“双赢”中,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