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莉 《中国民族》2007,(4):43-44
贾平西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思维和艺术风格的花鸟画家。他对现实世界和生命充满了挚爱之情,而这种感情又十分含蓄,其艺术手法好像我国古代诗歌,语言精练、格调高雅而又意味无穷,发人深省。著名作家贾平凹称其为“暮色江畔上浅唱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独自坐在窗前,透过手中香烟燃起的袅袅青烟,望着洒落在面前的一片清冷月光,我不知为什么想起了生与死的问题,从而想起了我相继逝去的三位亲人,那种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又一次激荡在我心中,使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的姨夫故去时是我从警的第七个年头。姨夫是一位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公安,一生清廉、刚正不阿,他故去时家中没有留下一件令人羡慕的东西。他给我的印象是又敬又怕。记得小时候我到姨夫家中,对他的一身警服总是非常着迷,大沿帽更是爱不释手,总把它戴在自己头上站在镜子前,这时我真感觉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但姨夫…  相似文献   

3.
“每每忆及您,我的眼睛变得湿润起来……您的一举一动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您让我懂得了如何帮助、关心他人,让我懂得了人世间充满了爱。” “我想对着苍天,对着大海,在世界上空大喊一声‘妈妈’。我想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我有一位多么善良伟大的妈妈!”  相似文献   

4.
感遇二则     
友人送我两张照片,并嘱咐要写点什么。写点什么呢?那是今年初,我逗留吉首期间。友人邀我去乾州参观一位姓陈的朋友的家庭园圃。他极力推荐如何值得一览,但说实话,我仍兴致不高,心想:吉首的园林我也游过了,不过尔尔……但盛情难却,就成行了。一进门、我即惊讶莫名...  相似文献   

5.
春 下了一场细雨, 把草木救活了。我一 直听见一个人附在我 耳边悄悄说:草绿了, 草绿了,点葵花,种豆 豆…… 于是我走出户 外,暖暖的风一下子把我包围了,像一群毛手毛脚的孩子突然围住了一位叫做枯树根的爷爷又抓又挠……我睁开眼,吃惊地看见,山坡上的索索草绿了,田野里的麦苗儿绿了,公路两边土壤里的打拉拉秧、猫耳朵草绿了,沟渠两边的柳树也绿了……该绿的全绿了。世界多么好,蓝天,白云,红日头……它们在我的眼中单纯极了,似乎它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一副人的柔肠。我听见风把庙山顶上挂在木杆上的那一口薄薄的铜铃摇得…  相似文献   

6.
感受黄永玉     
游子里的孝子 对一个人,由误解到敬重,反倒溢出一种奇怪的美。我与黄永玉的缘分,就是这样。记得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大我18岁、当大队团支书的堂兄挖土,有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我和苗绣     
曾丽 《中国民族》2010,(3):58-61
接过父亲终其一生心血收藏整理的苗族服饰,转眼已7、8年了。父亲曾宪阳被誉为“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而身为汉族的我,常常被收藏界误以为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不过,我不得不承认,在苗族文化浸染中,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民族。无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光总是离不开苗族服饰,尤其是她那惊艳世界的苗绣。关于苗绣,我想,不仅仅一本书两本书就能讲完的。对于我来说,恐怕我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给所有在我的博物馆里,被这些美丽精致的苗绣倾倒的人们讲述这一文化遗产的来历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保护、开发和利用西部的人文资源”,最近我一直在想这个题目。我们研究人类学,研究人的文化。人的文化今后最高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吃饱穿暖了之后,就要进入一个艺术境界,文化里面的最高一层领域就是追求美,追求艺术。我从1984年、1985年就开始研究和注意西部问题,当然,我那时想解决的还不是艺术问题,而是怎么让西部人民吃饱穿暖的问题,因为我一辈子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1938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江村经济》,最后的结论就是,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贫穷,就是生产力太低。我们中国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提高我…  相似文献   

9.
当丕清同志把《沧州回族》一书寄给我征求意见并要我写序时,我正卧病在床,77岁,已近风烛残年,稍一劳累,就会诱发心脏上的老毛病。然而,那种难以抑制的故土情、民族情和为民族事业几乎奋斗了一生的特殊感情,却使我不由得又在病榻上拿起了笔。翻开书稿,立刻对沧州...  相似文献   

10.
结识刘鸿洲,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我刚从部队回地方搞新闻报道。一位文学青年、回乡生产的苗族朋友来我住处看我,与他同来的一个宽肩膀的年轻人,一身家织布的对襟苗衣,握手时分明感觉到的那两手老茧,使我料定他是同寨子的后生。经过介绍,方知这位新朋友叫刘鸿洲,一个在苗山务农的知青,土家族,一个美术爱好者。我瞧着这个抽着呛人的草烟叶子的人,怎么也无法与美术挂上钩。三个人在烟雾中闲聊,话题马上扯到文学方面去,现在流行的叫“侃”。我不曾想到,那位比我的农村旧友更显得士气的新朋,在侃中却透出一股灵气。我没有见…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05,(1):42-43
我生长在一个小小的盆地中,守着一盆白雪.一盆松涛,日子便波澜不兴地年复一年。我像一头懒懒的白熊,一季翻一下笨重的身体,其余的时间就只是含情脉脉,痴痴地望着那些我的主人与喜爱我的外乡人。  相似文献   

12.
从盛传到淡忘杨进铨突然,不远处一个老太太摔倒了。我急忙过去扶起她来、她用惊异的眼光瞅了我半天,说:“中国”?我听懂了,她的意思是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自豪地点点头。她马上话多了,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串,我在莫斯科呆了一年,半听半猜她的意思,是说我是干什么...  相似文献   

13.
黄波 《民族论坛》2014,(3):42-42
刚来到辰溪的时候,由于环境和生活不适应,加上思想上的各种顾虑、困惑和压力,一到晚上我就彻夜难眠,进入无限的遐想,一段时间竟养成了失眠多梦的毛病。和我住在同一层楼的两名县领导是怀化当地人,他们每周五下午一下班都要回家,整个宾馆就只留下我一人。正好,周六周日两天时间都由我自己来支配,没别的,  相似文献   

14.
百褶裙怀想     
记得11岁那年,学样文艺队排练,组大型歌舞,我们这群小队员穿上各个民族的服装,在其中舞蹈。我分到一套彝族服装,红、黄、黑三色百褶裙,精美的短衣和黑色绣花坎肩,还有一件漂亮极了的红纱斗篷,这绝对是那些舞服里最美的一套,为此,我遭到好多女孩的嫉妒与羡慕。因身着如此美丽飘逸的演出服,我才知道了彝族,我对她的全部知识就是这个民族的女孩拥有这么动人衣装,那恰是70年代中国,当城市女性的衣服单调的只有军装色时,她们在西南大山的某一隅身披虹霓般缤纷的色彩正灿烂优美地做着女儿。 自那时起,我就开始向往那个大山民…  相似文献   

15.
含冰 《民族论坛》2002,(1):30-32
那天,我正在改稿,办公室的同志领进一个老头,介绍了一声这是谁以后就走了。我没 听清是 谁。稍稍打量,只见他面容清矍,瘦小而儒雅,背一个黑色的帆布包,手拿一个绿皮文件夹 ,戴一幅大大的眼镜,简朴的着装上可以看到一路行来的仆仆风尘…… 落座、泡茶以后,他开口说话了,一口浓郁的邵阳口音。在说明来意以后,他便滔滔地 向我描述他辗转民族地区采访写生的经历,给我欣赏数百幅反映各民族风情的写生作品,以 及厚厚一本登有他的事迹的剪报。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为他的神奇经历所感染,更为他立志 为56个民族作画的精神所感动。(一)…  相似文献   

16.
施娟 《中国民族》2008,(9):75-76
“我叫沈利萍,是宁夏书画院的职业画家。像所有幸福的母亲一样,我也曾经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大起,我就对他寄予了无限的期望。然而,一场意外的灾难改变了我和全家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摆手舞     
小舟 《民族论坛》2001,(3):46-46
如棋 我输了,在一个偶然的棋局里,我输得一塌糊涂。 似乎从来不曾这样输过,竟有一份输到极致的愉悦。 回眸那零落的残局,才发现我战胜那一兵一卒的洋洋自得是那般飘渺虚无。当我沾沾自喜于局部的暂时胜利时,大本营已危在旦夕;惊慌失措间,便只有招架之功,终至溃不成军。 一叶障目,输便成了必然。 人生如棋,输也是一种境界,输得起才是一种超越。 习惯 好多年前的一个夏日,我行走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天突降暴雨。在雨中穿行的慌乱中,竟有一家装饰不俗的伞店适时的出现。我躲进这小店,流连于花花绿绿的群伞间。一把红底绿花的伞…  相似文献   

18.
“哐当”一声,铁门打开,死囚吴火兰拖着沉重的脚镣,一步一停地走出牢房。他心里明白,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数小时后他将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这是2001年6月22日,笔者凭借警察身份的便利条件,一大早便来到戒备森严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看守所,对吴火兰进行一次最后的采访。以下便是吴火兰的自述,但愿能给人以警醒。“赌博把我引向歧途”  我今年29岁,家住通道县播阳镇龙吉村。因为是家中的独苗,父母把我视为掌上明珠,对我非常器重,培养我读书,指望我长大后有出息。  可是,我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好心。因…  相似文献   

19.
顿悟     
1989年的夏天,还乡之前,一位同乡好友拿了一件蒙古袍子给我,他说:“这是我前不久才从呼和浩特买回来的,是当地人穿的式样。你要不要带上?一到家就可以穿起来?”我微笑婉谢了他的好意。其实,拿这件衣服和我后来在自己家乡草原上穿的比较起来,前者无论是色彩和样式都已经含蓄和细致多了,应该算是城市人的品味。但是,初次见到,也难免震惊。受过多年美术专业训练的我,真的无法忍受这样伧俗浓艳的配合。即使我血源来自内蒙古,即使我一直深爱着那块陌生的土地,还是无法接受。可是,当我终于踏上草原,有些感觉就开始改变了。整片草…  相似文献   

20.
做了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一直藏着一种心愿:渴望能给自己仰慕、喜欢并交往了十几年的兄长张承志编辑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自从《黑骏马》的年代以来,我几乎不放过他写出的每一个字。他“用笔拓开了一个纯洁世界”(《北方的河·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几年来,我在他拓开的这个“纯洁世界”里不断地得到净化、改造和丰富。因此我梦想:能给承志兄编辑一部书,这不仅能了却一种心愿,一份个人心情,也是我近20年编辑生涯辉煌的顶点。这样的机会有了!并且从中我学到了许多业务学习和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张承志,这位斐声文坛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