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却无法避免穿梭于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自孙志刚被打致死事件之后,国家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而后又相继颁布了对于救济资金、未成年流浪人员保护等相关法规,旨在进一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本文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出发,发现现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枫  蒋荣华 《社会学》2004,(4):22-27
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乞丐工作的立足点由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救助,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佐证。但救助管理办法作为一种普遍化的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流浪乞讨人员的流浪原因、流浪乞讨方式、主要困境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救助管理机构突破传统工作方式,在做好街头主动救助的同时,重点做好站内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5.
应若平  王健  黄碧  颜欢 《社会学》2006,(4):17-22
城市流浪乞讨人口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新办法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6.
2015年4月,年仅13岁的智障孩子王志强正在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告死亡,新闻照片显示他死时极度消瘦,外形酷似"干尸"。在人权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路有冻死骨",已经成为社会无法容忍的事情。然而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却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到今年8月1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就已经实施四周年了.四年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昭示着救助领域法治理念的蜕变和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1.从社会控制到儿童优先——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是在社会控制的理念下进行的。管理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管理的机构是公安部门,管理的方式是收容遣送。这样的管理基本谈不上救助,与社会福利更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9.
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到家乡,过上正常的生活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街头救助制度正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实现相关权利的专门性制度。但是,由于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我国的街头救助制度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主要负责为流入本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救助、管理、教育、护送和安置服务等工作,年均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4300余人。2007年以来,作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以引入专业理念、培养专业人才、开展专业救助服务为主线,以探索建立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为重点,以搭建城市专业救助服务平台为目标,构建起了救助管理社会工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期接连发生的与救助相关的新闻事件,把一个曾被我们忽略的群体——流浪儿童推到了眼前.有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面对日益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考题.在福建,泉州首先破题,泉州市救助站与NGO(非政府组织)合作,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近日,我们走进了这家民间救助机构——泉州市泉源少几培育之家(下称泉源).  相似文献   

12.
日前,河南省漯河市普降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8摄氏度.漯河市民政、公安、卫生系统人员随即针对街头流浪人员开展紧急救助.晚7时,60多名巡查员迅速在大街小巷展开巡查.带队的漯河市民政局局长戴友良甚至单膝跪地俯下身子劝说老人,老人被感动,随后被抬上救助车拉到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妥善安置. 天冷了,那些街头流浪人员的救助就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各地都建有救助站,另一方面一些流浪人员却不愿意去救助站.如此是最让人头痛的"救助难题".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2003,(10)
编辑同志:我们宿舍区最近来了一位流浪老人,白天靠捡残菜剩饭度日,晚上就睡在单车棚的地板上。请问,我们可以把老人送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吗?如果可以,还要不要为老人支付救助管理的费用?陈侃陈侃同志: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原于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制定的《实施细则》的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符合“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  相似文献   

14.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儿童意外死亡事件频发.继2010年浙江天台5名儿童结伴到水库玩耍溺水而亡,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在脱离父母监护后被车碾至死,2012年贵州毕节5名儿童流浪夜宿垃圾箱窒息而死,2013年河南兰考7名孤儿因照顾不周被烧死后,近期江苏南京又发生2名儿童因吸毒父母疏于照顾而挨饿至死的悲剧.当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因家庭或社会的疏忽而意外离去,在感到阵痛之余,我们应理性地反思我国儿童的照顾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各地流浪儿童救助站主要为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流浪儿童提供临时性的社会救助,终极目标是帮助儿童及时回归家庭。流浪儿童在站内滞留的时间长短不一,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不具备持续接触和服务的条件。社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其提供合适的服务,简短有效的介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职业乞讨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建国初期乞讨者95%以上是以吃饱饭为目的乞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全国统计数字看,流浪乞讨者80%都是职业乞讨者,以讨钱为目的,并以此为生财之道。他们就是以乞讨作为职业。目前,在城市街头行乞的人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生活无着人员,流落街头.确实需要政府救助的人员;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正>《"流浪儿"在美国:社会救助的制度、实践与启示》: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何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45元。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和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流浪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在我国建立和完善法律明晰、责任清楚、操作具体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和保护网络,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是有着较长儿童福利制度历史的发达国家,探讨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的经验,对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地方城市管理者说,2003年8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细则细化不充分,可操作性不强;专家则认为,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 最重要的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20.
郭二帅 《现代妇女》2014,(7):234-2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城市流浪乞讨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作者的大量调查走访,分析了老人流浪乞讨的原因、生存现状、救助困境,并针对救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转变救助思路、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旨在减少老人的流浪乞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