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敏  赫英 《统计与决策》2006,(22):69-71
本文采用三因素CES生产函数建立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模型,探讨能源消费对GDP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了能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的变化规律.同时,还得出能源消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GDP增长,但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力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C-D函数、CES函数和VES函数适用性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C-D函数和CES函数和VES函数的产生和演变的研究为基础,对其基本形式产生的前提和相关经济参数的估计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总结,以期经济研究者对这些生产函数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2008年SNA将R&D并入到资产核算的范畴,但是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面临诸多问题,难题之一就是R&D资本折旧率的选取。选择C-D生产函数、一级CES生产函数、二级CES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R&D资本折旧率,结果显示,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R&D资本折旧率分别为20%、31.5%、25.25%、41.5%和31.3%。并且,在此基础上估算了五个行业的R&D资本存量,从平均增长率来看,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快,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相差不大,最慢的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4.
能源对于GDP贡献度测算问题,是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这一焦点的微观反映,同时也是绿色经济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经典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引入能源变量,扩展C-D函数,采用Solow生产函数法对改进后的C-D函数进行分解,并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周晶等 《统计研究》2015,32(4):51-58
本文首次对我国1980-2011年间36个工业大类行业CES生产函数中资本、能源和劳动力之间三种嵌套形式的参数做了非线性计量估计,并以资本/劳动力比率为门限变量,对我国CES生产函数的门限效应做了考察。本文研究表明:①对于三种CES嵌套形式,多数行业能拒绝替代弹性等于1的原假设,这表明目前很多研究在构建模型时选择使用Cobb-Douglas函数形式的做法有待商榷;②对于三种CES嵌套形式,仅有极少数行业不能拒绝规模报酬等于1的原假设,这表明在构建模型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有较大风险;③总体上,多数行业能拒绝把三种要素放在一个核里的原假设,因此对CES函数进行适当的嵌套十分必要;④综合来看,资本与能源先聚合再与劳动力聚合的嵌套形式(KE)L比较符合我国工业实际情况;⑤多数行业门限效应显著,且门限值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表明不少行业随资本/劳动力比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参数及规模报酬等的表现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和分析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1991-2004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54%,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2.18%,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7.28%;"八五"、"九五"、"十五"的前4年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表明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以1991~200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因变量,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科技进步的时间序列为自变量,建立了江西省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并利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了不同要素对江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测算基础上分析了江西省经济增长的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西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北京地区的能源回弹效应机制,通过引入二级镶嵌式CES生产函数,并根据实际情况推导出修正模型,对回弹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北京存在着一定的能源回弹效应,且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CES生产函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参数估计方法,分析天津市科技进步、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和资本的密集程度、规模报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和资本投入是天津市经济增长作用的主体,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因此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是天津市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利用C-D函数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及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对经济的增长质量进行测算。本文试图利用C-D生产函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测算,并根据经济增长的质量来判断经济的增长方式,最后提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构建了CES生产函数形式下的内生增长框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来源和方向对工业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后危机时代技术投入增长,如果没有政策干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引进技术支出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于资本增强和能源使用;而能源价格降低激励市场主体更多地投入研发于非能源要素使用,在替代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非能源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反而增加了能源消耗。因此,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要素结构调整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要通过政策干预,增加能源增强型科技投入的补贴力度,扩大能源增强型技术设备进口关税优惠,寻求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省际经济体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对于国家一级碳排放目标的分散控制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一体化分析框架基础上,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湖北省1980—2008年的时序数据建立了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探索影响系数大小和时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湖北省碳排放量具有正向影响,能源效率则具有抑制作用,人口发展、能源价格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变化受自身冲击影响逐渐递减,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效率对湖北碳排放量波动的贡献由弱增强。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都将成为湖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增速与结构优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缓解能源压力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1991年至2013年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结合“新常态”经济特征,预测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变化轨迹并对代际间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进行责任划分。结果显示在放缓经济增速和约束能源下,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存在增速降低甚至总额下行的可能,在2032年左右能够达到峰值,与中国承诺二氧化碳峰值的时间接近。靠前代际负更多责任的分配方式更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不仅可以减轻后代人的补偿压力,同时也可以兼顾到当代人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减排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LMDI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污染排放变化的内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以3种主要工业废气排放为例,对中国工业污染排放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生产中排放治理和技术进步发挥了主要的减排贡献,工业结构调整的减排贡献较小。中国工业减排应该是如何激励各种减排效应的扩大最终抵消规模效应的过程,在保持较快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减排的现实选择是着重加大治理力度和推进技术减排,兼顾结构减排,从而使减排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目标相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技术进步扩展为技术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劳动和技术外资,重新构建技术型C-D函数。在面板数据模型支持下,利用2000—2011年中国各省域数据,验证了技术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劳动和技术外资均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东北三省技术产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最强的作用;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溢出效应在四大区域中最强;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和技术劳动投入力度对经济产出作用在四大区域中均无显著差异;比较起来,中部地区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对经济贡献效果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劳动资本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预算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问题的提出基础设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基础设施只包含提供物质条件、工程设施和有形资产的部门和行业 ;广义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基础设施 ,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无形资产的部分。基础设施对不同国家、地域或经济区域其含义也不相同。按照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和产业分类 ,本课题的研究范畴是指狭义的基础设施而言 ,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及其产业部门 ,如电力、交通通讯、给排水、供气供热、卫生设施等 ;公共工程及其产业部门 ,如道路桥梁、大坝渠道等 ;其它城市设施及其产业部门 ,如城市间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  相似文献   

17.
董直庆  王辉 《统计研究》2021,38(10):48-61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机制和“两难问题”。结果发现:市场型环境政策有效且存在跨界减排效应,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其碳减排效应逐年增强,而且同期本地碳交易政策实施可以形成邻地示范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地区技术水平,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发展,实现地区碳减排,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最强,约占总体减排效应的36.9%,而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11.6%。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克服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问题”,同步实现碳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容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尾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直接结果是碳排放量的增加。基于Romer经济增长"尾效"假说,修正建立了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尾效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尾效值为0.004 769,大于水资源尾效,略小于土地和能源的值。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约束具有缓解作用;流动性越弱的资源对经济增长越容易产生约束;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尾效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和碳排放产出弹性成正比,与资本的弹性系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