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倾城老师, 您好!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今年29岁,跟前男友分手5个月.我们自由恋爱,在一起两年了,很爱彼此.他的外表和性格都是我喜欢的类型,我们是同行,三观一致,经常为彼此的默契喜不自胜.可现状是他没房没钱能力一般,他父母不和,已分居,并且都没有退休金.我母亲极力反对,我们家经济条件也就一般,但我父母都有退休金,我妈说如果我们家条件好、能帮得上,也就让我们在一起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在一起我们是不会幸福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相似文献   

2.
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曾一度引起轰动,在甚嚣尘上的传言背后,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竟是母爱的胁迫.在本科毕业的8年内,杨元元曾两度考取过枝江和北海的公务员,但是因为母亲不喜欢小城市的落后与破旧,梦想到大上海生活,因而不得不放弃.而自从本科起就与女儿同食同宿的杨母也并非身无分文的可怜老人,而是一个享受着当地医保和900多元退休金,有单位宿舍可以居住的退休工人,只是她不喜欢那个穷地方,才硬跟着女儿挤进大学宿舍.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丧偶后于1982年与杨氏再婚,因感情不合,又在1995年协议离婚。由于杨氏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离婚时我同意把房子和家具给她,还每月从我的退休金里拿出200元给她作生活费。离婚后的近8年,我按月给她生活费,并经常去看望照顾她。而她的亲生女儿却管得不多,也未给她母亲生活费。今年3月,杨氏因病去世,她的女儿提出要以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继承她的房屋等全部财产。请问,她女儿的要求合法吗?李有溪同志:我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因为你已同杨氏解除婚姻关系,所以不能作为配偶列为第…  相似文献   

4.
"您去哪了?我连着打了3天的电话都没人接,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我笑而不语。当父母能够从子女的世界中剥离开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超脱地看待他们的得失,并耸耸肩不在乎地说:"这是他们的生活"时,我不知道这对父母来说算不算是一段美妙的时光。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焦虑地徘徊在医院的走廊里,忧心忡忡地等待医生为儿子把头上的伤口缝好。我问比我年长的护士:"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再为孩子操心?"她回答:"等他们过了调皮捣蛋的年龄。"一旁陪着我的母亲微笑不语。  相似文献   

5.
母亲节到了,我更加怀念我的母亲。母亲去世一年多了。母亲在世时,我经常回乡下看望她老人家。每当临别时,她总要问我:"什么时节又回来呀?"自然,她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要穿暖和些,莫要熬夜。"母亲啊,如今儿我想去看您,您却永远离开我们了。天人相隔,相见只能在梦中。母爱如山。母亲对子女的  相似文献   

6.
家在大别山区一个小山村的陶芳贵,在知道自己是私生女的身世后,上门与晚年生活困难的亲生母亲相认,却不料陷入了世俗樊篱的围堵之中。万般无奈,她只好带着亲生母亲远走他乡,四处漂泊。2003年5月,笔者在武汉采访了以擦皮鞋为生的陶芳贵,问她是否后悔当初的认亲,她坦然地说:“人世间至亲莫若父母子女,为亲娘吃点苦、受点难,值!”晴天霹雳,自己原是私生女陶芳贵从懂事起,就听村里的人说她是捡来的。她多次问父母,得到的总是回避的话:不要听别人乱说,好好读书吧。随着一天天长大,陶芳贵心中的疑团也越来越大:哥哥姐姐长得极像父母,而自己怎么看…  相似文献   

7.
莫特 《伴侣(A版)》2017,(5):34-36
父母年迈,儿女并非不孝,然而,在赡养父亲还是母亲的选择中,3个儿女无一例外,均指向母亲.因为父母数年前离婚,离婚根源在父亲的过错,儿女为此不屑,亦为母亲抱不平.“爸,你有退休金,又已经再婚,赡养的事就不要来找我们了……”儿女厚彼薄此,老父该当何为? 对离异的年迈父母,儿女们如何赡养?赡养老爸与赡养老妈,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薄此厚彼行不行?选择性赡养,法律如何评说?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从"县域社会"这一层面进行探讨.深度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具有异质性的家庭文化资本,具体体现在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态度和动机、父母的教育期望、父母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父母与子女的代际互动以及父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在"影子教育"方面,县城儿童是"圈养"和"规训"的童年,而村庄儿童是"散养"和"游戏"的童年,体现的是区隔的课余生活世界.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不平等的"双重"文化再生产机制阻碍了县域社会内良性、有序的阶层流动,使得县域内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相似文献   

9.
成熟的力量     
在众人眼里,她是父母的摇钱树。自从工作后,父母不断向她伸手要钱,从每年3万元到每年5万元,几乎是她除去生活花费后能余下的所有钱。当她稍微表现出对父母的不满时,不孝女的骂名就在亲戚间传开了。其实父母不缺钱,在家乡有房子、有退休金,日子过得并不差,可向女儿索取的手从来都没放下过。最过分的一次,是父母要求她拿出20万元给弟弟买房子。那时,她自己还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  相似文献   

10.
周叔山 《老年人》2013,(7):34-34
母亲今年89岁,可说是到了耄耋之年。母亲身板硬朗,脑子灵泛,她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一是一,二是二,很有条理,让我们做子女的不得不佩服。母亲虽然是旧社会生人,没有多少文化,但她一点也不落伍。去年她让我帮她买个3G手机(第三代手机),一到她手上,她就玩得溜溜转,下载上线什么  相似文献   

11.
从好奇宝宝,到"萌新"女总调度 1992年,鲍硕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在首钢当工人,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小时候能带给她的,就是以身作则地教女儿做个吃苦耐劳、善良正直的人.这种宝贵品质,恰恰是鲍硕一步步向上攀登的基石,也成为了她的闪光"底色".  相似文献   

12.
沉重的香蕉     
当她还是个孩子时,就知道父母是一对不和谐的夫妻。父亲性格木讷,母亲则是个心气高而个性倔强的女子,两个人在一起时,常常会为了一顶点儿小事而争吵。母亲总是对父亲怒目而视,一连串的诘责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出。母亲是不骂人的,可是从她嘴里蹦出的字字句句却如同尖厉的芒刺,扎得父亲浑身不自在,他偶尔会辩驳几句,却招来更为尖利的回击,于是他大多只能沉默着,同时紧蹙着眉,似乎有万般苦楚埋在心底。每当这时,小小的她心里总是充满了悲哀,想哭,可又不敢哭出来,她担心自己的眼泪会加剧父母间的争执。她八岁那年,父母在争吵中离婚了。让所…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京戏     
1父亲去世后,我接母亲来郑州小住。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带母亲去这家茶馆听京戏。舞台太小、段子老套、演员的唱功也一般,但母亲很满足,她说,已多年没有这样听过戏了。我知道,自母亲结婚以后,她对京戏的迷恋只能寄托于那一台小小的电视,而她能独占电视的时间又少得可怜。如今,她的生活里只剩下她和一台再也没有人去争抢频道的电视机。母亲的电视机永远定格在戏曲频道上,我不知道除了京戏,母亲这一生还真心喜欢过什么。  相似文献   

14.
<正>司老师:我们家几个兄弟姐妹从小就是在压抑中度过的,因为我们的父母感情不和。小时候,我们在一个山村里生活,从小就看着父母没完没了地打架。父亲一发脾气,母亲就被打得头破血流。母亲是一个没有文化、脾气又很犟的农村妇女,她不会来事,更谈不上温柔,所以父亲对她没有一点感情。  相似文献   

15.
刘女士介绍,她母亲80岁了,已经有10多年的“囤积癖”.现在,两套近50平方米的房子里,各种垃圾堆得连门都打不开.她还说,其实,母亲经济条件不错,是市内一所大学的退休职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两套房子.不过,房子她没有出租,连自己也舍不得住,而是用来堆各种垃圾.10多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一直独居.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出台的遗产税,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提前把自己的房子赠与子女。然而,当爱心之举遭遇"不孝"子孙时,又该如何收场呢?徐华一直在外地工作,趁着国庆放假,赶回老家探望父母。回去之后,她发现,弟弟徐磊把父母接到了自己家,说是为了方便照顾,要在自己小区给他们租间房子。见弟弟对父母这么好,徐华心里也踏实了不少。小住一周后,她就放心地回去上班了。半个月后,徐华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徐少刚心脏病复发,让她赶紧回家。到了医院,徐华发现,弟弟徐磊  相似文献   

17.
母亲今年八十岁。十年前,我的女儿出生,母亲便从乡下来到我家,帮忙照看孙女。母亲照料孩子太有经验了,她一生不仅养育了我们七个子女,连三个哥哥的几个子女都是母亲照看大的,有母亲在家,我和妻子感到工作和生活上并不因为有了孩子而增添了不便。  相似文献   

18.
兰兰 《伴侣(A版)》2015,(9):28-30
无奈之举,租个"婆婆"回家过年 2015年春节快到了,唐玥又犯起了愁.春节回老家过年,父母、亲戚肯定又要轮番问她找男朋友的事,让她实在是心烦. 29岁的唐玥是江西南昌人,父亲唐振华是一家工厂的检验员,母亲沈燕霞是一家商场的出纳.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2004年夏,唐玥考取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 唐玥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但外表一般.而从小练习绘画、钢琴的她,心气又比较高.所以,除了在大学谈过一场失败的恋爱外,她一直没找到心仪的男朋友.  相似文献   

19.
自从母亲进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后,我发表说说动态便有些拘谨,生怕一不小心透露了心事,母亲知道后会担心、指责,所以,我总是挑些无关痛痒的说一说,但是却总觉得不过瘾.向朋友说了我的苦闷,他们立马给我提出解决方案:拉黑父母,让他们再也进不到我们的朋友圈.依他们的话说:"让父母进了朋友圈,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还有啥玩头啊?"我听后有些犹豫,毕竟母亲刚进我的朋友圈,而且对微信还热乎着呢.我每天发的那些说说,虽然是看了什么书,吃了什么菜,回到家,母亲总会饶有兴趣地问起我:那菜怎么做?喜不喜欢吃,那本书写的什么?感不感人?看得出来,母亲对进我朋友圈十分满意.我想暂时保留母亲在我朋友圈里的权利,但也给她约法三章:"针对我的说说,不可以评价,不可以点赞,不可以转发."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们夫妇的独生儿子去年病逝,留下一个 6岁的女孩。今年儿媳准备再婚,由于生活困难等多种原因,她想把孩子送给他人。我们提出,现在我们身体尚好,且有经济能力,可由我们抚养。但她说她是孩子的亲生母亲,是孩子的合法监护人,有权决定将孩子送给别人抚养。请问,爷爷奶奶是否有权优先要求抚养孙女 ?  孙向东 孙向东老人:   你们儿媳的说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父母亲是子女的合法监护人,在配偶一方死亡后,如果一方确有困难无力抚养子女,根据《收养法》的规定可以将子女送养,但有条件限制,如果违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