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如何分工、两者关系如何调适等方面尚未形成学界共识。因此,对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讨论很有必要。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应包括五个原则,即政府依然要扮演主要角色、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不可或缺、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相结合、档案管理与因人施“救”、对流浪儿童实施主动性救助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直接面向最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具有福利性、保障性、服务性的工作,对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消减社会问题风险、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提升政府服务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反思和注意的是,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民政主管、社会参与"格局下'虽然建立起以民政救助机构为主体的救助工作体系,但社会参与严重不足. 在梳理和分析近年有关救助事件,尤其是流浪儿童救助事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政策和实践.2011年1月,全国出现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联合优酷拍客发起的"解救乞讨儿童"公益行动;2011年10月,广东佛山发生无人看管的2岁小女孩被两车碾压后,18名路人无人施救的悲剧;2012年11月,贵州毕节发生了5名儿童在垃圾桶取暖窒息而死的悲剧;2013年1月,河南兰考发生了社会个人收养的弃婴因火灾造成7死1伤的悲剧,随后又在湖南长沙发生记者装扮流浪人员暗访遭捆绑的闹剧.  相似文献   

5.
流浪儿童救助突然升温,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偶然性来看似乎是“随手拍”民间活动使然,从必然性来看则是问题长期积聚的当下爆发。流浪儿童救助,国家是义不容辞的第一责任主体,主要原因如下:从流浪儿童的产生来看,主要肇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控制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有关史料和文献中对职业流浪者的记载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这种生存状态中沉浮的儿童群体产生和维系的原因.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对于流浪者有一种特殊的宽容,在这种宽容下,为了通过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部分家庭形成了流浪的传统.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部分儿童的认知扭曲,自愿选择流浪这种不被常态社会认可的生存和谋生方式,同时对自由的过度要求令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虽然学界广泛认同流浪生活对儿童健康发展不利,但现有的救助制度却仅限于部分非自愿或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帮助这类"自愿"的、有家庭的流浪儿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一项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大约有100万~150万。流浪儿童如今已成为社会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在尝试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这一群体时,应该先了解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然后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付慧 《现代妇女》2014,(4):211-211
流浪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源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同时宏观上也加剧了流浪儿童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过程中需将救助办法本土化、专业化,形成地区性、针对性救助。通过可持续性的救助消除流浪儿童的重复流浪现象。  相似文献   

12.
《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是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在制度与经费上全面介入了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也体现出美国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观念从“麻烦制造者”向“社会问题受害者”的转变。该法案包括三项主要救助计划,在美国流浪儿童的生活、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导致部分流浪儿童更为边缘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书讯     
<正>《"流浪儿"在美国:社会救助的制度、实践与启示》: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何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45元。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和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流浪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在我国建立和完善法律明晰、责任清楚、操作具体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和保护网络,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是有着较长儿童福利制度历史的发达国家,探讨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的经验,对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1.从社会控制到儿童优先——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是在社会控制的理念下进行的。管理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管理的机构是公安部门,管理的方式是收容遣送。这样的管理基本谈不上救助,与社会福利更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5.
付慧 《现代妇女》2014,(3):87-87
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而逐步严重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面来探讨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一是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二是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2年成立6年来,共救助、安置流浪儿童近1800名。多年来的救助实践显示,在获得应急救助和护送返乡的流浪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回乡后不久就再次外出流浪。据今年的不完全统计,重复流浪儿童的比例达48%,且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流浪儿童作为特殊救助群体,每个人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儿童阶段正是一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是发展道德价值判断和人格独立的关键时期,但这些长期流浪的儿童,大多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如吸烟、赌博、打架、偷盗、吸毒等),经受过各种伤害,心理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心。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流浪儿童开始在我国城市公共街头流浪。民政部门每年救助的流浪儿童的数量在15万人次左右。考虑到很多流浪儿童实际上无法获得或者不想获得民政救助,我国流浪儿童的实际数量可能要远远超出15万。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总数大约在100万至150万之间。这些儿童在街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面临饥饿、寒冷、居无定所、疾病、歧视、暴力与性侵犯等严重威胁,构成引入注目的人道危机。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流浪儿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政府设立的救助保护机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格局下,建立一个联结儿童、家庭、社区、学校、救助保护机构和公安机关的青少年社会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儿童离家流浪,并且更有效地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20.
微光十年     
永恒的困惑:我是谁? 2003年,我大学毕业即进入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对刚刚从“收容”转制为“救助”的这个行业,充满了怀疑,对于流浪儿童,除了同情便不知可以做什么. 在我的眼里,“流浪儿童”这一笼统的称呼下,有亲眼目睹母亲杀人的兄妹、13岁的吸毒少年,也有遭受性虐待而怀孕的少女,还有被扒窃团伙操纵却眼眸清澈、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儿童……他们鲜活的面庞,似无处不在的空气,萦绕在我十年工作中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