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块汉字究竟有无优越性,有多大的优越性?这是前人议论过今人还在议论着的问题。很多人不喜欢方块汉字,说它“难”。有的说是二“难”:难学、难用;有的说是三“难”:难认、难记、难写;还有的说到七“难”、八“难”。既然“难”,人们也就产生一个理想:废除它,代之以不“难”的拼音文字。当然,也有持相反意见的。我们也认为,方块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创业”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面对一个个创业初步成功的例子,我们应怎样冷静和客观地看待它?它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影响?作为一所大学,怎样回应这个挑战?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3.
“五声”(宫、商、角、徽、羽)是否曾经作为汉字字调的一种标示方法?它与“四声”字调标示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通过考证“五声”作为古代的一种数字序号曾被用于给汉字按照字调分类的事实,来证明早在沈约的四声说之前,汉字便拥有了“五声”字调标示法。并通过探讨“五声”字调标示法与音乐的联系,进一步揭示永明声律论的产生同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今天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里它显得更加的重要。它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确立,那么正在走向法治化的我国沉默权又作了哪些规定呢?“沉默权”的起源是怎样的?我国“沉默权”的现状如何?我国是否也确立了“沉默权”制度?究竟我国是否要设立“沉默权”制度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多困扰人的疑难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偶然之谜”.究竟什么是偶然性?它是怎样发生的?在系统演变的过程中,它的作用如何?它与必然性的关系怎样?人们在漫长的科学实践过程中,艰苦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在探索复杂性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偶然性的问题又一次被突出地提了出来.阿尔文·托夫勒在评述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的理论研究成果时,特别指出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遨游在书山字海时,就会发现那些端庄秀丽的日本文字,有的是汉字、有的象汉字、有的象汉字的草书、有的象汉字的变形、还有的象汉字的偏傍和部首。这些文字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让我们沿着它的发展过程的历史长河寻溯其渊源吧。 日中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和往来历史。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怎样知道的呢?是从文字记载来了解的。确切地说,开始时两国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在19世纪20—30年代只是西欧报刊上出现的一个名词,当今已发展为遍布世界六大洲的富有吸引力的社会思潮、改造社会的强大的群众性社会运动,并且已经在十几个国家形成社会制度。目前许许多多国家的各种社会主义政党都在努力探索本国实现或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在前进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积累了哪些经验?社会主义要怎样搞才能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都有哪些派别?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将是怎样?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0·1、汉字的发展前途如何?迄今为止,尚无定论,仍然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热门话题。1986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刚过八个月,即1987年8月,又在北京召开了汉语汉字讨论会。据披露,两个会争论的焦点是:“汉字将由音义分离向音义结合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拼音化”;“汉字至今仍适合记录汉语,它的缺点可以弥补,不会出现字形的拼音化”(详见1986年12月23日和1987年8月18日《光明日报》)。不容置疑,这种讨论将对汉字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对汉字问题的最终决策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热心于此,也来谈点看法,窃以为:中国文字之前景,必然会出现方块汉字与拼音文字同条共贯的局面。当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发生,它的内涵应包括两点:一是人类最初的文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即文学的起源问题;二是文学创作的起因或素材来源是什么?即文学的创作源泉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从不同角度着眼的,前者就“史”而言,后者就创作而论。对于这两个问题,我国古代文论家也有特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常用汉字表》是怎样产生的? 1981年3月24日,日本颁布了《常用汉字表》,汉字数为1945个。这个表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日语就以汉字和假名(即日本字母)同时并用的方法写成,这是许多年代的普遍习惯。明治时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以后,使用汉字有了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汉字的字数多,笔划多又复杂,大多数汉字的读音又有音读  相似文献   

11.
留学有一个效果问题,对留学生来说,一是能否完成学业,获得预期的学历和学位;一是获得学历后,是否具有职业空间或职业竞争力。前者是留学的学习效果,后者是留学的投资效果。从上海近期“小留学生”回国后在中国人才市场上“高开低走”的情况看(虽然不能急功近利地看这个问题),留学的效果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因为万事均有源,说到留学的效果问题也有它的起因,这就是留学时的第一次选择。从费用上,你应当怎样考虑? 从个性发展上,你应当怎样考虑? 从专业发展上,你应当怎样考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英语”是怎么产生的?中国学生的英语错误为什么都带有趋同性?它们跟学习者的汉字背景有没有关系?如果说德国哲学家茅特纳的“假如亚里斯多德说的是汉语或达可塔语,他的逻辑和范畴就会是另一个样子”的论断是正确的话,那么,汉字背景对中国人英语认知的影响又有多大呢?作者谨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二大”前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他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平民主义”思想,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新的民主主义道路;又希求在不改变军阀反动统治情况下作某些政治改良,并在胡适等人提倡“好政府主义”的“政治主张”上签了字,迎合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对这件事应该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英雄人物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正确对待错误。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和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一样,决不会是直线前进的。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包括我们党的一些领袖人物,如果不去揭示他们思想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就必然走上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因此,我们对李大钊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不应隐讳;而应去研究它,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指出他是如何在斗争中认识与纠正错误,从而得出关于李大钊思想及其发展的全面结论。  相似文献   

14.
论海峡两岸汉字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海峡两岸汉字的现状与前景孙剑艺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海峡两岸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①这就要求我们对两岸汉字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此我们就需要了解。两岸汉字形成目前这种现状各自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当前两岸汉字的差异有多大;怎样在维持...  相似文献   

15.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读过这篇《陋室铭》吗?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吗?  相似文献   

16.
艺术构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构思的结果,是在艺术家的头脑中产生了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它只是客观现实经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的产物,是客观现实移入艺术家的头脑,并在艺术家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马克思)。那么,艺术家是怎样在他的头脑中反映客观现实的呢?说具体一点,艺术家是怎样在他的头脑中构成艺术形象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江泽民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手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形成了其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该书以首创部首为世人瞩目。全书收篆字9353个,字数虽多,但“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分别归入540个部首,使汉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科学系统。汉字,尤其是其中的非形声字,是怎样归入部首的呢? 《说文》部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说文》研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9.
汉字字族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同源词”和“同族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汉字字族,从字族的角度研究汉字学,却是汉字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同族字”就是记录汉语同族词而且必须具有共同文字发生源的系列汉字,它是在认识、语言(词汇)、文字三者的互动中寻求文字与语言的相对动态平衡而产生的,是汉字通过内部孳乳以适应漠语词汇的“同源派生”而形成的。研究汉字字族的形成及其分布状态,有利于在汉字发展变化的动态中进一步认识汉字,把握汉字,进而探索汉字发展的内部规律。但是,汉字字族的研究必须要有时间和层次的观念,必须进行穷尽性的定量分析研究,切不可只是根据立论的需要而随意罗列、挑选几个或个别有利的材料来证说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这个原理是十分正确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着重阐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直接动力”、“伟大动力”等等。这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也是它的动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理解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