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伯纳德*巴伯认为,马克思只承认“经济因素”对科学进步产生作用,因而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学要进行“修正和纯化”.大量事实证明,这是巴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肆意歪曲和篡改,其用意是试图通过对唯物史观的否认,从而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
协调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伊朗的老大难问题。礼萨.汗国王时期的西化改革,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斯兰共和国也在艰苦地寻找协调这对环节的结合点和平衡度。本文试图通过对比礼萨.汗的改革和霍梅尼的全面伊斯兰化政策,得到一些协调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洛伦佐·德·美迪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著名艺术赞助人.洛伦佐艺术赞助的重要性不在于他赞助的艺术作品的数量或提供的资金的多寡,而在于其艺术赞助的独特性.虽然他赞助的绘画、雕塑和建筑并不多,但他带有强烈个人趣味的艺术赞助和收藏活动,对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的真挚热爱,对老艺术家的尊重及对青年艺术才俊的大力帮助和提携等,都极大捉进了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在对美欧等国家高等教育量与质分析的基础上,马丁·特罗提出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和发展模式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其所体现的预警作用--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高等教育自身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系统内外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各有不同,因此,该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仅在于其预警作用,而最终仍需要滋生于本土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蔡元培和洪堡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做了一个粗略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是他们的教育独立观,他们对完全人格教育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大学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6.
1979年霍梅尼革命后,伊朗从一个亲西方、世俗的君主专制国家变成一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政教合一国家,从而对伊朗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教法学家权威统治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当代伊朗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其发展设置了政治背景,是当代伊朗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的来源。1989年的宪法修订为后霍梅尼时代伊朗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从拉夫桑贾尼到哈塔米再到内贾德,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政权更替在一定程度上是伊朗政权性质中政治与宗教因素的较量。如何找到宗教与政治的平衡点,将是伊朗政治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1978-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并不仅仅是由各种经济问题引发的。其革命的领导者之所以发动革命,是因为伊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制度改革来适应新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伊朗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教育世俗化改革是伊朗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考察立宪革命和伊斯兰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无不与教育世俗化改革有着密切关联。教育世俗化改革剥夺乌莱玛的教育垄断权,教育成为乌莱玛与世俗政府竞相角逐的权力领域;教育世俗化改革的“衍生物”现代知识分子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成为掀起两次革命的中坚力量;世俗政府推行的新式教育本质上是精英教育,上层社会通过获取教育优势进一步扩大社会鸿沟,普通民众未能普遍分享教育改革红利。教育世俗化改革在助推伊朗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成为诱发两次革命的重要因素,足见其在近代伊朗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伊朗国内政治骚乱的爆发是民众对政治经济改革失望的一种表现。它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中包括伊朗伊斯兰政权一直以来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后霍梅尼时代务实改革释放出的社会推动力量等。总体来看,伊朗伊斯兰政权对国内局势仍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权力体系尚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国内政治暗流涌动,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正在酝酿之中。伊朗对中东地区格局变化有所期待的同时,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又为伊朗的周边环境带来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肯尼迪崇尚改革,他因此也要求巴列维国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肯尼迪要求伊朗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伊朗成为更有力的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工具,而不是真诚的希望它最终发展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虽然肯尼迪是美国历届总统中向伊朗施加改革压力最大的一位,但恰恰是在这一届政府时期,巴列维国王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伊朗的独裁统治地位。肯尼迪政府的对伊政策却对伊朗后来的伊斯兰革命起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伊战争是中伊关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两伊战争对伊朗而言是惨痛的经历,对中国而言是恢复中伊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契机。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在初期实行非理性的外交使之陷入国际孤立,其后由于战争的艰苦环境迫使伊朗改变对外政策,尝试改善与各国的关系。与此同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尤其重视与战略上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伊朗的关系。该时期中伊两国关系从一开始的冷淡甚至敌对逐渐走向深化合作。其原因除了两国文明的共同性及历史传统之外,还在于两国利益的契合点与互相需求:伊朗在国际孤立的困境迫使其需要外胄的支持,在联合国上为其说话,战争环境下对进口武器弹药的需求,冷战格局_对抗美苏霸权的考量;中国认为伊朗地缘政治对本国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拥有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防3-业可以满足伊朗需求,中国平等互利的交往原则更合伊朗心意。  相似文献   

12.
伊朗根据其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地区战略目标,在不同时期对以色列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巴列维王朝为了抵御苏联的威胁和应对激进阿拉伯国家的挑战,视以色列为外围战略盟友;霍梅尼虽然把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化,对以色列公开指责,但因共同的安全利益需要,在两伊战争期间伊以秘密从事武器交易;海湾战争和冷战的结束,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为争夺地区主导权,伊以展开激烈竞争甚至对抗;“9·11”事件后随着伊朗安全环境的恶化,为了争取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和转移伊核问题上与美欧的紧张气氛,伊朗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指责,甚至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袭击以色列。  相似文献   

13.
伊朗不断地接近"核门槛",美国总统奥巴马将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应对伊朗的核问题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奥巴马总统上台以来对伊朗采取的一系列外交动作表明新一届政府的外交团队将其对伊核问题的政策从布什政府的单纯大棒政策转向了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即以对话加联合遏制取代了遏制与打击。但是由于这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国之间的冰冻与敌意,故不能真正改善伊核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出现的伊朗核危机,使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恶化,“是否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似乎已成为两国关系的症结。但从美伊关系史可以看出,政府关系要比核武器重要得多。目前美国与伊朗对如何处理核危机分歧严重,其争论的实质仍然是核问题能给各自带来多少利益、能使各自获取多大的战略优势。作为主导方的美国,其咄咄逼人的态度除了有石油因素外,还有伊朗自身对美国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一伊朗关系是当前世界最复杂的国际双边关系之一。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伊朗国内政治发展的视角来分析,霍梅尼主义天然地包含着强烈的反美主义倾向。同时,在美国看来,伊斯兰革命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导致西方社会的普遍“恐惧”,从而将伊斯兰视为“威胁”则使“文明的冲突”成为一个正在“自我实现的预言”,又强化了美伊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和对抗。作为一种理性、倡导公正与和平的宗教,伊斯兰教绝不是导致美伊冲突的主导因素,更不会构成所谓“文明的冲突”。作为当前国际冲突的热点和难题,美国-伊朗关系在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显示了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1979的伊斯兰革命对伊朗外交产生重大影响。革命后伊朗外交的突出特征是极端反美、意识形态色彩较浓、执行积极中立外交路线等,这些特征在霍梅尼时期表现的非常明显。伊朗革命性质的外交造成它在国际上的空前孤立,为了摆脱国内外困境,伊朗的温和势力曾进行了努力,但因为激进派的阻挠,在霍梅尼时期伊朗始终没有获得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7.
伊朗北邻苏联 ,南扼波斯湾之咽喉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二战初期 ,它奉行中立政策 ,周旋于英苏和德国之间 ,力图使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但终因在德驻伊人员问题上 ,与同盟国发生龃龉 ,导致盟国出兵伊朗 ,迫使其放弃中立。伊朗最终以特殊的形式 ,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苏联藉战争之需 ,在伊朗北部构筑势力范围 ,使苏伊关系日趋紧张。战后初期从伊朗撤军问题导致了美苏关系的恶化 ,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导火线  相似文献   

18.
美伊核危机实质是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与伊朗实施地区强国战略上的冲突,致使两国矛盾不断升级.核危机下美伊两国的社会政治心理、美伊两国的整体实力、美伊战争所付出的代价、美伊两国的决策能力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促使美伊两国在策略上,选择走对话和谈判的道路,致力于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