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亚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3)
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的佛教系统,并广泛流传于我国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地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国际国内皆有较大影响,尤其对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拟就西藏佛教的形成,特点及历史发展概况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2.
克珠群佩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9,(3)
佛教艺术,顾名思义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而兴起、发展的,它促进佛教思想的传播,为宣传佛教教义服务。西藏佛教艺术也与西藏怫教共生共荣同步发展,其内容、技法、颜色等,无一不与佛教教义相联系。吐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经过与西藏本土文化的相互斗争、吸收、融合,佛教终于立足于高原。随着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为代表的西藏佛教寺院的兴建,佛像、壁画等佛教艺术也应运而生。当时,唐朝的两位公主带去内地的能工巧匠及各种技艺,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印度的大量佛经译成藏文,其… 相似文献
3.
许德存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1):24-27
寺院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组织形式,其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等级关系。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成后出现了分配方面的等级差别。这是西藏寺院内部等级的萌芽。后弘期开始后,随着宗派的出现,僧人的等级差别越趋明显,以至在寺院内部形成了统治和被统治两大阶层,寺院也因此成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藏历史的几个问题王迎喜西藏问题常见诸报端,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以达赖为首的少数分裂主义分子鼓吹西藏“独立”,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也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对此,人们极为关注。为了使人们对西藏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将收集的史料进行整理,写成了... 相似文献
5.
纵瑞彬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25(4):30-34
程式化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心理过程,它是艺术的基础。自公元7世纪以来,受宗教仪轨和人们心理定势等的影响,作为程式化的形象塑造和技法表现方式业已成为西藏佛教绘画的不拔之基。各种情况都表明了绘画的程式化符号是藏民族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符号密码,其形象具有强烈的可观性和可感性,其手段自身也有着本然的矛盾性。但正是借助于程式化的原理和手段,西藏的艺术家实现了一种本体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6.
7.
沈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1)
一、吐蕃时期佛教寺院发展状况及政教关系公元八世纪,莲花生主持建成桑耶寺。这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前虽建造了一些小寺,但仅有佛像而没有增伽组织,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寺院)。此后,佛教寺院发展速度似乎并不很快。赤松德赞时期,规定“赐给寺院民户150户,给每名僧人3产属民,总计赐给桑耶寺和305名僧人寺属奴户1065户”,①而并未提及其它寺院。可以推测,当时吐着王朝虽极力推崇佛教,但寺院建设似乎并不随他们对佛教的热情增长而同步发展。而当赤热巴巾的大臣尚蔡邦·多日在堆龙地方建了一个有4名僧人的江浦寺时,则要立碑为… 相似文献
8.
董莉英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Z1)
11世纪,西藏阿里古格王益希沃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峡来藏整顿西藏西部佛教后,孕育了西藏佛教后弘期噶当派的产生;仲敦巴创建热振寺,开辟噶当派,“由他(仲敦巴)将噶当派教法如夏日之海潮,播向四方。’①噶当派的寺院和信徒迅速在整个卫藏地区蔓延、发展。《佛教源流明灯》记载:“大兴佛法善知识,更是无量亦无边,此时佛法称最盛”。②法尊法师说:“在宋元两朝之间,西藏中兴之佛法,要以此派为最盛教派了”。③13世纪中叶,领兵进藏的蒙古将军多达那波写给阔端汗的信中说:“现在西藏以喝当派的寺院最多”。可见当时噶当派的势力之盛… 相似文献
9.
西藏佛教夏鲁派祖师布顿大师及其著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冀诚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4)
布顿仁钦朱(1290—1364)通称布顿,元人译为卜思端,他是西藏佛史里在佛学方面一位极有名的人物,他对西藏佛学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著述。可以说他是萨班以后,宗喀巴以前,最大的一位佛教学者。他有不少知名弟子,其中有的曾做过黄教祖师宗喀巴的老师。他死后,在夏鲁寺形成了他的活佛转世系统,他的学说由其弟子和转世后辈继承下来。他在佛教教义上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政治势力方面,却从不涉足。本文拟对他的生平和著述作一概要论述,并对他在西藏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以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陈立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4)
西藏宗教问题,是西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因为西藏宗教具有我国宗教共有的“五性”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还由于西藏宗教的特殊性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西藏宗教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西藏历史上宗教势力极为强大。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宗教寺院控制和垄断着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庞大的寺院集团,数量众多的僧尼,几乎全民信教的民众,使西藏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带着… 相似文献
11.
乔根锁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23(4):1-8
西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等同于宗教文化,但以特质与类型而言,它又是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如果不把文化看成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而以凡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的观点去研究西藏传统文化,那就无法概括西藏文化的特点,也就无从进行研究。西藏传统文化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现阶段,西藏传统文化从总体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并不脱胎于传统文化,而是吸收了其中的优秀成分,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的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全新文化。因此,应当全面把握西藏传统文化,既要吸收其精华,更要抛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12.
略论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西藏佛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本教内容,而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喇嘛教。西藏佛教在云南主要分布在藏、川、滇三省区交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的丽江、宁蒗等县,为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所信仰。西藏佛教传入之始,就与这些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与他们的原始宗教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系列独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强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25(2):108-111
本文针对西藏社会经济基本特征,着重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提出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城镇化,是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周德仓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26(4):44-48
西藏的藏文大众传媒体系,实际上是从20世纪初拉开帷幕,并在本世纪以内基本建立起来的。20世纪西藏藏文传媒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西藏藏文大众传媒发展的历史。本文从西藏藏文传媒机制的建立和传播品质两个方面作了分析,试图把握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佛教初传时期,南方和西域通过不同的途径,依靠各自的传播方式,形成最初的佛传根据地,并继而将佛的信息传递到中原,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向中国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陆路和海路在早期佛教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是同等的,似不必分出孰先孰后。 相似文献
16.
论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滋生于与中国远隔高山大漠的古印度,那里长期分裂割据,遭受外来入侵,缺乏进行对外扩张的武力。然而,佛教并不凭借古印度的国家力量,在中国获得了远胜其他邻邦宗教的地位,形成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对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历来学者虽多有论述,但从中国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佛教教义的不断变化看,这一问题还有补充说明的必要。 一、魏晋佛教兴盛的原因 佛教自两汉之际东来,本无太大影响,中国文人视之为道术。如袁宏《后汉纪》说:“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将悟群生也。……沙门者,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正因为视之为道术,认为“浮屠所载,与中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与佛教禅宗的问题杜寒风关于柳宗元与佛教的问题,一向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柳宗元与佛教禅宗的问题,对冯友兰、郭绍林先生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抛砖引玉,期望学术界对柳宗元佛学思想的研究能有新的创意。一柳宗元对于佛道衰弱讲排最糟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18.
明朝与西藏各教派和地方势力的政治联系较为广泛,对时政产生了较大影响.诸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极度崇奉使得赐宗教名号成为朝廷优礼藏僧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一份首度公开的内蒙古地区档案馆馆藏珍品,即明宪宗封藏僧锁南奔为禅师的敕命,就其产生过程和成化帝对藏传佛教的"俱极崇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
乔政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2)
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畜牧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直接制约着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畜牧业,畜产品是我区人民在特定高寒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必需品。畜牧业对西藏轻工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它既是轻纺、加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又是轻纺、加工业的重要市场。同时,畜产品又是西藏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实现以牧促农、以畜养地,牧农林互促互补、协调发展,而且,围绕畜牧业可以开拓许多生产门路,推动农牧区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并促进城乡交通运输、商业、邮电、旅游、金融等业的综合发展。总之,大力发展畜牧业,是繁荣西藏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