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消费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人失去了心灵上真正的快乐。“孔颜乐处”作为一种理想精神境界的代名词,其本质要求人们超越物质、功利的需求,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孔颜乐处”对于沉溺于功利境界的当代人来说是一剂清醒的良药,它弥补着功利主义者情感生活的空虚。.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张岱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是现在常用的名词,在古代虽役有这类名词,却也认识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区别。《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衣食足,是物质生活的内容;知礼节,知荣辱,是精神生活的内容。孟子说:“人之...  相似文献   

3.
胡耀邦同志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了科学的阐述:“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那么,从哲学上来考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没有同一性呢?  相似文献   

4.
论先秦时期的“士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先秦时期的“士德”陈瑛(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孟子不愧是个大思想家,他提出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而能”这个命题,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就一般情况来说,人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前者是基础和前提。他提出的“无恒...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社会存在?目前的哲学辞典和教科书上的一般说法是: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个定义来源于斯大林。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写道:“社会底精神生活所由形成的来源,……要到社会底物质生活条件中,要到社会存在中去探求”。“社会存在怎样,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怎样,社会观念、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也就会怎样。”“决不应当从马克思的话  相似文献   

6.
“经世致用”与当今中国史学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认识和评价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关系到今天史学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对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在今天的史学研究中仍然应该高扬“经世致用”的精神。因为首先,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史学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因此,史学研究无法逃避“经世致用”的功能。其次,“经世致用”的精神与“帝王之术”是根本对立的,因为“经世致用”的精神的核心就是学术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就是它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而今天的史学的出路就在于坚持、发扬“经世致用”精神,为今天的社会和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7.
论重建“适度性”消费伦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盛行、发展中国家部分民众也在仿效追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以“多买多用多扔”的生活方式和“多多益善”的价值观念为特征。消费主义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却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环境灾难 ,是地球的资源和环境无法承载的生活方式。要摆脱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就必须重新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 ,从消费主义转向“适度性”伦理。适度性伦理要求我们的消费生活以质量型、生态化、均衡性为基本特征 ,追求人类需求与自然需求的和谐、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均衡、代内需求和代际需求的公正公平 ,最终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8.
19、20世纪之交,康有为遍游世界,在研究了现代国家竞争的经验、特别是德国崛起的经验后提出了“物质救国论”的重要主张,其“物质”包括经济、科技和国防三个方面.此论虽然在反对民主革命和文化革命方面显得“保守”,却准确把握了近代以来中国一再失败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提出了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及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对我们今天深入理解“硬力量”与“软力量”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艺思潮,作为社会意识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方面,归根到底受着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②倘若将这个认识论原则贯彻分析的始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新中国文艺思…  相似文献   

10.
张媛  袁祖社 《人文杂志》2022,(6):99-106
面对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的“增长式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足迹”已经出现了“过冲”现象,无极限的增长不但使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而且还制造了贫困、不公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用物质增长来满足非物质的需求不仅是一种无止境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的错误做法,而且还让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和无意义。文化的本意在于追寻美和完满,在于使人获得自我的完善,恢复人性的价值内涵和心灵本真。“后物质时代”的发展是价值、质量和品质的关照性发展,现代人应当基于文化的价值审视发展,在物质生活方式的定义和界线上做出改变,树立一种关注生活质量、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的合理合意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之美好本质价值的追寻,以期浸染美和完满的心理,引导发展走出物质拘禁的泥沼,转而关心人的心智成长和良善性格的培育,从而走向一种向善、向美的和谐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黄玉顺 《学术界》2023,(3):129-137
杜维明先生近年来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的构想。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简单地相对于“物质”或“物质性”。据其论述,与“精神人文主义”相对的,是这样两种既有的人文主义:一种是“外在的人文主义”,即“物质主义”;一种是“凡俗的人文主义”,即“科学主义”,实质上指的是工具理性意义上的理性主义。换言之,精神人文主义具有这样两个思考维度:一是精神的内在性与物质的外在性;二是精神的超越性与理性的凡俗性。“精神人文主义”构想一方面极具启发性,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可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现代化》2009,(3):F0003-F0003
经协商,拟于2009年8月在北京中关村举办“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主题是“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文化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文化现代化是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文化生活是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类生活有两大需要,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生活需要与日俱增,文化与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13.
龚一萍 《江淮论坛》2013,(1):27-32,108
美国式幸福是一种偏物质主义、高消费的幸福,北欧式幸福是一种经济富裕、高福利的幸福,不丹式幸福是一种物质生活朴实、注重精神生活与社会平等的幸福。“中国式幸福”应是一种经济水平适中、物质消费能满足需要、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注重经济公平、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幸福。从经济学视阈分析,经济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GDP、收入增长、稳定价格、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是构建“中国式幸福”的五大经济要素。做好“加减乘除法”是“中国式幸福”发展的经济路径。“加法”即通过GDP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使经济幸福资源增加。“乘法”即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活质量,以提升国民幸福质量。“除法”即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使幸福的分配更加公平,更多的人享有幸福。“减法”即通过减少经济中的负面因素。从而降低“经济痛苦指数”,提升国民的“幸福经济指数”。  相似文献   

14.
浅析“空巢老人”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天天 《南方论刊》2006,17(12):33-34
“空巢老人”现象是新形势下社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进步,“空巢老人”的群体日益扩大,他们面临的物质、精神及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困难也成了社会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是不科学的。因为就物质和精神的本质来说,二者是根本不能互“变”的,物质既不能“变”精神,精神也不能“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歪曲了精神即意识产生过程的本质,“精神变物质”则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个命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否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如果说“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也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观点,还仅仅是给唯心主义留下了一个缺口的话,那么,“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则给唯心主义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这一哲学命题同《实践论》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弄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理是对人类物质文化生产和生活过程的调控,既包括对物质生产生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的调控,也包括对精神生产生活——“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的生产”[1]、传播。消费等过程和调控,还包括对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在与人自身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相关的条件下延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增殖、劳动力的再生产、人才的培养等)的调控。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切有人类生产、生活的地方都需要管理。自进入20世纪以来,管理愈来愈受到重视,并愈来愈现代化。本文拟从不…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基本形态对今天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线 ,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线。“吧文化”是消费主义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以追求物质利益和商业价值为导向的消费文化 ,以流行时尚的方式进行意义的生产和广泛传播。只有对目前蔚然成风的“吧文化”进行冷静的理性分析 ,揭露和批判其消极面 ,以便让其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文化生活 ,效力于健康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龙舟竞渡:民族精神的史诗───兼论“纪念屈原说”历史的和心理的成因饶学刚一定的民俗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巨大作用。“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社会的和集体...  相似文献   

20.
在已有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马克思的文本、思想以及社会现实生活,从哲学分析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角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物质生产实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物质变换”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力图较为深入地发掘这一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