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三方面的推动力量:第一,由美国发轫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转化为生产力;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三,战后初期没任何竞争对手的有利国际环境。这些力量汇合起来,使美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1961年2月到196...  相似文献   

2.
孟艳  王克宁 《社科纵横》2008,23(5):64-66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关注这一现象并究其原因.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风靡美国的小型科学公司(每年新成立约3,000家)被公认为是在工业生产中推广和掌握科技革命最新成果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科技革命现阶段,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为美国垄断资本确定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指明方向.在动员学者、工程师和设计人员的创造潜力方面,它们具有突出的优越性.这类公司不仅提高了美国经济的科技水平,而且对整个经济机体的活力、经济的结构性改革的强度、经济增长、效率、劳动生产率等系列指标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们还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在缓解经济危机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紧紧抓住包括科技革命与石油文明兴起、人口年龄结构年轻、依靠美国军事保护得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等在内的发展机遇,在实行民主和法制的前提下,以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强化为基础,以推动技术进步为中心,致力于自身发展,最终以一个实现国内相对公平的国家的形象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成为世界老二。日本成为世界老二后,包括自寻的和外来的一系列苦恼随之而来,外有美国的牵制和打压,内有环境污染、经济泡沫膨胀及破灭、财政恶化、人口少子老龄化等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日本成为世界老二前后的经验教训,对刚刚成为世界老二的中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战后,技术一直对日美关系产生着影响。50年代以来,由于日美之间逐步形成的同盟关系,使日本得以从战后最强大、最先进的科技发源地美国不断获取某些新的军用科技成果,并转用于民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的提出和建设部署,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应对席卷全球的智能化信息化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该文旨在梳理高等教育语境下"新工科"提出的时代背景,厘清和分析"新工科"的基本概念,探索高等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日本科技立国战略的形成及其新发展  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制定于 80年代初期。它是战后日本科技战略的第二次战略选择 ,是考察战后日本科技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战后以来 ,日本一直注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战后初期 ,日本在科技发展上远远落后于欧美 ,为了缩短与欧美之间的差距 ,日本利用“后进国”优势 ,积极推行独具特色的“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 ,大力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从而大大缩短了与欧美国家间的科技差距 ,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使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 80年代后 ,日…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期间,由于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对中国抗日战争在经济、军事、道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援助与支持,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战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对美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出于在政治理念上对英美民主制度的认同,他们希望美国在战后能继续为中国的和平、民主而努力,但由于美国从其战后全球战略出发,采取了错误的援华政策,不仅未能挽救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反而使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经历了从亲美到反美的态度转变.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电子工业创新之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季 《日本研究》2010,(1):87-91
战后日本电子工业在短短十余年间便从技术劣势的地位赶超了美国,主宰了世界电子工业市场,其赶超式创新道路值得我国借鉴.本文通过对战后日本所面临的日美间新的政治关系以及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情况的翔实分析和探讨,揭示了战后日本快速成为主要的民用电子消费品生产国的原因,从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战后日本电子工业的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国际海运关系是国际关系的组成部分,海运实力、权力基础、制度安排是探究海运与国际关系有机互动的三个重要维度。战后初期,凭借结构性权力优势以及强大的海运实力,美国确立了国际海运领域的主导地位。其中,方便旗模式是美国主导国际海运的实施路径,集装箱革命是美国主导国际海运的技术支撑,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的建立则是美国主导国际海运的制度安排。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深化,海运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因此,探究美国国际海运主导地位的建立轨迹及其变迁,对于理解国际海运秩序的演进以及海运强国的生成,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是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变革视为传统与现代交叉的纵横座标的话,那么战后日本儒学观念的演变就是传统纵座标,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则是现代横座标。同前者一样,后者也是促进战后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驱动力之一。一随着日本的战败和美国的对日占领,日本民族结束了由于战争造成的隔绝封闭状  相似文献   

12.
战后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国际信贷市场发展迅速,并日益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界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当前国际信贷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国际信贷也取得很大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认真研究当代国际信贷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国际信贷的规模不断扩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以及石油美元的扩大,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信贷获得极大发展,其规模巨大。以国际信贷市场最重要的一部分——欧洲货币信贷为例,50年代…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教育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科技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是美国最大的一个行业。在这个拥有二亿多人口的国家里,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直接参与教育。美国适龄青年的入学率居世界首位。在历史上,教育为美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教育向着专业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主要表现在它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十分发达。战后美国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几乎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被誉为“科研重镇”或  相似文献   

14.
赔偿外交,作为日本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外交行动,客观上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经济的重建与发展,也有利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恢复和建立,但最大的获益者不是索赔国,而是日本.赔偿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赔偿有助于日本改善自身的政治形象,重返国际社会;赔偿有助于日本成为冷战时期美国亚太战略链奈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国际学术界对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作出了全方位的研究,中国学术界也对美国核不扩散政策有一些研究.对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研究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学术界对美国核不扩散政策还应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日本初创时期的高校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这些企业存在资金周转、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大学在创业教育型创业支持和的区域型创业支持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发展高校科技企业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美科技政策成败的原因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认为,战后日美经济兴衰的原因在于,日本采取了优于美国的政策导向,尤其是科技政策的导向,即采取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和科技含量大的重点企业倾斜;促使科技与产品开发相结合;重视技术的引进和综合;加强人才的培养;及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经济部门的发展等。旨在为我国的科技政策的制定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美国为例阐述服务部门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生产的影响,服务部门如何成为加深资本主义矛盾的因素等问题.美国经济学者认为,服务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批发和零售贸易、银行、财政和保险业务、不动产服务业、教育、卫生保健、商业上的劳务、私人劳务、修理行业、国家机关业务、家庭佣仆劳务.在科技革命时代,服务部门的经济作用日益加强是资本主义的普遍规律.美国的服务部门发展规模尤其庞大.1976年,它集中了国民经济中66%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的美国是以科技革命新阶段的发展为其特征的,一般来说,这一阶段始于70年代后期。它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许多苏联和国外研究者们将科技革命新阶段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和以利用微电子为基础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推广联系起来。在1987年出版的一部集体著作中,苏联学者们指出:“科技革命现阶段首先是以科学技术创造本身、物质生产、流通和销售领域的电子自动化为特征的。”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微电子工艺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修改宪法的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主义的倾向。日本修宪的主张起源于战后日本的"修宪派"。"修宪派"在战后初期曾遭到美国的压制,一度获得政治主导权之后曾立志摆脱美国主导的所谓"战后体制",修改和平宪法,但是他们的尝试没有成功。安倍晋三是"修宪派"的继承人,他利用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再次提起修改宪法问题,为摆脱"战后体制"、加强日本独自的防卫能力进行挑战性尝试。安倍虽然强调强化日美同盟,但是骨子里却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要摆脱美国主导的"战后体制",摆脱美国的控制,恢复日本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