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科学、技术和管理,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已被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们所接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也逐渐深入人心,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呼声也日趋高涨。现代管理理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是枝繁叶茂,百花争艳。在现代管理科学的百花园中,“班级管理”,犹如一枝含苞待放的新蕾,正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时代的要求,加强学校中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班级的管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和效益,也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必然。正如德国教育家赫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培养合格大学生,增强学校竞争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学籍管理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农业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由资源的优化配置所派生出的“竞争性”特点,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1“竞争性”要求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犹如一块招商广告牌。高校如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的全面性。它管理的质量是全面的,它实行的管理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是一种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综合性的质量管理。它把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以往的“事后把关”、“事后检验”转到“事先预防”、“事前控制”上来,把管结果变为管原因,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我国自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已经在全国各种…  相似文献   

4.
面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学校档案部门应当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彻底改变“封闭”、“安于现状”的形象 ,全面导入CIS管理理念 ,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建设。利用互联网、展览、大众传媒等各种手段向社会全方位宣传学校档案工作 ,在公众中树立一个与自身的社会功能、社会责任、社会价值相配套的良好的组织形象 ,从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 ,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生存、竞争能力 ,更好地为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丁东 《新天地》2011,(11):54-55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可见精细化亘古有之,并非时髦的话语。也就是说,对任何事情要做到精密细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教育领域,用于学校管理是办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要求。为此,学校提出了“实施精细化管理,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后勤管理理念,对校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从国家、省、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看,培养学校在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培养学校的教育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据此,可以从培养学校的角度构建一个以把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口”、“出口”两个关口,关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两个“重点”,建立教育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监控、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质量信息反馈四个“子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笔者认为必须从探索现代学校校本管理制度开始。什么是校本管理?校本管理是一种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校组织效能与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制度。根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与要求,探索现代学校校本管理制度必须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管理。通过确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实行“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建立和形成既包含硬件也包含软件的各种制度和规范,协调个人和学校、个人和个人、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来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激励、创新、调节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的东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与“技术因素”(包括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或制度)相联系,而文化则与“非技术因素”相联系;文明具有可变性和传播的强迫性,而文化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选择性;文明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文化则具备区域性的意义。西方现代的产权制度、法治体系、政治民主与参与等制度上的因素,都是“技术因素”,属于文明的范畴而不是一种文化。东亚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主线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以及引进的时间、机遇、范围及深度,而不是自身的或外来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从科技与管理两个方面的技术因素考察,不能断定世界文明的中心在21世纪会转移到东亚。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决定于吸收眼下世界文明中心区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能力和以此为基础的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发表过一部叫《围城》的小说,他以“围城”之喻透视了人生及社会的种种困顿和尴尬,诙谐中隐藏着睿智,调侃中发人深思,由此“围城”似乎成了人们生存中二律背反的代称。在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今天,也存在着这样一座“文化围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人们因为感受到现代文明的缺陷和弊端而试图走出现代文明,而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因为看到现代文明的优势和好处而努力走入现代文明。”人类,应向何处去?中国社会,应向何方发展?人们,应如何依靠自己的智慧自觉走出现代文明的围城?对这些…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离退休人才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是高智力社会群体,是学校和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发挥老教授、老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和需要。分析了开发高校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意义、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结合高校离退休工作在如何正确开发、管理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为高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作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个术语革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人的对象性存在为逻辑原点,沿着人与人、群与群、国与国、人与物的维度次第展开。它囊括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多元而丰富的思想理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不是向壁虚构的产物,而是中华传统文明扬弃性传承和突破性创新的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风骨和道德气韵,淬炼吸纳现代文明“民主”“法治”“权利”之精髓,实现了中华底蕴与现代品格的兼美。放眼全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是体现了普适性的世界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摒弃西方文明的对抗式思维,秉持包容和合的价值理念,勾勒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崭新图景,拓展了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空间,引领了人类社会演进的人民立场,创造性地回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应该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对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之困境的认定,从“社区”这个主要是传统社会之表征的社会组织形式所蕴涵的人际维系力资源、社会参与资源、社会控制资源、社会互助资源等资源的再认识和再开发的角度,开展对现代文明与社区特征的多角度研究,分析了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中导致传统社区精神失落的种种原因,并结合中国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指出“社区共建”是“回归社区”与社区精神重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在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宣言中,体现了一种十分明确的“乌托邦”精神。一方面是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寻找一种“超现实”的“精神点”,实现生命重塑的“自救”;另一方面是运用这种“超现实”方式,在历史社会层面实现人类的解放。这种乌托邦精神是20世纪人面对现代文明的压抑所寻找的某种自我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剧烈变迁,乡村文化逐渐衰败,乡村社会严重失序。当前乡村振兴的重难点在于如何振兴乡村文化,而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源自当地文化的知识,与乡村“天然共同体”是一致的。传统社会,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文化交互建构,而近代以来,二者又具双向消解关系。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性知识是发展乡村产业、培养乡村人才、保护乡村生态、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和保障,它与乡村文化振兴存在育民、富民、乐民等方面的价值关联。以地方性知识“内生性重构”乡村文化,能够促进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进而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除了原有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外,一部分普通中学也办起了职业高中,某些行业、企业、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相继举办的中专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电视中专、职工中专等原来的成人中专校也纷纷利用闲置的师资、教育设施面向初中毕业生办起各种专业的职高班、技工班等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改变了过去上普高,升大学是唯一出路这种“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各类中、初级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呼唤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了以制度为前提以师生为根本的“二元无缝对接”管理模式,通过学校管理的制度化与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无缝对接,以实现学校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学校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已不同于以往,需与十几年、几十年后的变化了的未来社会相适应.其次是教师已不是普通的、只适应一般性劳动的“雇工”,而是满足了物质需要以后追求奉献于社会的“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校长的角色就是帮助师生“未来化”.帮助教师追求“成就需要”的“幕后工作者”,是适宜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建造者和维护者.由此而出现的学校就是一个“助人”的机构,即按教师的素质潜能、个人意愿使每位教师都能实现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在校长的精心选择与帮助下按自己最佳的社会形象生活.这样,学校就成为未来社会的演练场。学生走出校门就立即融入社会,从而减缩了“社会化”的进程.校长的新“角色”导致学校管理将要发生一场革命,使学校迅速现代化未来化.  相似文献   

20.
《镇江社会科学》2006,(3):28-31
“十五”期间,镇江市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市已基本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步发展的职教体系。至2005年底.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36所(其中高职高专3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市区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17所)。职业教育培训为全市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基本适应了适龄在读青年求知、学技和就业的需求,为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镇江把握重要发展机遇,实现“两率先”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职业教育把握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