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主义从个人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个人自由与权利至上、神圣不可侵犯,个人自由高于社会(社群)自由,且强调消极自由;社群主义基于一种抽象的整体主义指出,个体的自由建立在社群自由之上,个人的权利内在于公共善,针对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观,他们主张积极自由;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重视道德自我选择的自由,社群主义则坚持社群与传统价值的重要性。儒家主张"为仁由己",重视人格独立的追求与道德尊严的实现。同时,儒家认为成己即是成人、成物,个人是在家、国、天下、宇宙中的整体存在,个人的实现必然涵括着伦理责任、社会责任甚至是宇宙责任的担当。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以整体的、共通的方式体认和感受人生、社会、宇宙,从本体论与心性论方面奠定了个人与社会、宇宙和谐共存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分配正义问题上,左翼自由至上主义者主张完全的自我所有权和自然资源的共同平等拥有。他们广义地解释关于自然资源使用的洛克条件(即"给他人留下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主张这是要求给他人留下足够的获取福利的机会,至少在使用或占有自然资源时所获得的福利的机会一样。这就要求那些没有留下如此好条件的人向被剥夺了公平份额的人付出其超出部分的完全有竞争力的价值。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左翼自由至上主义不同意两者冲突的理论,而认为两者是相容的,即在福利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允许个人使用自然资源,同时又不丧失个人的自我所有权。这就与左派激进理论和右翼自由至上主义区别了开来,显出其独特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有三种状况 ,即无独立性的人、片面独立的人和自由个性的人 ,它们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是在个人与整体的不同关系状态中产生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不仅显示了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而且揭示了只有在集体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 ,个人才能获得自由个性 ,从而为当代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集体”导向的公共卫生干预理念主张在公共健康和公众福利受到威胁时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应受到必要的限制,而“个人”导向的公民自由理念主张在俗世社会中任何行动的权威只能来源于有行为能力的道德主体的同意。两种观念的对立反映出在公共卫生领域中长期存在的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张力。在公共卫生领域,我们应该将公共健康放在优先位置,同时应该用“人的生命尊严”作为边界限制。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者以赛亚.柏林与社群主义者查尔斯.泰勒都认可自由是重要的价值规范,但前者把自由看作是免于外在干涉的个人的选择自由,后者则把参与自治看作是自由的实质。二者自由观的差异体现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的本体论差异,即个人与社会何为本原的差异。自由主义认为应当依据个人的性质来解释社会的行动、结构和状况,应当依据个人的善来解释社会的善;而社群主义则认为应当依据社会来解释构成性的个人,应当依据社会的共同善来解释个人的善。  相似文献   

7.
<正>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德性的信仰是道德与信仰的高度契合,它是以最高善为价值旨归的,兼具向善性、科学性、真实性、纯正性等伦理特质的一类信仰。确立德性的信仰有利于解决信仰错误、信仰缺失、信仰-实践转化困难等问题,因而,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和社会功能。而且,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较高程度的社会宽容及人们对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强烈需求使德性的信仰的建构具有了社会可能性和个人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在实质先验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区别善的事物和价值、目的和价值,论证善恶价值的特殊性质,确定了价值领域是个先验实质的领域。道德价值既不是“善物”也不是“价值物”,而是一种具有实质性或非形式性内容的善恶性质或关系,个人才是道德价值的真正主体,道德价值也只有在个人的价值情感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规范性德治的整齐划一决定了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德性的建立要以对道德绝对命令般的信仰和感情为前提,所以德治首先应该是道德信仰之治。现代道德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道德信仰之治不是整个社会道德信仰的一致性,而是个人道德生活的同质性,即道德价值信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一定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依据的笃信和奉行。影响人们道德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宗教乃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宗教影响人的道德信仰的维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一个完整的宗教往往包含着一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为人们提供一种"终极关怀"和人生模式,从而成为道德信仰的价值根基的一种类型。其二,宗教力图通过超自然力量宣扬因果报应而承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为道德信仰提供一种动力和保障。其三,宗教通过对人世间社会价值的贬低乃至否定、对超自然力量的宣扬、对来世的承诺,为有限的生命提供一种隐形的保障,为人生提供一种心理调节和心灵慰藉。其四,宗教通过宣扬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人们进行道德规劝和道德教化,规范人的品行,以影响人们的道德信仰。宗教对道德信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道德和宗教有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宗教具有一定的劝善功能,宗教对人们的道德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宗教是以人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为前提的,把道德信仰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的。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信仰不仅会因为宗教的瓦解而崩溃,而且,宗教信仰所引导的基本价值一旦偏离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就会使人们的道德信仰陷入非人性、非人道的误区,人们会因为宗教的非理性而导致偏离正确价值方向的狂热和痴迷不悟。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发源于对道德宗教的信仰,在对宇宙宗教上帝的信仰中达到人类良心的高度,在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中达到良心自由的境界。而目前,学术界对爱因斯坦良心概念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亟待挖掘。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具有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合乎逻辑地导向社会主义、促进国家法律改革和完善、实现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有机统一等积极意义。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也存在着在残暴专制的国家权力面前不堪一击、离开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滋养难以形成和存在,以及具有任性或随意性因素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是以美为最高价值的思想倾向,不仅指对艺术的看法,也包括对人生的审美解释。尼采主张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提出了"强力意志"、"酒神精神"等命题,但是其审美主义致力于"审美形而上学"而忽略生活。福柯同样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提出了"生活是艺术品"和"自我构成为主体"等思想。福柯推进了尼采的审美生存主张,并力图将审美落实到日常生活。审美主义的意义和局限应当在个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张力关系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道德学说和伦理思潮,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平等,主张个人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强调人的道德自主与道德自律,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以及对这种选择所负的道德责任。民族主义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忠诚和奉献,强调集体的价值和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确存在着分歧与矛盾。二者的价值立场不同,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但是,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并非水火不容,二者各自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因此,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有和解的可能,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组织的道德失范导致组织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失衡、组织道德责任的漂移、组织伦理取向的迷失、组织伦理规范的冲突及伦理调控的失灵等。组织道德失范的原因一方面是组织实体自身所存在的道德意识空场、组织结构的失衡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动;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伦理范式中道德主体的个体单一性之弊、依个体良心而实现道德价值的"规范习得-践行"模式及重义轻利、整体主义及等级主义的价值导向而造成组织道德主体性的失陷和组织伦理的无效运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把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为特征的道德自我价值诉求作为个体人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儒家提倡以反求诸己的内圣和推己及人的外王成就德性自我;道家提倡少私寡欲、见素抱扑的自然德性价值和自由精神追求;佛教以因果轮回观念与佛性修行追求德性价值;当代新儒家主张道德的理想主义,肯定道德理性的主导和优先地位。强调和凸显人在文化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我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精髓。  相似文献   

18.
美善生活是对儿童生命的自由力量、理性规范与博爱表达的或然想象,也是德性浸润下儿童美好生存状态的自然打开。游戏德育正是要在儿童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中,充分发现其品德启蒙的契机,引导儿童通过具身行动、主体对话、熏陶感悟等方式,全力投入一种身心一体、情理交融、知性合一的自由与和谐状态,从而触动儿童对美好道德与社会生活的思考与省照。游戏德育,架起了儿童游戏与儿童美善生活耦合融通的价值桥梁。儿童游戏德育的基本主张是“行动中成人”“主体间性”“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公平分配、重视个人、全面发展等价值观念,整体主义、进步主义、主体主义等研究方法,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不发达国家如何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发展研究的目的和重点不一样,我们要正确理解这种指导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所有价值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都对发展研究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受到了社会的极大重视 ,但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困扰之中 ,为使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并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在重新审视教育使命的前提下 ,掀起了一场深刻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 ,从教育思想、教育结构到教育方法、教育评估等作了一系列艰苦的思考与探索。然而 ,在教育实践中 ,素质教育的推进却显得举步维艰。笔者认为 :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对素质教育没能形成坚定的信仰是关键性因素。1  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 ,并用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内化为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