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保留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赋予并不断强化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也是对农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农业税取消之后,各个利益相关方更把目光集中在农村的土地上。为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几种思路。展望土地制度变革,探索农村集体成员———从事不同行业,处于不同经营形态之中的几种类型的农民对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利的不同实现形式,是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变迁的方式。这种探索对农民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土地要素,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实现必须要有农民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落实为保障,必须与农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谭国宪 《探求》2003,(6):42-44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征用土地上与农民有着不同的利益及出发点,导致政府与农民在征地问题上产生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土地政策及实施中存在着一些缺陷,被征用土地补偿费用计算不科学,征地补偿费的发放不合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引入市场机制,兼顾政府、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变一次性付征地补偿费为按土地承包期逐年领取(定租);变现金补偿或货币与留用地相结合的补偿方式为多种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3.
徐平 《社会工作》2010,(21):63-63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经营中解放出来逐渐流人城市从来第二、三产业,一大批孩子被留守在农村,形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学生留守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角度看,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质量的教育是其留守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笔者教学经验,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4.
“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入世"为标志的中国农业全球化导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量大增,促进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入世"后的实践显示,中国的密集型农产品并未如想象获得国际市场中的更多机会,中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格局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任务丝毫不能放松。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主要政策选择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全国来讲,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的同时,要防止一些工商企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圈占农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中国农业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要想解决国家的粮食保障问题,必须探索并利用这样一种生产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形式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农业经济部门现有的生产关系。农业租赁首先是一种土地使用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土地所有者将自己的一部分土地转交给另一位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经营活动并获得一定奖励(承租费用)。农业领域的租赁关系的基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2008,(5):64-64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鼹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土地开发、征地纠纷等引发的农民维权现象较为普遍,有些甚至升级为重大群体性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这些冲突,农民维权方式先后经历了"日常抵抗"、"依法抗争"和"以法抗争"三种行为模式的演变。作为转型期农民维权的新方式,"以舆抗争"有其自己独特的产生原因和维权步骤,也有自身其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需要全面把握。"以舆抗争"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维权方式,而是会在特定的维权情境中以最优的效果和其他维权方式进行组合,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越来越常见的维权方式,更加有力地表达农民的权利诉求,实现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总方向应该是:完善土地二轮延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实行"农地稳定、公地调整"的政策,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制,从而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相似文献   

9.
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经营的组织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显著的农业增长效应,但随着时间转移.为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提升农民的市场定价能力和政策影响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经营的组织化进程已是大势所趋.从实践来看,我国农业经营的组织化进程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这种情形可以从农户推进组织化的意愿、农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机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状况等角度进行解释,农业经营组织化相对滞后表明我国尚未构建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的新型伙伴关系.为此.必须通过改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人力资本形成制度、法律建构和执行力等系统性努力,切实推进农业经营的组织化进程,以回应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框架下的农地经营存在一系列问题,国家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而"国家农村土地银行"是对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一种可能的尝试。结合已有的国内"土地银行"的讨论,本文对"国家农村土地银行"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新的设计。"国家农村土地银行"不仅可以促进农地有序流转,避免农地实质私有化,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通过国家直接经营和休耕性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土地安全。但是土地银行的发展将会面临许多挑战,还需采取更多的配套措施和试验才能保障"国家农村土地银行"的运行。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经营"是研究"经营城市"的科学,是建立在政府角色的历史演进、经济人假设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城市经营主要有:规划先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树立城市财政经营理念,大力开展项目融资,经营好城市土地,经营好城市文化资源,构建有效的城市经营决策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稳定承包权增强家庭经营稳定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就要稳定土地承包权。其目的是增强农民对土地经营的稳定感,使有限的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家庭联产承包初,中央就作出“土地承包一般应在15年以上”的规定(《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然而,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并不稳定。这除了少数地方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征用部份土地,打乱了原来的承包关系以外,村镇建设和农户建房  相似文献   

13.
郭静 《社科纵横》2008,23(9):53-54
面对国内传媒产业竞争的加剧和中国加入WTO后若干年国外传媒产业的冲击,传媒产业还在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并重新考虑自己在市场中的经营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讨论了电视传媒产业经营的市场优化这一紧迫的课题.从成本优化、节目经营和收视市场的优化、广告经营与节目的市场互动优化以及媒体品牌资源经营的市场优化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 以“大包干”为代表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第一步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这种责任制克服了过去产品经济模式的平均分配的“大锅饭”、“大拨轰”的致命弱点,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在改革初,农业的发展显示了勃勃生机。但是,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民在商品经济发展中也增强了商品经济意识。再加上农业投入逐年减少,而生产资料价格却不断上涨,农民越来越感到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分散、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使农民即使采用精耕细作也不能弥补其不足,高单产带来的仍然是低收入,致使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不断下降,他们必然从土地经营之外,向非农产业另谋生路。特别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促进农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经营的涵义、误区及其若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营"是指以城市政府为主导的各城市经营主体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可经营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运作,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其实质是实现城市成长的最优化。当前,我国的"城市经营"存在"只见土地,一叶障目"、"资金导向,有失偏颇"、"亦步亦趋,千城一面"、"不切实际,铺张奢华"、"寅吃卯粮,渴泽而渔"、"理念僵化,新瓶旧酒"六大误区,而规划先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树立城市财政经营理念,大力开展项目融资,经营好城市土地,构建有效的城市决策机制正是矫正上述误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葛扬  薛飞 《阅江学刊》2009,(4):20-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具有现代功能。因此,通过土地资本化,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可以形成农村土地资本与城市金融资本合理、良性的流动,打通农村土地市场与资本的对接通道,盘活农业部门的各种资产,维护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民走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曹伟农民走向市场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又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农民走向市场是指农民依据市场信息和社会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经营,即农民生产自主化和经营市场化。在农民走向市场过程中,尽快排除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是促进农民走...  相似文献   

18.
史亚娟 《创新时代》2011,(10):60-61
他不是教师却有着强烈的育人之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教,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错误的施肥观念和方法,使他们用科学的方式施肥;他不是医生却胜似医生,广袤无垠的土地就是他的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内容.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普遍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城市占地规模过大、滥设开发区、违法批地用地等.造成中国土地滥用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产权不清晰:一是国有土地所有者虚位造成各级政府都有权行使所有者权力;二是政府使用土地的收益大于成本造成使用土地资源的机会主义倾向严重;三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使农民无力保护耕地.因此,明晰土地产权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必须重塑国有土地所有者主体,使土地所有权与行政管理权分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明晰农地的产权主体,真正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只有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变革,才能防止各级政府滥用土地,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叶继红 《社会》2003,1(6):39-40
中国是定居性农业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定居性农业的出现使先民的定居生活成为了可能,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农民世代在土地上劳作,很忠实地向土地讨生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他们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命脉:"万物土中生,离土活不成.田地是活宝,人人少不了.田地是黄金,有了才松心."(解树民,1949)农业劳动是生存劳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只要有了土地再加上辛勤的劳动便可获得生活的来源.因此,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土地的密切关系使中国的重农思想不断加强.也正是这一点,中国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了他们安土重迁的行为特征.对传统农民来说,"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费孝通,1998)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到镇上开店则是一种惊人之举.而镇湖新一代农民--绣女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一壮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