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城 《华人时刊》2006,(10):59-60
尽管事先有过思想准备,但一旦到了老赵所住小区的接待大厅,我仍然没有料到,要见老赵竟有这么难!“事先约好了吗?”门卫上下审视着我。“约好了。”“登记一下吧。”门卫把登记簿递给我。  相似文献   

2.
《新天地》2006,(2)
北京社区医生张晓林被很多居民们称为“健康活字典”,有不少居民甚至把她的那些“健康语录”记录下来,抄成小纸条,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随时提醒自己。张晓林大夫从1997年1月开始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南社区卫生服务站担任站长,先后在东城区、朝阳区等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每到一处,她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成为全国有名的社区医疗示范点。以下刊登她概括的部分“养生经”。  相似文献   

3.
袁修美 《社区》2013,(19):50-50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了以后在家待不住,就来到社区里帮忙,现在担任社区的调解员,希望能为邻里街坊的日常烦恼分分忧。”大家口中的这个“大忙人’就是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丁家桥社区的“老娘舅”孙喜文,2005年退休后,他就·直参与到社区的服务工作中没停歇。  相似文献   

4.
邱美霞  佘记其 《社区》2014,(7):33-33
王夕锁大妈是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万善园社区的网格长,也是这个社区的居民。1995年,她从一家企业退休后,就当上了万善园社区居委会的一名“零薪制”的居民小组长,虽然辛苦,有时甚至讨气怄,但她却做得十分顺当,而且很开心愉快。用她的话说,“我热爱社区工作,虽然社区里的事大都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但我喜欢做,特别是做调解的事,能帮别人打开心结,很愉快!”  相似文献   

5.
戚兴林 《社区》2003,(13):30-31
尽管丹麦人对城市建筑显得十分“抠”,然而,对婴幼儿却十分关心。在丹麦,专为婴幼儿建造的大医院,每个社区至少有两三个。孕妇在临产前的1个月内,都可免费住到这些大医院中去。因为那里设备齐全,孕妇可在那里享受到特别的照顾,包括饮食、起居、医疗,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观风景、听音乐,对婴幼儿进行“胎教”。婴儿出生以后,有单间供母婴同住,医院还让新妈妈们在一起交流初为人母的感觉,让她们交流育儿的经验。在一家社区妇产医院里,一位年轻的新妈妈对我说:“我父母都在国外工作,经济条件比较好,平常家里的一切都由保姆全包了,我是衣…  相似文献   

6.
《可乐》2007,(2)
大事不好!和女友吵架了,她到现在还不理我,我该怎么办?在此跪求好点子。事情是这样的:我这人平时喜欢喝点酒,前两天,一时贪杯,喝醉了,头碰到墙上,一只眼睛成了“乌鸡眼”。女友规定我以后不能喝酒了。昨天一个朋友请吃饭,我一时兴起,又喝了两杯。这事被女友知道了以后,跟我大吵一架,再也不理我了,发短信不回,打电话不接,送的花也拒收,这该怎么办?我知道错了,可怎么向她道歉,请求她原谅啊?  相似文献   

7.
牟欣  牛力  孟谦 《社区》2005,(12):6-9
在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北街社区,人们一提起殷金凤的名字,就像说到自己的亲人。几天前,记者去采访这位41岁的2005年入选全国劳模的北京唯一的一位居委会主任时,正好遇到一位大妈。“你找我们家的解难书记呀,那可是个大好人!在社区这5年里,她从社区居委会主任到党委书记,别看是个官儿,可在大家的心目中,她就是个实实在在干活的人。”“为什么是你们家的解难书记呢?”“她帮我们这些孤寡老人解难;帮居民们解决了用电难、用水难、供暖难;还帮我们解决家里的那些难心事。你说,这是不是我们家的解难书记呀!”老人一边掰着手指说,一边给我们指路,她是…  相似文献   

8.
下课时间     
钟声响了以后,老师说:“好,现在下课。” 大家一动也不动。 老师告诉大家:“下课时间,就是让你们到外面去玩,吃东西,去上厕所。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听起来真不赖(lai)!  相似文献   

9.
卫城 《社区》2006,(18)
尽管事先有思想准备,但到了老赵所住小区的接待大厅,我仍没料到,要见老赵竟那么难。“事先约好了吗?”门卫上下审视着我。“约好了。”“登个记吧。”门卫把登记簿递给我。我填完个人信息之后,动身往门口走,“等一下!”门卫大声喊住了我。他拨了一个电话,口气顿时和蔼许多“:赵  相似文献   

10.
陈怀 《社区》2005,(22):61-61
郑大妈担任社区主任已经20多年了,平时工作不辞劳苦,凡事亲力亲为,多年来的社区工作一直井井有条。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近来郑大妈不断出现失眠、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并伴有烦躁不安,为此她非常苦恼。到医院一看,医生说她处于“亚健康”状态,这让郑大妈听得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亚健康”?人体“第三状态”——亚健康根据专家的说法,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健康人、病人和亚健康三种。通常人们又把健康称为“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的“第二状态”,而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称为“第三状态”,也就是“亚健康”。“亚健…  相似文献   

11.
李佳徵 《社区》2014,(16):24-24
“以前周末到社区办事,总吃闭门羹。现在好了,利用休息时间到社区开证明,也不用请假了。”“是啊,真没想到,现在的社区服务这么人性化,完全解除了我们打工族的后顾之忧啊!”傍晚,已是黄昏时分,吉林省敦化市渤海街爱民社区门口走出两个居民,他们刚刚为孩子开完了学校要的困难家庭助学证明,高高兴兴走出社区门口。  相似文献   

12.
1989年4月,中专毕业的姜秋月来到厦门市思明区下港街道下沃社区居委会工作。当时有人这样对她说,居委会工作很平凡,都是一些零碎的事情,你一个刚出校门的姑娘整天干那些婆婆妈妈的事受得了吗?再说在居委会工作只拿补贴没有工资,你可得想好啊!没想到,姜秋月这一干就是22年,从一名普通的办事员一直干到现在的社区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13.
张帆 《社区》2009,(19):48-48
2005年底,经招聘上岗我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并被分配到甘露园南里的一个社区负责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第一次见到地区办事处计生办的孙科长时,她一脸凝重地说:“你可要有心理准备,计生工作可不是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当时我不理解,如今都什么年代了,人们的观念都转变了,早就不生二胎了,哪还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才知道,她不是故弄玄虚。育龄妇女卡片的整理、  相似文献   

14.
老鼠父子     
《阅读与作文》2007,(3):6-7
之一——鼠父临别赠言一天,老鼠父亲对已长大的孩子们说“:儿子们,你们现在长大了,以后就应自食其力了!正好东西有两家邻居,一鼠一家,现在你们就自谋生路去吧!”见儿子们转身欲走,父亲又叫道“:回来!”二鼠扭头问道“:老爸,您还有啥话要交待吗?”  相似文献   

15.
一家杂志社为了扩大写作队伍,邀请一些作者和写手们到一处旅游胜地参加笔会,他们就是其中的两位。他足以作品打动她的,她在笔会上第一次见到他,只是对他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等到第二次见面,得知他就是她喜欢的那部作品的作者,眼睛里立刻放出光芒:“那篇文章就是你写的?”她问。他点点头。“我已经爱上你了!”这是她对他说的第二句话。  相似文献   

16.
徐林 《社区》2010,(13):19-20
1989年4月,中专毕业的姜秋月来到厦门市思明区下港街道下沃社区居委会工作。当时有人这样对她说,居委会工作很平凡,都是一些零碎的事情,你一个刚出校门的姑娘整天干那些婆婆妈妈的事受得了吗?再说在居委会工作只拿补贴没有工资,你可得想好啊!没想到,姜秋月这一干就是22年,从一名普通的办事员一直干到现在的社区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17.
黄志刚 《社区》2004,(13):60-6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藕湖浜社区有个家政服务站,是下岗职工王秋英、尉才江夫妇俩创办的。两年来,他们始终把服务居民、提高管理水平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闯出一条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的新路子。王秋英曾患脑瘤动过手术。在家养病期间,天天听到烦杂的吆喝声:“纸板好卖!”“鸡鸭毛有?”“晚米到嘞!”……弄得自己睡不好觉。她想到了小区里的居民,怎样能给居民创造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又能服务于民呢?和丈夫商量后,她提出了办个家政服务站的设想,社区领导十分支持,积极帮助她出点子,还腾出两间空房供她无偿使用。在社区和居民的支持下,20…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纪事     
《社区》2004,(20):1-1
北京西城区光明社区的张爱珍女士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说,她是2003年6月份开始到居委会工作的。初到居委会时,她很自信,认为居委会工作无非就是搞搞卫生,协助派出所管好外来人口,处理好邻里关系而已,可一旦真的工作起来,却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事实上,社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除需要年轻化、知识化以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需要一颗真诚和博爱的心,深入社区居民,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呼声。 确实如张爱珍女士在来信中提到的,还有不少人对社区工作存在偏见,认为社区工作无非就是搞搞卫生,协调邻里关系等等这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事。其实,这  相似文献   

19.
孟谦 《社区》2009,(13):1-1
本刊编辑们每天到岗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收邮件,许多文章素材的搜集也离不开互联网。如果现在没有网络,我们怎样工作真的难以想像。在本期稿件中,我们将视角对准社区“网络论坛”,这是因为在社区生活和社区工作中,网络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有人说网络改变生活,但是变得好了还是坏了却说法不一。其实互联网本身仅是一种沟通工具,  相似文献   

20.
陈琳是一个漂亮而率性的郑州女孩,2000年从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去西部“支教”。因对心理学很着迷,其间她研读了大量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堪称“半个心理专家”。2003年8月,陈琳支教回来,因新工作一时无着落,便经常上网和大学校友们聊聊天。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名叫“过把瘾就死”的小女孩。随着聊天的不断深入,一天,小姑娘终于对陈琳敞开心扉,向她诉说了自己的困惑:“上小学六年级时,我就有了初吻,初三暑假时,和男同学发生了第一次性行为。我现在读高一,他读高二。我再也不想上学了,我想让他带我私奔,玩够了,就一起去死……”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竟说出这段话!陈琳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来,她一时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原来,小女孩在学校时书包里掉出过一盒避孕套,因此被全班同学嘲笑,老师还要求她的家长到学校。“妈妈知道这事非得打死我,所以我只有逃学……”那一刻,陈琳的直觉就是“我必须阻止她!否则,不幸的不仅仅是女孩自己,还有那个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