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名译名体系的规范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名译名体系存在着全拉丁化和"专名音译,通名意译"这两种做法,这种情形给地名译名带来了混乱。从地名的本质属性、汉语语言和汉语地名的特点来看,两种译名体系各有其存在的理据和利弊。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国家相关的法规、联合国地名标准会议的有关决议以及我国的地名英译实践,细化译名体系,促进本土地名译名的标准化,尽快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英语姓名音译为汉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虽然在音译规律的探索和译名的统一规范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由于在音译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英—汉姓名音译名还存在着混乱状况。文本从姓名语源、译名固化、汉语自身的特点、人名中的背景文化因素以及对已有规范译名在使用上的态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混乱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树立良好的商品形象 ,除了具有过硬的质量 ,合理的价格 ,精美的包装 ,还要重视商标的翻译。好的译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有助于商品的销售。本文介绍了英译中文商标的原则和方法 ,如直译法、音译法、音意结合法、改译法等  相似文献   

4.
蒋华 《理论界》2010,(3):167-168
公园常以人名或地名或历史事件来命名;这类人物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极具纪念价值;地名可能具有突出的地形地貌,或是神话传说等;历史事件也常是对中国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公园名称在音节上大都采用"双音节+双音节"结构模式;这符合汉语求对称的习惯,也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5.
屈辞涉及诸多古地名,后世学者对这些古地名的阐释透露出中国地理文化以及国人地理观的诸种特色,如先秦地理观为基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世界地理意识,后世基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导致这种地理观念逐渐收缩内倾;包括屈辞在内的先秦文献含有大量外来语词和外来地理概念,其中承载模糊语义者可能为音译外来词;音译词进入中国文化后,随即会有新的相应形声字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音译而生的形声字义不断汉化而坐实;外来地名中的意译词不好坐实,故文献岐说相对较少;外来地名所具特征与中土地理地貌相似多者歧说则多;地名的外延会随政治视域的开合而呈现时代烙印,但总体趋势为南北宏阔、东西短视等等.这些特征极富中国性.由屈辞古地名的文献阐释,进而探讨中国古地名之文化特征,这对推进阐释屈辞文本以及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音译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译,顾名思义,就是照着原文的读音翻译。音译的好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音译可以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从而丰富本族语言。这在开放式语言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英语兼收并蓄,大量吸收外来词语,因而成为世界词语最丰富的语言。二是文化词语的音译可以避免意译或直译不当导致文化亏损或语义不全。比如,汉语的“阴”和“阳”,属于哲学范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含,除了音译外,任何译法都难尽其意。英语的fairplay是英民族长期形成的行为准则,不是汉语“公平原则”就能概括其意的。三是有些缩略词语音译,具有用词精简而又指意明确的…  相似文献   

7.
译文也是一种"文".读者读作品,或者作家读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都是当作中文来读.越是好的译文越是这样.读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读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读者就以为屠格涅夫和巴尔扎克就是那么写的.除非这读者是该书的编辑者或校阅者,他对照着外文读,必须品味外文和中文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汉语外来语音意兼译方式及其文化心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接触日益频繁,汉语对于外来语的吸收,也有了新的变化,即更多地采用了音意兼译的译名方式;同时,汉语还以一些外来词作词根,造出了一系列的新词语.外来词能否融入汉语词汇系统,还要受到民族文化心理中的求新心理、求美心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语言接触带来的语言借贷是各国语言的共性之一。外来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异质成员的引进历史悠久,因主体、客体和语言世界的影响,汉语史的不同时期外来词在来源、数量、引进方式及语义等方面均有差异。通过梳理现有成果中汉语外来词的研究着力面及取得的进展后,我们发现此领域中厚今薄古的情形需引起注意,进而提出古汉语外来词需给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俄国十九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伟大作家。他们的作品有许多都译成了中文,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欢迎。然而,有些古典名著译名有误或欠准,直到今天还未纠正过来,使广大读者无法正确地理解原文,从而造成一定的混乱。 书名或题目是著作或文章之窗,透过它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的脉络和主题,了解作者的  相似文献   

11.
商标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文中论述了商标命名的基本原则、商标语言的语用心理、商标词汇的语义类聚,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商标的命名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同时提出了商标的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译文也是一种“文”。读者读作品,或者作家读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都是当作中文来读。越是好的译文越是这样。读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读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读者就以为屠格涅夫和巴尔扎克就是那么写的。除非这读者是该书的编辑者或校阅者,他对照着外文读.必须品味外文和中文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莎士比亚故事集>的现代译本与20世纪初期的两个旧体译本在译名方面的差别,探讨第二次翻译高潮时期原著书名与汉译书名不对应的问题,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译名音译时被简化和汉化等问题,揭示在这种翻译现象背后目的语文化语境所起的作用,认为林纾等译者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是出于满足目的语文化的需求,而旧体译本在音译人名时率性而为的做法由于受到目的语文化审美心理的制约而被新译取代.  相似文献   

14.
理据性:汉语语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与英、法、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比,可以发现汉语语法的理据性、规则性特别强,表达很简洁。汉语词素变化少,音节也少,汉语数词都是单音节,变体少,是彻底的十进位,严格遵守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数词与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更接近。能愿动词前后加“不”与数学表达式一致。汉语模拟现实世界,人名、地名、日期时间、地址的写法,遵循范围原则比较彻底,与行款一致。动补结构的语义和语法顺序体现时间顺序原则。语义语法范畴体现理据性。汉语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有主观范畴,汉语动词可以划分出“对上动词”和“对下动词”。  相似文献   

15.
文献和考古学材料表明,顾颉刚先生早年提出的戎夏一源说,颇为符合先秦时期的历史实际。古音戎、庸、崇、嵩、崧为地名、人名,在口语中尚能保持较原始的读音,古代戎之读音与崇为近,因此戎族的名称,即当出于崇或庸,庸之本义为垣墉,为城垣,戎族之‘戎’,也当与崇或庸有关,因此,鲧、禹作城的传说基本可以断定夏族也是戎族,之后在夏族的分化迁徙中,夏戎开始分离,戎、夏语义由相一到分离与夏族移徙和戎族分化的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汇“悲剧”可能是个外来词,原本是日本文化界为翻译“tragedy”而新造的一个日本汉语词.这个词大约在20世纪初被留日的中国学者习得并引入中国.由于未意识到该词外来语的性质,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对之可能存在望文生义之处,过于重视悲惨故事和悲惨结局在“悲剧”文体中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初,中国学界普遍的救亡图存的心理对此种中国式“悲剧”观念的流行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当中国学界以“悲剧”指称“tragedy”时,“悲剧”不复是“tragedy”的简单译名,而是将“tragedy”命名为“悲剧”,“悲剧”这个现代汉语词汇自身固有的多种中国式的意涵成了理解“tragedy”的先决条件.由是,产生了学界关于悲剧的诸多争议.就汉语语境来说,“肃剧”是对“tragedy”更为恰切的译名.  相似文献   

17.
李瑾  谢静 《天府新论》2007,(Z1):275-276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借词日益增多。借词俗称外来词。它对汉语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好的外来词不仅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贴近原文,而且是翻译理论和词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作为比较科学、全面的方法应用到借词的翻译中,可以为新的外来词译名的规范化提供依据。好的借词的译名应与源词在功能上相似,在指称,言内,语用意义上相符。  相似文献   

18.
王永强 《学术研究》2001,4(12):136-139
任何标识,如果脱离了商品,充其量也只有美学上或版权法上的意义,它无法获得商标法上的保护,当然它也难以侵犯别人的商标权,或者说它对商标存在侵权不能.商品是确定和产生商标权的基础,因为商标的生存和发展依附于商品的生产和发展;商标的自我约束功能要求商标必须依附于商品;商标法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商标对商品的依附性.而域名只起到地址的作用,它不依附特定商品,也不与特定商品相联系,因此没有侵害他人商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名之立,旬月踌躇”。翻译名词,无论音译或意译,无疑均应力求准确。翻译地名的原则是“名从主人”,如意大利首都译为“罗马”,因为意大利文原文是Rome(与英文的Rome不同)。法国首都译为“巴黎”,因为法文原文Paris的最后一个字母s不发音(在英文Paris中,s是发音的)。但是,在现行的外国地名的译名中,也有不是那么准确的,如印度洋中的岛国Mauritius被译为“毛里求斯”,其实Mauritius的  相似文献   

20.
迫击炮是近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兵器,其词源及命名理据国人往往不甚了了。论其来源,几种常见的外来词词典如《汉语外来词词典》、《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等都没有说明;论其命名理据,大体有三种说法:《辞海》(第六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均称其早期均为迫击发火,故称迫击炮;民国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