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材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保证高水平思政课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必须重视专业课教材的思政建设质量。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是指专业课教材在传授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思政内容方面所体现的政治性、全面性、适宜性、新颖性、利学性等特征的综合反映。明确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维度,有助于建构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升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的有效路径。最后,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实施“三步走”策略,提升了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为专业课教材思政建设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受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主体缺乏合作、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支撑不够等因素影响,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实现同向同行,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管理体制,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常态化合作机制,营造二者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党史是最好的思政教材和营养剂。探索党史教育融入专业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选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时代新人的有力举措,是促使人民教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当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当前党史教育融入专业课存在融入的内容生硬、融入的时机欠佳、融入的温度不够等问题,通过加强党史学习、把握认知规律和坚定信仰信念等三个层面提出党史教育融入专业课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路径,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在"三全育人"战略目标指导下,有选择地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各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形式,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将一批蕴含思政元素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同向同行推进,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内涵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思政"智慧课堂体系构建,是新时代我国思政育人工作的根本指向,是探索和落实"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保障,是开展和完善思政教学改革的行动方略.新媒体教育传播平台与"三全育人"教学机制的深度融合,是打造"课程思政"智慧课堂的理性审视,是构建系统化思政智慧平台的长效机制,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服务力与粘合度的新时代教育方针.以智慧平台新媒体传播为基本视域,有机结合"三全育人"教育格局,构建"课程思政"智慧课堂教学体系,既充分挖掘了"课程思政"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又全面发挥了智慧平台对"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继而推动"课程思政"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推进“三全育人”协同治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前,在“三全育人”协同治理的文化生态场域,面临着大学文化本质的遮蔽,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的分野,学科文化藩篱的阻隔和制度文化价值的遮蔽等问题。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契合“三全育人”协同治理效能提升的客观要求。重构“三全育人”的文化治理,在于回归大学文化本质、增进大学核心价值文化认同,重塑关系信任、推进“三全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价值认同与关系信任的融构、实现协同治理的文化自觉,纵深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7.
地方性综合大学应全面推进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发挥好每门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更好地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梳理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团队协作等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原则,阐述了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端正学生行为规范、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等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目标,探讨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环节问题,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理论研讨、拓展课堂教学实践交流、强化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意识等完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学专业课程中,做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国家法治建设的核心任务推动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实践中仍存在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课程融合不易、法学专业课教师执行困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配套等现实问题,应采取多项具体措施提升法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9.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特色明显,蕴含着优势明显的思政资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具有鲜明特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有着立德树人价值指向协同、内驱力外逼力助推协同、辩证统一思维推进协同的内在逻辑。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应基于高校的特点,找准协同主体、协同资源、协同平台的实践要点,抓好以团队建设开启协同之旅,以精品推广对标协同之靶,以结果复盘增强协同之效,以系统举措确保协同之实的推进、示范、反馈和保障环节,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观,承担着培育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任务.以具身认知理论视角来重新审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身体—环境—认知"的具身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知识,形成"行动中学习→实践中反思"的具身型学习体系.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建设,形成"参与·扩散·群体"的规划路径,树立"多维度、全课程、立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体现价值观显性教育的高度.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支撑课程,彰显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广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还存在着教师认识误区、资源整合不到位、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权威高效的协同育人领导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完善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制度保障体系.明确主攻方向,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队伍、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从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学思课堂、三方协同育人和多维评价方式等方面,形成模拟体验、观摩对比、感悟提升、教学演练、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强化师德师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提升育人新合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创新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成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必然要求。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做好思政育人工作的责任和使命。两者之间如何高效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进全员育人举措重要突破口。所以,破除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在制度体系、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育人方法等方面探索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策略,有助于构建一体化育人新模式,突显大学生最佳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文章认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既包括师生之间相向而行的"和"力,也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间的要素合力。高校思政课在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 "和"力与合力不足的问题,文章结合部分教师引领能力欠佳、部分大学生师生关系认知偏差,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不够以及教育环境的和谐性不足等主要问题,就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需要提升主体素质,增强师生"和"力;优化要素配置,增强要素合力;整合"和"力与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严格的自律行为是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内容,增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自律行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我国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自律现象,这主要由于教师职业理想不明确和规则意识不够强以及高校制度体系不完善所导致。增强思政课教师自律行为,要坚持以职业理想提升育人意识、以制度建设培育规则意识、以经典著作提升理论水平、以实践活动培养行为习惯,推动思政课教师实现从严自律。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三全育人"理念,通过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开展以"5+1"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协同育人教育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方能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思政理论教育不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更是全体一线专业课主讲教师的责任.如何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扎实推进"数据库原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在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协同育人是落实思政课教学改革,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实践。东北林业大学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为根本,以德合自然为教育理念,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树木树人为育人目标,设计了德美相济“多元化组合、建制化运行、真情+实感”的教育实践运行体系,并以“多学科交叉、多资源融合、多要素共享、多方位服务”的协同育人路径,层层推进,完善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发展从“大水漫灌”进入到“精准滴灌”阶段,推进课程思政精准化是数字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的现实要求。面对“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社会责任、价值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传统课程思政存在理念更新不到位、内容设计不贴合、主体需求难对应、考核反馈不合理等不足。通过理念升级、技术创新、多元联动、知行合一、精准反馈等手段让课程思政更加匹配“00后”大学生精神图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新文科建设对高校课程思政提出了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多元协同和技术创新的新要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由单一的“课程思政”向多维的“学科思政”转变。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具有“大学科”视野、“大课程”观念、“大思政”格局和“大数据”技术,彰显以学科互涉实现思想价值引领、以知识融合打通思政资源壁垒、以空间重构活化思政育人形态、以数字智慧赋能思政生态系统的价值意涵。在此过程中,以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融合的结构形态为起点、以学科交叉融合下课程思政的秩序向度为中介、以人文精神涵养的课程思政高质量育人为旨归,形成逻辑理路。面向未来,高校课程思政要于守正中创新,确立“本体—认识—实践”的观念体系;在定界中跨界,构建“知识—课程—学科”的内容体系;以技术求人文,打造“全程—全链—全域”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