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构建工业绿色增长、工业资源环境承载、政府政策支持三个方面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刻画分析了2009—2019年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对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化态势,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驱动因素来看,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环境规制强度、对外开放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驱动中国各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地区的能源依赖强度和工业化程度是制约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运用条件核密度估计、拉格朗日乘数综合赋权法等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指数大多数处在0.3~0.7之间,但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发展较落后的分布态势依旧存在,大部分省份存在明显的发展短板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也有少部分省份呈现“U”形、倒“U”形甚至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我国各省份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东部地区得分最高、中部地区得分较低、西部地区得分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差距在逐步缩小。从各维度发展水平来看,随着包容性发展指数的提升,各省份在产业、开放、创新、包容性和环境等5个维度的得分也显著提高,但各省份在每个维度具有显著的差异且优劣势各不相同,同时各省份各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绝大部分位于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阶段,但也存在部分省份位于轻中度失调阶段。为提高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水平,各省份应充分利用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积极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补齐短板推...  相似文献   

3.
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企业不断地提高生产率,化解资源错配问题。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度衡量中国企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分省份的市场化指数与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进而研究营商环境对企业资源错配的具体效应和影响机制,发现:营商环境每提升一个百分点,改善企业资源错配001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效应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对私人控股企业资源错配的作用较为明显,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效应较弱;对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企业的资源错配改善程度较大。营商环境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还存在三阶段“阈值效应”,其中第二阶段营商环境对改善企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最大,当处于第一阶段营商环境后,需要跨越临界值进入第二阶段才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资源错配。目前我国正在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宜采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维护竞争秩序等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进一步改善企业资源错配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由之路,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是实现工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和当务之急。基于中国30个省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数字化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揭示数字化影响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具体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数字化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而数字化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则降低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化应用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同时仅有东部地区数字化水平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为此,应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和能源数字化转型、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升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当前,绿色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而绿色信贷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以中国30个省份2004—2020年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绿色信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在经过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工具变量检验后仍然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信贷在东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机制研究表明,绿色信贷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生态研发效应,间接提高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等。同时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发展绿色信贷,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guist指数法,以南京为例,研究了不同注册类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在1993-2005年期间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第一,1993年至2005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前一阶段主要靠技术进步推动,后一阶段靠技术效率的改善拉动;第二,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很快,这包括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共同作用;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全靠技术进步的推动,而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第四,私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趋于下降,尽管技术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技术水平的下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根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文章从产业基础、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绿色发展、质量竞争力、社会贡献8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并利用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2-2020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划分为起步、较快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从发展指数来讲,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但从增长率来讲,中部和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数字化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要素被纳入市场化改革范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建设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有利于推动数据要素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平衡,推进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及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从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TOE框架,从组态视角探究“政府-市场-技术”三个层面的7个因素,对比分析我国29个省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和海南)的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情况,采用fsQCA和NCA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区域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联动作用及其发展路径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发现:(1)通过NCA分析,创新能力、信息基础设施、政府数据开放水平、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和政策环境是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必要条件;(2)分析发现数据交易平台出现在“政府-市场-技术”联动效应的每一条组态中,是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条件。本文在QCA组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得到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存在四个模式,并基于数据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市场、技术三个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从而得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三条驱动路径,最后针对四类模式和三个驱动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为区域发展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本文通过构造科技创新投入指数,利用2000—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投入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分科技创新投入类型来看,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与科技研发人员投入均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非线性,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越高,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本文的结论对我国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创新要素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文  李思思 《天府新论》2021,(4):109-117
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增长,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国内学者已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必要性、测度指标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全面的讨论。为了正确认识和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文认为,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第一,高质量发展是“质”与“量”并重的发展;第二,高质量发展是结构优化合理的发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是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第四,高质量发展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快推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五,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优化全国算力布局,国家谋划了“东数西算”工程,并规划布局了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然而,“东数西算”工程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可持续的算力供给,稳定、可持续的算力供给又需要高效的算力保障。为了测评中国十大集群算力保障能力,本文构建了算力保障指标体系,并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分析了十大数据中心集群的算力保障指数及分指数。研究发现:1.从算力保障指数看,十大集群的算力保障能力均有待提升,算力保障指数普遍偏低,分布于四个梯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西部集群算力保障能力相对较强,全部位于第一梯队。2.从算力保障分指数看,东部集群在算力水平方面强于西部集群,在基础条件方面略优于西部集群,而在公共服务、自然环境、发展生态三个方面与西部集群存在巨大差距。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算力保障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且这一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特征;机制检验显示,基础设施投资结构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与推动绿色技术进步两种途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显示,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东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空间效应分析显示,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提升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相邻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于监测评估和促进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在厘清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以人民幸福感为目标函数,从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2010-2015年我国28个省份的发展质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在2010-2015年期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发展综合质量及其在各个维度上的排名均在全国前列;甘肃、安徽、江西、云南排名靠后,但"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差距在逐年缩小.最后,指出评价各地方发展质量不可忽略人民生活层面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DEA中的Malmquist指数法对山东17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以衡量山东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结果表明:一方面山东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改善了山东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年度均值呈现波动现象,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良性改善状态;另一方面,各地市之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差异较大,总体上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当。  相似文献   

15.
开始于元末明初的河北省的棉花生产,在1918——1947年间,曾经在全国棉花生产中占居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1918年到1934年的十七年里,河北省的棉花产量在全国十一个主要产棉省中,有一年(1934年)居第一位,有两年居第二位,有七年居第三位,有七年居第四位。有九个年份,河北省的棉花产量超过了棉花高产省份——山东。在这十七年中,河北省的棉花产量在十一个主要产棉省的棉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16%,仅次于江苏、湖北,列第三位。在北方的产棉省份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6.
江苏儿童文学50年可以分为文革前17年和文革后20年两个时期,其真正繁荣 就是改革开放的20年。在新时期,江苏儿童文学形成了一支人数可观、颇具实力、极有影响的创作 队伍,这支队伍有四个梯队组成:第一梯队为老作家群;第二梯队是中年作家群;第三梯队是以知 青一代为主体的青年作家群;第四梯队是60、7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作家群。江苏儿童文学的每一 个梯队都为江苏儿童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最终造就了与北京、上海三足鼎力的局面,也 形成了江苏儿童文学的特色和优长。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创新视角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抓住数字化创新机遇,加快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1999年至2020年CNKI数据库CSSCI期刊为样本,基于CiteSpace软件开展了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创新视角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热点主要从数字化创新、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四个方面展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数字化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为重要支撑,从而实现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数字技术采纳与应用、数字化创新实践与扩散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进步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县域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发育与城乡、政策、生产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济大循环的角度出发,“城镇经济循环”“城乡经济循环”“政策经济循环”共同构成了县域经济循环体系,集中体现了县域经济主体和空间的相互关联。但由于循环中存在摩擦因素,搜寻成本、验证成本、复制成本和追踪成本会阻碍县域经济循环和经济内生增长,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减少县域活动的四类经济成本提升县域经济循环体系的通畅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持续推动要素信息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同县域经济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减少三道“数字鸿沟”导致的福利损失,以数字能力建设全面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评估指标,采用动态因子分析和二次加权测算,对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动态演进进行评估发现:(1)次贷危机后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速度呈现显著的差异:重庆、河南和四川年均增速较高;广东、上海、北京、陕西和吉林呈稳定增长;江苏、湖北、浙江等9个省份呈小幅波动态势;其余13个呈下降趋势。(2)危机后东部省份仍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核心地区,在外贸规模、竞争力和外贸社会效益上的评估结果明显好于中、西部省份,但在外贸结构、外贸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优势并不明显,而重庆、四川、河南和陕西凭借后发优势却取得较好的成效。(3)危机前,中国东部省份外贸结构、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优于中、西部省份,但危机后东、中西部省份已没有明显差异,且重庆、四川、河南在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此,一要充分利用东部省份经济辐射效应大的优势,推进自贸区的扩展效应;二要充分发挥重庆、四川、河南和陕西等外贸发展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中国各区域工业发展差异中的作用为研究起点,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改革以来整体工业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三大地区之间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