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和平友好之路,更是文明互动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南海、印度洋沿岸国家及非洲、欧洲诸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向交流的通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中,无论地处东方的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还是位于西方的埃及人、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均对这一海上交通的开辟、诸水域网络的连接与拓展做出了贡献。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晚,但其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持续时间则更为恒久。通过这条航道,古代东西方国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促进了其肌体的新陈代谢和营卫调和;同时沿线国家通过海上交通干道所系连的分支网络,交流往来,取长补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就此意义来讲,"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亚、非、欧各国走出封闭,打破孤立,开启门户,放眼世界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2.
杨国桢 《学术研究》2015,(2):92-95,2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通过海洋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化研究的核心价值,是论证、阐释、弘扬东方的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改变东方有航海活动没有海洋文明、海洋文化的旧思想观念。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借鉴和海洋文化的理论支撑。认识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树立中华海洋文明的自信。认识中国的海上特性和海洋社会,改变海洋发展陆地化模式,培育海洋意识,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势,逐步消除制度歧视和文化排斥。在新的海洋时代,实现思维观念、生产方式的改变,赋予海上丝绸之路以新内涵,东方和中国讲海洋故事的能力就能进入新境界,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更为福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拥有辉煌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岸资源和外贸发展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独特的现实基础,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中,福建要突出海洋特色,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重视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港口资源,突出互联互通,加快对外通道建设,提升对外服务水平;要积极拓展区域合作,重点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推动经贸文化交流对接,密切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在交流互鉴中实现特色发展。通过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5.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诸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往和贸易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是探索阶段,唐、宋时期是发展阶段,元代、特别是明初,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和扩展,并使之进入鼎盛辉煌时期———中国商人建立了自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北部范围广袤的国际市场网络,显示出海外贸易的巨大优势。然而,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停止,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由极盛转向衰败。16 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由西方到达中国沿海,并于1553 年及其后以行贿、威胁等欺诈手段租取我广东香山县之虫豪镜澳,逐步开行设市,辟为商埠,是为澳门。撇开政治的因素和影响不说,由于葡人对澳门的经营,一是打破了东方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旧格局,将海上丝绸之路拓展至世界各主要国家,形成由新的内容形式构成的新格局。二是由于葡人的经营和澳门的繁荣,促进了明中后期中国商品的出口和大量白银的流入,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世纪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必要认识并梳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就此而言,海上丝绸之路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伦理五方面宣示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寻访丝路     
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东方与西方的距离就像天上的牛郎与织女,隔着一条银河.只能遥遥相望,被人们虚幻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风景以及天方夜谭.由于丝绸之路这个纽带,东方和西方得以沟通.从而留下一部文明交流的传奇史.  相似文献   

8.
张开城 《南方论刊》2011,(11):14-17
自秦汉以来,中国利用海上交通主动开展中外商业贸易交流,形成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近年来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但还很不够,要放眼国际、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利用现代科技、开发现代旅游,做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9.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商业贸易、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对于我国在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南海传统疆域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岭南越人与外界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越人与中原、长江流域、云贵高原各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这种交往,在赵氏政权统治的南越王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岭南越人吸收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积极地与周邻地区相互往来,同时还利用地处海滨之优势,进行海上开拓,为岭南越人在西汉中后期更进一步地与汉民族相互融汇,为日后的广州作为东方第一人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广州象岗南越文王墓,则以出土数千件精美绝伦的文物、雄辩的事实向世人宣称,它是相互传播交流的结果,是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沈的结果,没有这多种形式的交流,就不会行南越王墓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美妙绝伦之作,也不会有日后岭南地区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7):160-16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是伴随着中外商人的商业贸易一起进行的,进行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佛教文化交流之路。从传播路线来看,佛教东渐与商贸往来交互影响。东晋时期西去求法和东来传教的僧侣开拓了一条从天竺直达山东半岛的海上路线,北齐时期则成为中外商人进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同时这些商人又是佛教文化的传载者。公元4世纪佛教从北方泰山北线的陆上丝绸之路,再经过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至高句丽,并在东传的过程中,通过山东半岛实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连通以及南、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连通。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它的社会历史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东南亚国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由古都长安始发,经过陇中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横贯中亚、南亚与西亚,进而联结非洲及欧洲,迢迢数千公里,承担着我国内地与西域之间以及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任务。两千多年来,这条东西相联、南北交错的交通网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它的开通与繁荣,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最稠密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沿途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往来交流的历史。彼此之间的商品交换、贸易往来以及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交流,使沿途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深受其惠,对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优秀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为我所用,从来都是发展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所必需  相似文献   

14.
轴心时代和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具有世界性和总体性的两个重大现象,一为精神突破,一为实践行动。轴心时代是人类面对精神困扰时反省、思考并构建伦理“金规则”的思想觉醒时代,是塑造人类精神与世界观的大转折时代,也是后世“思索历史”的坐标;丝绸之路是人类在世界“十字路口”的方向选择和面对发展困境时向外探索、拓展和交流交融、互利共赢的历史实践。两者的共同点是不同文明体和国家从各自实际出发却在客观上具有了联系性和感知到更多共通性,且都产生长远的历史后效。轴心时代的认识高度和丝绸之路的行动强度共同奠定了人类发展的新向度,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征程。将二者互为参照研究,则可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其理念和经验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对当今全球化时代有重要的启示性和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最近,鲁东大学刘凤鸣研究员给丝绸之路研究奉献了一部鼎力之作--<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始终是在一种动态关系中发展的。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国和西方之间很少发生直接的交往,仅仅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例如,通过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公平公正、互利互补的商贸往来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海丝之路是世界诸多国家人民共同努力开创的交流发展之路。强调共识,加强沿线国家互动与交流,这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使命。针对当前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现状,建议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福建海丝历史研究,保护、利用物质遗存,开发海丝文化旅游,面向华人华侨,重视海丝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宣传。  相似文献   

18.
自秦汉以来,汉式印章发展成熟并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用印制度,但西式印章尤其是中西亚印章及艺术风格还是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东方中国,中古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多有遗存。本文主要根据东西方文物考古资料,探讨中西亚即波斯、犍陀罗等地的印章文化等对中古中国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古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东西文明之间交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朝与高丽朝之间的海上航路,是中韩两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发展,宋丽海上航线先后经过由山东半岛的登州(今山东蓬莱)至高丽翁津(今朝鲜海州西南)航线变迁为宋明州(今浙江宁波)到高丽的礼成江碧澜亭(今开城西海岸)航线.宋丽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体现了两国物质贸易的繁盛,也承载着两国人文往来和精神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5,(6):33-41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及文化历史意义,建设《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数据库》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影响意义深远。通过对该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方向、实施构想以及在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纪录片创作的设计与构思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展示出一项将文字、图片、视频资源于一体,采用数字化影像、数据光盘、网络下载、书籍著作等立体化传播手段集成的手段形成的新兴科研成果,是海南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