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问》“女歧无合”确释及其他龚维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屈赋《天问》素称难解,时至今日,尚存在许多Sphinx之谜。例如,《天问》“问天”部分第一节的三问是:女歧无合,焉取夫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古今学者似尚未完全贯通。王逸注曰:“女歧,神女,无...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杜诗研究者对《无家别》中“终身两酸嘶”的解释,意见不一。前代注杜名家仇兆鳌以为“两”字指从军者母子二人,说:“‘两酸嘶’,谓母子饮恨。”杨伦以为“酸嘶”的是从军者自已,他在此句下引黄生注曰:“诗言‘内顾’,无妻也,‘永痛’,无母也。母亡妻去,曲尽无家之惨”,显然是释“两”字为无妻、无母这两件事。  相似文献   

3.
屈原在他天才的著作《天问》全文要结束的时候写到:“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 对“伏匿穴处”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王逸云:“君将退于江滨,伏匿穴处耳,当复何言乎?”黄文焕云:“伏匿穴处’,原之自斥,以斥楚也。仇不可复,怨不可申,生在世间有愧天日,逃遁而为穴处之物类,毋比于人类足矣,复何所云乎?”贺宽云:“‘伏匿’云云,盖自叹也。既见废于君,伏处崖穴可矣,何  相似文献   

4.
刘永济在批判继承前人《天问》研究的基础上,以圆融通博的学术积淀和阙疑存异的适度解读,以及知人论世、“了解同情”的研究态度与方法,为《天问》研究的持续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楚辞·天问》有句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一、二句叶韵(宵部),三、四句叶韵(阳部),而二、四句不韵。游国恩《屈原作品介绍·天问》云:“(《天问》)亦有两句为一韵者,其例绝少。”(载《楚辞论文集》)盖即指此。然此绝少之处,实有乖于《天问》叶韵的通例,疑有错简。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隆年间佚名编辑的《人海诗区》(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标点,陈高华校订,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是吟咏北京诗篇的选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关于书名的含义,该书前的“出版说明”中解释道:“编者取书名为《人海诗区》。‘人海’,极言人众也。五百位作者不谓不众,两千首诗亦不可谓不多,搜寻当非易事……‘区’同‘讴’,讴歌也。”“区”同“讴”,但此处“讴”当作歌曲之意,释为动词似不妥。说“人海”是“极言人众”即作者众多云云,则大误矣。此处“人海”乃代指京城北京。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一云:“惟有…  相似文献   

7.
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校读《管子》,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由于对古字古义的训解有所不察而发生误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日:“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王念孙的校勘是:“‘居’当为‘治’,字之误也。《齐民要术》一,《太平御览·木部一》引此,并作‘治’。下文‘室屋漏者得居’,二书‘居’亦作‘治’。”(见《读书杂志》)大概王氏以为“居”是居住、居处的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而《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此正作“治”  相似文献   

8.
一、绝伪弃(甲1)虑,原释为“(从心)”。裘锡圭先生按云:“简文此句似当释为‘绝伪弃诈’。‘(从心)’从‘且’声,与‘诈’音近。”刘信芳先生认为:“字从心,声。应即《说文》‘’字,‘骄也’。”指骄饰①。池田知久先生将此字改释为“虑”②。高明先生从之,并补充说:此字与同出的《缁衣》第33号简中的“虑”字相同③。其实,此字“”之下、“心”之上类似“目”形的构件下从一横,而《缁衣》第33号简的“虑”字从“肉”,彼此有明显差异。如果拿郭店简中的“虑”字来比较,倒是《性自命出》第48号简中的两个“虑”字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对《论语·公冶长》子曰“吾与女弗如也”的解读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汉儒解为孔子说自己与门人子贡俱不如颜回,以表达对子贡的安慰;二是宋代朱熹解为孔子对子贡的赞许。汉儒及包咸的解读广为流传,并为清代考据学所论证。朱熹的解读则受到较多批评,又受到清代考据学的否定。歧解至今难断,而且学界越来越多地倾向汉儒的解读。安大简《仲尼曰》“吾不如回也”表明,孔子明确说过自己不如颜回,无疑为汉儒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证据。然而,朱熹的解读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或许对今天重新解读孔子有较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蝶恋花》诃云:“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诃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暗雨,明朝颜色难如故。”风华卓绝,传诵一时,为选家所必录,然解者眇眇。张伯驹《清词选》录而不评。夏承焘《元明清词选》评云:“此词通过观荷咏离情。‘翠叶飘零’、‘坠粉零香’、‘明朝颜色难如故’等句,是对残荷的感喟,也是对人的青春易逝的叹息。”未有说明写作背景。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则谓是“戊戌失败史之缩影”。  相似文献   

11.
史建桥 《河北学刊》2006,26(2):234-237
屈原创作《天问》在主观上并非为了探索历史,但在客观上却反映了他对诸多历史问题的认识。就历史起源而言,屈原从宇宙之初问起,并对诸种神话传说及臆说予以诘难。由此可以推断,屈原认为历史的源头应从宇宙诞生开始, 而且与上帝或天神无关。屈原以求真、求实的态度认识历史起源问题,这是其探究历史规律、揭示历史真相、阐述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在以资本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扩大所造成的物化和中介化、资本的同一性逻辑的强制以及原有虚幻共产主义严重的制约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破解交往的物化和中介化,瓦解资本的同一性逻辑,摆脱虚幻共产主义的诱惑,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中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依法执政已写入十七大党章,这是我党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惩治腐败的宣言。针对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只有采取以德治国的多种措施,才能实现以法治国。因为,加强以德治国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态度是首位的。有了“课比天大”的理念,才能有效地把握可比度:密度、速度、难度、强度、重点度、准确度、清晰度、激情度。可比度在不同课程、不同课时段交替呈现。  相似文献   

15.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刘可可 《齐鲁学刊》2005,(5):104-106
寻报文学并没有完成其所希望的为民族文化寻根的历史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寻根的作家们在思维方武和叙事范式上还局限于文革时期的话语霸权和思维惯性。参照叙事学理论对寻根文学话语霸权进行阐释有助于对新时期文学中的文革思维的反思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 ,是由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是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性质所要求的 ;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所决定的。必须把“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与“德治”的说服力和劝导力结合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 ,管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萨丕尔的语言沿流观入手,进而考察语言过去的历史,从而论证萨丕尔所指“语言沿流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大体上可以从语言过去的历史推断出来”,得出语言过去的历史即为不断趋于简化的历史,进而推断出语言沿流是朝简化这一方向发展的。此外,对萨丕尔《语言论》中关于语言沿流的论述进行详细剖析,发现萨氏在论述英语三大沿流的表层背后,实则是在强烈暗示语言沿流之简化流向。这样,以语言过去简化的历史和萨氏在语言沿流论述中精心暗舍的关于语言简化的言语论据相互印证,所以,论断萨丕尔言及但未明确表明的语言沿流之总方向——简化。  相似文献   

19.
从2003年提出“故宫学”以来,就在思考“故宫学派”的问题。只要是治中国传统文化之学,采取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重实证不空谈、学风严谨、求真求是的治学路径的,都是“故宫学派”采用的治学路子;如果研究的又是关于故宫的学问的话.便是不折不扣的“故宫学派”。  相似文献   

20.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