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比传统的纸媒时代,在网络媒介时代,观者的自觉意识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其阅读心理与阅读期待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微博作为现代新兴的网络媒体之一,其表现出来的图文景观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图像的兴起以及对文字的优势,也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当下社会文化和审美心理的转型,其表征出来的图文景观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当前视觉文化语境中图文关系的发展趋势。以微博的图文景观为切入点,进而探讨虚拟空间中图文关系的生成和建构,将有助于我们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明确图文关系的内在张力及其言说逻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的青花瓷器进行分类比较,试图找出明代青花瓷器人物纹饰蕴含的文化内涵,分析明代市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主流文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风经由茶叶、绘画与瓷器纹饰,形成了一种以女性审美感受与生活经验为主导的女托邦形象。女托邦形象溢出了欧洲传统美学家的性别凝视,重塑和改写了合法性审美趣味的意义分配,以女性个体生活情感的真实在场,推动着女性审美趣味及其意义的生产。经由上行下效的流行机制,欧洲不同阶层的女性通过挪用、改造与戏仿等艺术方式,将中国风作为复数的审美符码系统,孕育出多元叠合的特殊审美文化活动。中国风融入欧洲女性审美趣味的建构过程,松动了古典主义美学趣味,在西方与中国、男性与女性的张力关系中,以跨地域、跨文化的形式,参与和推动了西方现代审美文化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李进兴 《兰州学刊》2009,(9):211-213
西夏瓷器即指在其辖区内生产烧造的瓷器。关于西夏瓷器古文献中不见记载,有铭文纪年的瓷器更为罕见,使人们对其了解甚少,特别是其造型,众说不一,有的专家说源于山西的磁州窑或河北的定窑,也有的专家说源于陕西的耀州窑。文章力求通过对西夏文字的起源、敦煌莫高窟的西夏壁画、榆林石窟的西夏壁画和出土的西夏文物及瓷器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西夏瓷器的造型特征、渊源关系,从而对西夏瓷器的起源、造型,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中,张艺谋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具有重要铭文意义的视像艺术,这既表现在张艺谋对文化铁屋子的倾力突破上,也表现在他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努力回归,同时在有了对电影艺术本体更为全面的认识之后,他的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中彰显出特有的意义。因此,张艺谋电影体现了突出的文化、社会和市场铭文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文德 《南方论刊》2012,(12):87-8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量持续上涨,具有中国特色的瓷器自然成为了受热捧的对象。当前,我国陶瓷雕塑的出口占到了整体出口的一定比例,对待陶瓷雕塑的价值要理性判断,除了陶瓷雕塑自身的艺术价值外还要了解陶瓷雕塑的商品价值。本文中针对陶瓷雕塑的艺术价值与商品性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详细解释了陶瓷雕塑的艺术价值与商品性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图像与文字作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两大叙事符号,从未间断过彼此间的事实往来.进入图像时代后,两者争夺文化资源的事态进一步升级,围绕图文关系生成的知识场域更是引发当代文化研究热潮.鉴于图文关系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对图文关系进行了谱系学研究,说明两者关系的历史性转折有效促进了视觉艺术的繁荣发展;接着以图像真伪之辨为据,指出其间内蕴的视觉悖论是导致命名与指示、言说与状物、意指与模仿、读与看、词与物等传统表征关系瓦解的直接原因;最后旨在破除“图像转向”谬误之说,强调图文关系并非处于非此即彼的对峙状态,而是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关系断层.  相似文献   

8.
远古的丝绸之路上,有江南雄镇美誉的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中早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贡献。从此,英语CHINA就成为瓷器与中国的同义词。数千年泥与火的辉煌,陶瓷彩绘的生机,瓷魂、魅力何在?如今往后她将怎样……  相似文献   

9.
宋志春 《理论界》2013,(7):199-204
牛河梁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5500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美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最重要的印记。本文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的分布、种类、功能及其演变规律入手,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陶器及纹饰的形态,进一步探讨其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相似文献   

11.
徐英 《阴山学刊》2005,18(6):59-62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高峰是汉唐,而到了金时又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从金代铜镜的研究上折射出金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通过它的纹饰和铭文所反映出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对于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史料。  相似文献   

12.
于浩 《中州学刊》2014,(5):62-67
法律体系承载并折射出与之相符的法律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对法律现象与法律文化的关系进行认知是研究法律价值与法治秩序的一种进路。这种认知能在虚实之间展开对法律本身的审视与反思,并展示出法律文化与法治秩序的碰撞、融合与重构。中国法律文化中蕴含"天道""情理"等伦理观念,而西方法律文化受宗教传统影响,其中包含法律与生命、伦理、宗教之关系的追问。中西方法律文化在伦理与宗教之维上的分野以及二者在证成法律的正当性上的殊途同归,为研究法律文化对法治秩序建构的意义提供了一个良好视角。中国的法治秩序建构既要关注西方法律文化的根源问题,又要关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内核;要立足中国国情,建设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3.
胡勇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04-111
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转向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和话语分析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中,图文关系是探讨多模态之间协同互补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组关系.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分析框架为理论方法,探究多模态叙事绘本中,图文符号系统概念意义的创建以及图文意义的跨符号互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视觉叙事的有关概念,进一步挖掘图文符号系统在语篇共同实例化过程中的概念意义投入以及图文符号系统承载、激活和表达的意义总量,可为中国语境下多模态叙事语篇的图文互补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集安禹山JYM 331 9号墓因其形制特殊 ,墓侧有人面刻石 ,出土过东晋瓷器等而成为一座重要古墓。 1 96 2年、 1 983年、 2 0 0 3年 ,先后在该墓出土 3枚卷云纹铭文瓦当 ,深受人们关注。经本文作者认真考辨 ,第一次使瓦当铭文得以完整识读。以此为基础 ,对与墓主人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考证与初步研究 ,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美学视野下,古道"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世界传播美学思想的重要桥梁。丝路瓷器是中国美学思想传播至西方各国的重要载体,海上丝路的发展给丝路瓷器美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在世界各国对中国瓷器的迷恋与仿制过程中,蕴含在中国瓷器中的生活美、艺术美与科学美等美学思想也悄然传播至世界各地。尤其是17—18世纪瓷器美学所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对西方"洛可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丝路瓷器的输出史实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向西方的传播史,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美学的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6.
论文化的互通性与差异性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国家间与民族间的文化特质之传播和相互了解,对国际关系的结构形态的影响正越来越突出.相对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力,中华文化在非洲大陆尚处于弱势.中非双方能否在文化上更有效地相互认知和交流互鉴,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能否在非洲大陆有效传播并因此而在非洲大陆塑造起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于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分处于东亚世界和热带大陆的两种文化,中华文化与非洲文化既有诸多的相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的差异区别之所.如何理解中非文化之异同,既挖掘中非文化之共通性以拓宽中非合作的共同基础,又清晰理解中非文化之差异性而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对中非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对中非民间往来的持续推进,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文明交往看中阿古代纹饰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的文明交往,奠定了阿拉伯—伊斯兰纹饰与中国纹饰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基础。本文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阿拉伯纹饰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文明交往的内在规律,深化对文明交往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景德镇千年瓷业兴衰与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昌南镇青白瓷器独具特色,受到市场青睐,闻名天下。元代高岭土的开发和利用,为景德镇瓷都地位的确立创造了条件。景德镇窑人经过长期努力,不断开拓陶瓷市场,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在明代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尽管世界上不少国家先后从景德镇获得了制瓷技术,但是在手工业时代,由于景德镇人的技术底蕴、资源优势和吃苦耐劳精神,景德镇瓷器一直是国内外陶瓷市场的佼佼者。工业革命之后,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业落后了,世界陶瓷市场被西方机器制瓷业生产的瓷器占据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国内的陶瓷市场也被西方陶瓷占据了大部分,景德镇瓷业已经奄奄一息了。新中国成立,为景德镇瓷业发展除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改革开放,为景德镇瓷业的崛起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如何抓住机遇,崛起景德镇瓷业?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邹县所出取子钺,据形制和纹饰,可知其晚于西周早期;经铭文字体和金文辞例分析,可断定此器时代为春秋早期。与春秋早、晚期邾国国君铜器铭文对比,"取子"定非邾国国君之称,而是另一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20.
家井真教授是日本汉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学者。本文在充分肯定其诗经学代表作《诗经原意研究》所展现的方法论意义与贡献之后,围绕着铭文与《诗经》的关系、"雅"与"夏"的关系、"客"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具体问题,着重分析了该著作在文化阐释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由此强调了深入了解经典产生时代的社会观念、文化制度对于正确阐释经典内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