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界》2017,(10)
不同的黄梅戏表演实体在资产状况、演职人员数量、演出场次、观看状况以及演出利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黄梅戏剧场主要存在四种空间形态:露天剧场、茶座剧场、剧院、广场空间形态剧场。四种剧场空间形态中的演员、观众、舞台、剧目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黄梅戏的生存语境可谓是喜忧参半:政府支持有力度但不均衡、群众基础良好但文化消费意识弱、展演组织模式产业化程度低、多元发展的黄梅戏形态和新的社会环境带给黄梅戏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清末在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及《赏奇画报》,发表了为数众多的戏剧演出图画。由于这些作品大体采用写实手法,且图说互用,故可从中看出清末广府戏剧演出的大概状况:一是祭祀演出占有很高比例,二是演戏肇祸现象屡屡出现,三是戏剧改良如火如荼,此外还可以从中得知粤剧演出的其他风俗、戏班情况及当时城市剧院、农村戏棚的形制情况等。画报作者站在维新立场,客观上提供了难得的、形象的戏剧史料,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柴彬  许晋 《学术研究》2022,(2):123-130+178
16 世纪末,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发展空前繁荣,同时围绕着戏剧以及剧院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宗教关系、政教关系亦暴露无遗。一方面,借助清教徒运动而崛起为一支重要宗教力量的清教徒,为彰显自己的强烈道德责任感,视戏剧为伤风败俗之举,竭力反对和抵制戏剧,伦敦城的众多剧院成为清教徒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另一方面,都铎王室却积极鼓励戏剧的发展,推动戏剧正式合法化,设置节庆典礼官以强化对戏剧的控制,并大力扶持历史剧来演绎实质上即都铎国家主题的"都铎神话",为巩固政权服务。戏剧和戏院被推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之上,出现了所谓的剧院政治现象。其高潮性标志事件即1642年已掌握政权的清教徒颁布的关闭伦敦所有剧场的法令。但清教徒对戏剧的大肆反对客观上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国王与剧团、剧作家以及演员之间一种奇特联盟的形成,为英国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李时学 《东南学术》2021,(5):232-239
生活剧院用戏剧表演政治,让政治贯穿戏剧创作,又在政治理想与戏剧美学中追求并实现非压制性的新生活.剧院戏剧活动中的政治、戏剧与生活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其戏剧活动与社会运动、生活方式之间的互渗(如戏剧的政治化和生活化,政治与生活的戏剧化等),使得生活剧院独树一帜.研究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阐明剧院的戏剧性格、政治品格及生活风格,进而把握其融汇戏剧、生活与政治的戏剧学机理及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末广州的戏剧消费与新闻话语的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建国 《学术研究》2006,(11):142-146
清末广州戏剧空前繁荣,看戏成为民众普遍喜爱的消费方式。剧院作为清末社会十分重要的公共娱乐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日常生活情趣。它为报纸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新闻题材,同时,报纸作为新闻媒介极大地推动了戏剧消费的普及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我党较早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省份之一。党的文艺工作,做为整个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在这里也有较早的发展。在戏剧方面,根据地里,普遍演出了抗战戏剧。最早,丁玲组织战地服务团来到山西。接着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等敌后根据地,戏剧工作也开展起来。当时的戏剧运动,是围绕着为粉碎敌人的奴化思想、政治阴谋,以及改造农村  相似文献   

7.
苏区戏剧运动在我国革命文艺发展史上有其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第一次由广大人民群众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共同创造的新型文艺运动。对于苏区戏剧运动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特征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文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当代戏剧也面临“边缘化”的状况,我们在对当代戏剧形态多向度、多层次发展的探索中,通过进一步深入对苏区戏剧运动的研究认为,苏区戏剧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艺术方针、创作方法、表现形式,与我们今天的探索有许多契合点,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爱国 《天府新论》2007,(4):139-142
针对具体的剧目剧本、演员表演、观众层次等条件,艺术生产者必须善于设计、创造一定的演出空间。从总体上看,戏剧元素无论如何增减,戏剧演出总得需要一个物质载体系统,包括表演场地、观看区、上下场通道、基本道具、布景、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肢体表演技巧和调度方法等部分和层次。随着舞台艺术的综合发展,这些空间性载体分支系统越来越细密化、精致化,各部分以“有用”、“美化”的名义,在戏剧演出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功能。戏剧生产者所能做的,是针对具体情形和资源,对这些空间元素进行加减、改换、变异、组接,通过一些具有生活阐释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形式手段,复现所设定的意态性演出空间。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群众在爱国主义思想激励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戏剧演出活动,很快形成了群众性的演剧热潮,加上当时外来剧团、进步文艺人士云集广西,推动了广西戏剧事业的发展,使广西抗日救亡戏剧空前繁荣。其参加演剧人员之众多。涉及阶层之广泛,活动地域之宽阔,持续时间之长久,在全国是无可比肩的。本文拟就广西抗日救亡戏剧在我党推动下,逐步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广西抗战史上的贡献,进行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剧的当下形态,是不断"延伸"的"传播媒介"累积而成的。从"传播媒介"视角入思,可以把传统戏剧当下存在的形态,分成存在于舞台演出中依赖"示现媒介"传播的"示现"型戏剧、存在于剧本和曲谱中依赖"再现媒介"传播的"再现"型戏剧和存在于影视胶片、网络数据中依赖"机械/电子媒介"传播的"机械/电子"型戏剧三大形态。审视中国传统戏剧传播媒介的"延伸"过程,可以总结出三条对于积极思考传统戏剧当今发展有启发意义的结论(:1)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媒介是从"多个"源头"延伸"出的"多种"媒介的融合(;2)中国传统戏剧不断延伸的传播媒介中,有一条贯穿"媒介延伸"、可以消弭媒介冲突、实现媒介融合的"红线"——让传统戏剧"示现"性演出的艺术魅力更饱满地释放出来(;3)"延伸"的只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方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内质"并未随传播媒介延伸而"更换"。由此提出:在当今这个"电子传媒时代",在积极适应新传媒的同时,守护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内质",不断推出让中国传统戏剧"示现"性演出的艺术魅力饱满释放出来的新剧目,才是攸关中国传统戏剧未来发展命运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电视文艺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并促进,而社会生活具有多重维度,当代电视文艺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而随之产生系列性变化。考察电视文艺这种艺术生活方式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生活方式或社会形态的关系,能够为电视文艺自身的价值预设、艺术视野以及审美超越寻找到现实依据。因此,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当代电视文艺与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我国当代电视文艺与社会形态的独特演进路径作了整体性关照,试图在对二者的动力性阐释中寻找到当代电视文艺存在发展的本质、依据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和诗人,也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独创性集中表现在叙事剧的创立上。布莱希特把古往今来的戏剧分成两大类:传统戏剧,或称纯戏剧性戏剧、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叙事剧,或称非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史诗剧、辩证戏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通过舞台演出,“把社会表现为可以改变的”,戏剧的崇高使命是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认识社会,并积极投身到改革现实的斗争中去,而传统戏剧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他试图创立一种崭新的戏剧。二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14.
张謇为中国的戏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戏曲史上应该具有重要地位。深沉的文化焦虑 ,置换为热切的社会关怀 ,使他把戏剧改革作为社会政治的一种形式和内容。张謇强调戏剧以适用为本 ,追求有补于世的实用效益 ,建立了一整套的规范 ,强调戏剧直接为社会服务 ,为民众服务 ,移风易俗 ,关心道德个体的精神提升 ,一切都是以人的自觉自律为起点和归宿 ,充分体现了工具主义的美学观。张謇在标举风化的前提下 ,也十分重视戏剧艺术表现的研究 ,在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 ,突出文艺在教化上的外部作用 ,引导艺术家们面向社会、面向人生 ,又遵循文艺自身的特殊性 ,研究戏曲发展的内部规律 ,特别是在梅兰芳戏剧的改革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进步文化人聚集桂林,文艺创作、戏剧演出、美术展览、文艺座谈会、报刊编辑与出版等各项进步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热烈,使这座南方小城一时获得了抗战“文化  相似文献   

16.
抗战爆发后,重庆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话剧,并以戏剧为武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重庆开始成为大后方抗战戏剧的中心。重庆的抗战戏剧创作,就其题材的时代分类而言,主要有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的现代剧和取材历史、影射现实的历史剧。它们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戏剧矛盾冲突异常尖锐,时代精神浓郁;题材单一到主题深化,人物性格由外向内发展;在传统戏剧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现代戏剧,经过抗战的洗礼,在重庆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的政治剧、社会问题剧和伦理剧为核心的创作与演出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在桂林举行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是抗日时期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一次大检阅,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抗日文艺运动中的一个巨大胜利。西南剧展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至1944年,经过七年艰苦改革的桂剧,以崭新的姿态参加了西南剧展这戏剧运动的空前盛会,展示了在改革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兄弟剧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为抗日戏剧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在桂剧史上也是前所没有的。参加西南剧展的桂剧团体有:广西戏剧改进会的桂剧实验剧团、启明科班和桂剧学校。这三个团体演出的,有新编的剧目《木兰从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探讨从中国戏剧本体生发出的现代性追求,认为只有将20世纪中国戏剧视为一个从悠久的戏剧传统延伸而来的整体,其中的现代性才能得到充分揭示。从这个整体看,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表现为启蒙话语的楔入,更表现在以“新舞台”为代表的现代剧场运作方式的出现,以及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中“剧”的重要性超过了“曲”,戏剧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戏剧家在创作与演出过程中不断开拓戏剧表现空间,表现出了更强的主体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详细梳理孟京辉戏剧在国外演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外观众对其戏剧的接受,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接受的内容,反思背后的缘由,挖掘戏剧与人的存在关系,以期在戏剧本质、戏剧本体、戏剧功能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质上,戏剧是剧场中洋溢的浑然一体的戏剧精神,戏剧是所有的参与者——编剧、改编、导演、演员、舞美和观众等共同创造的集体性艺术作品;而功能上,笔者觉得戏剧可以创造剧场中共享的戏剧精神空间,亦可称之为戏剧共同体.从孟京辉戏剧国外演出的具体接受情况可以看出,他的戏剧极具先锋性和争议性.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祭仪式。在古希腊戏剧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古希腊社会、宗教环境的束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从古希腊戏剧的题材、结构、情节乃至内容里,都可以找到宗教仪式的影子,所以古希腊的戏剧演出自始至终都不仅仅是一种纯娱乐的活动,而是城邦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