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课程意识牵动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新一轮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的基本专业意识。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参与意识、课程重构意识、课程研究意识、课程创新意识、课程开放意识以及课程评价意识。因此,通过营造课程意识的大环境,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自觉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反思实践性能力等途径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为促进新课改的健康、深入发展,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理,}生精神,加强客观研究,考虑区域差别,立足教育传统;要充分重视教师主体参与的意义和作用,赋予教师对课程决策的参与权和课程的设计权、实施权和评价权;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改革课堂教学,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表扬与批评、满堂灌与满堂问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在组织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包括课程规划或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研制或开发过程的维度等多项指标,对课程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化改革迫切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加强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必须通过教师的理解和运作才能转化为“学生习得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运作的机制主要有:化公共课程为个人课程,化理论课程为实践课程,化制度课程为体验课程。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的国家标准是各级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质量认证、评估与保障标准的"风向标"和"指南针"。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规范和引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我国教育部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应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深化改革:创新课程理念;突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凸显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规范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课程开发能力是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成人教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成人教育课程改革和成人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成人教师专业课程开发能力,从外部管理机制与成人教师个体发展与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蕾 《南方论刊》2011,(7):72-73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们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情感态度等问题日益关注,教师情绪也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面对课程内容的变化和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情绪势必会引起变化。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会出现哪些消极情绪,为何会出现这些消极情绪?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引导出消除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消极情绪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跨入新世纪 ,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界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也是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通过课程改革 ,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得到改变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师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有“一专多能”的适应性,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初中教师。而现行的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体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处于师专教育改革核心地位的课程改革应以“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发展边缘、保留特色”为指导思想,通过加强基础课建设,建立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开设职业技术课等途径,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的特点,由此提出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开始,及后相继出台的《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等文件,是教师资格明确化和资格考试具体化的完善发展过程。中国的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侧重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为配合"国考",高师院校应从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整体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二是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参照考试标准和大纲的要求,开展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2.
杨志恒  闫淳冰 《兰州学刊》2006,(1):201-203,200
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在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着领导与教师观念陈旧、行动缓慢;教师素质与能力差,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经费紧张,教师数量不足,相关课程开设不出来;教改活动简单模仿“城市化教学模式”,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指导与监督,新课程实施效果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同时要采取有效对策:1、以新课改为契机,通过各种渠道尽快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水平;2、根据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搞好教师培训;3、构建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4、加大教育投资,改造薄弱学校;5、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实际,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甘肃和宁夏三省区思想品德教师观念的调查研究发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教师在观念上已经普遍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但接受和内化程度并不高,在诸如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与新课程理念尚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不同群体教师观念的差异分析发现:城市教师高于农村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高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高于其他教龄教师。为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思想品德教师观念的转变,推动思想品德课程实施,建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师资队伍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师认识水平;深化德育课程评价改芷.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按预定方案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最基本教学活动形式,是“跑”与“道”的结合。高职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所决定的,具有规范性、整体性、自觉性改革特点。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类型、课程内容编排方式、课程教学方法、课程管理,关键是从围绕理论展开向围绕实践展开转变。高职课程改革宜采用“校企合作,借力促改;加强培训,模板示范;教师攻关,再造课程;逐门验收,奖惩兑现;严密组织,务求实效”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我国现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师地球概论课程改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球概论》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剖析我国高师院校《地球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实施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等改革措施,使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论高中课程方案的政策属性——对改革政策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程改革中,政策文件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因素.基于现有的两种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探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各种性质.分析表明,尽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描绘了一幅比较理想的蓝图,但它在实施中还面临着许多风险,给学校与教师也提出了很高地挑战.因此,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思考教师所经受的压力与获得的支持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教师专业和学生特长发展的共同需要.要使教师和学生消除困惑,走进并且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师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与课程观念.文章着力反思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建议和相应的对策,为下一步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在复杂性视域下分析影响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通过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自身素质、对待改革的态度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从而反思课程改革,并对教师观念转变、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本文论述了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专业的各自作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起主导作用,而教学院系是课程建设的实施者,起着主体作用。前者通过一系列导向性工作,体现出它的主导作用,后者是实施课程建设的基础,它是通过实施以师资建设和课程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建设而体现其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