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缺乏一体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而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恰恰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障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从而提高劳动力流动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区域劳动力流动决策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是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流动限制性政策、流动距离所带来的流动成本对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显著,而贸易与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出口增长率还是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位于长三角地区的苏浙两省正显示出比位于泛珠三角地区的闽粤两省更为强劲的出口竞争力。对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沿海地区已基本实现了出口产品结构的转换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间转移,但不同地区转换和转移的速度和进程存在着差别。分析相关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利用外资水平的变化和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为我国沿海地区出口竞争力的变动轨迹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现今存在的农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21其利弊相伴而生。正确认识其积极因素,分析其不利影响并探讨相应对策对我国农业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劳动力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原有的城乡分割、区别对待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行为和方式,阻碍了城市化及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在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方面。社会保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迁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劳动力流动给地区造成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这种收益与成本不对称--沿海地区获得劳动力流动大部分收益而承担较少负担、内陆获得劳动力流动较少收益而承担较大成本,在资金转化为资本相同的条件下,沿海地区通过自身资金积累的资本规模要大干内陆地区通过自身资金积累的资本规模,从而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入,在中国无内在约束的分权制度、单一的晋升考核机制、歧视的户籍制度和残缺的土地制度的作用下,沿海地区的资本规模将持续不断地与内陆地区拉开差距,进而沿海与内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建立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上,能够带来内生性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原有的违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技术选择带来的是经济外延式的增长.不同产业、部门、区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力跨产业、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流动.伴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进一步升级,在劳动力流动新趋势的推动下,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上涨趋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得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产业和区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这有利于改变我国原有的技术进步方向,推动内生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相似文献
8.
广西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服务原则、环境合理承载性原则、重视培育动力源原则。同时应采取以下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发展海洋产业;搞好交流与合作;发挥政府助推作用,建立良好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目前在劳动用工制度和企业劳动力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加强对企业劳动力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便创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当前中国农村的制度特点和外出务工存在风险的角度去考虑,利用期望收益、效用函数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农产品价格、期望工资变化后对农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对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现象和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申丹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8):61-64
如何使劳动力流动更加有序 ,更少代价 ,是用传统的行政控制手段来限制劳动力外出的规模还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把劳动力流动纳入特定的制度环境中 ,分析特定的制度环境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构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开放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3.
论劳动力流动背景下人力资本对三农的反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是:流出高素质劳动力和农村中较为富裕的人口,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留在农村和农业中,从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而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农村中存在由人力资本缺乏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打破这种循环的路径是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以来,农业的低收入是同其低的人力资本存量相适应的.如果等量人力资本在农村得不到等量收益,投入的人力资本就不会留在农村.因此,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能只是解决投入问题,还要解决人力资本的收益问题.只有在增加农业收入的基础上,才能留住和吸引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在农业和农村产生效益. 相似文献
14.
劳动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核心载体。结合城市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与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考察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短期具有积极影响,但长远而言,当劳动力老化超过一定程度后,将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劳动力老化通过企业创新投入、劳动力素养机制正向作用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其中企业创新投入是主要作用渠道,但也通过企业劳动力成本机制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短期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劳动力老化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正相关关系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成立,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资本密度高的企业中更强,但在行业层面这一效果并不显著;进一步地,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在出口企业中更强;此外,在东部地区,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结论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贫困的影响效应——以西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对西部地区的289个自然村有无外出务工家庭的问卷调查为样本,对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及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贫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具有积极效应;家庭及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流动者受教育程度、流动者外出年限及每年外出务工的月数等因素对缓解家庭贫困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90~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从劳动力流动视角考察经济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因素,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是导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差异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波特竞争优理论为基础,结合分析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最后阐述了企业应如何运用电子商务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本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在那些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所独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持久的某种优势或知识体系。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凝合剂;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功能的体现。为了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须确立具有当代意识的企业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以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研究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与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因此,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体权利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人群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导人群,劳动力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持续扩展,其中的基础性支撑是劳动力自主产权.劳动力只有通过市场化自由选择和城市化自由流动,才能够辨识和获取发展机会,从而改善绝大多数国民的二元制度发展困境.尽管中国社会转型涵括了非常丰富的发展内容,但人口发展与制度转型具有基础性、首要性和实质性,劳动力流动规律只有在制度成功转型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同步有序的全面展开,以劳动力流动规律为依据的相关制度安排才能具有民本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