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看,“新批评”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文本观、语义观、修辞观和细读法上.在“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新批评”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地被中国化.其原因在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同质性,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语境对外来文论的包容力与改造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建国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的变迁.认为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发生了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的演变,具体地呈现出四个时段的更替:第一时段为北部电影模块年代(1949至1977),第二时段为西部电影模块年代(1978至1989),第三时段为类型片年代(1990至1999),第四时段为类型互渗年代(2000年至今).这体现了中国电影文化被纳入全球化语境的命运和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强调理论的"语境化",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应该重返伯明翰,在借鏊和反思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土文化现实.文化研究的中国化是可能和必须的.政治经济学立场和批判性视角、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理论资源、西部地区的边缘文化因素和多元的文化现实,为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罗成 《江淮论坛》2008,(3):176-180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批评理论: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该学派的理论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新左派"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新左派"理论组成部分的英国文化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注重大众文化、传播媒体以及受众的研究.讨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理论以及"新左派"特征的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开始于他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书中提出的物化观点和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联系中介。当代西方的文化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开始;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威廉斯的引领下,英国文化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以及其他"后"理论又将文化研究推向了高潮。赛义德写了两篇关于某一种元理论可以从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扩散,进行"理论旅行"的文章,在我国学界影响较大。而许多人在研究"理论旅行"问题时,没有注意到赛义德的"理论旅行"论虽然有普遍理论意义,但他的两篇文章都把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的勃兴追溯到卢卡奇批判理论为起点的理论旅行。这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卢卡奇和他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是文学的横向发展。文学横向发展的观念与后殖民理论的旅行杂糅观念异曲同工。旅行杂糅理论对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阐释文化身份建构的维度。身份建构不仅仅依靠自身传统的承递,还有他者的参照。通过理论旅行,外来文论话语与中国文论的学术规则相结合,外来文论逐步内在化于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外来文论的中国化。但是各民族文化飘移杂糅的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消解西方文化霸权,而且还会继续陷入中国文化失语的陷阱。旅行杂糅理论给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的飘移和杂交,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肖琼  杨晓鸿 《学术论坛》2016,(4):109-114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深入,产业工人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还是否可行?英国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从文化层面上探讨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及其解放之途,从对“文化”的解析到“走向共同文化”再到“文化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从文化的层面探讨进入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甚至提出可以摸索出一条从物质身体到共产主义的探索路径。文章选择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解放理论为研究对象,进而从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方面探讨“文化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等问题,希望能够对当下马克思主义思潮低迷、社会主义应如何发展以及坚定社会主义的立场起到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以英国文化主义为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文艺理论和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如此一来,原本极具批判性和跨学科特色的文化研究在耦合中国的现实接受语境时,某种程度上被蜕变为与文学研究争夺学科阵地的理论话语.文化研究理论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大多局限于结构主义范式之后,更多地亲近于媒体研究和社会学,而离文学愈益疏远.因此,要深入探析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嬗变及其二者之间有意味的结合,就无法避开对英国丈化主义作一番回溯与思考.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围绕"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关系"的论争,亦可从文化研究的"前史"和源头--英国丈化主义那里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威廉斯的"情感结构"和本尼特的"阅读型构"既是沟通文学和文化理论的桥梁,而且又都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彼此之间在历史的维度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补性结构,集中地代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转向文化的理论拓展,从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紧密关联的必要性,为文化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13.
14.
邹赞 《社会科学家》2012,(6):145-149
英国文化研究是英国思想知识传统与1950年代特定的社会情境相耦合的结果,在这些多元而复杂的形构因素中,战后成人教育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英国成人教育源远流长,勾连着极具英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情境,1930年代的英国成人教育围绕人文学科的激烈论争,一定程度上突显了这一特定领域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影响了战后成人教育运动以及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英国成人教育形构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场域,其间汇集阶级、种族、性别等多层面的议题,为再度发掘工人阶级等边缘群体的文化经验和积极介入当代文化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以霍加特、威廉姆斯和E.P.汤普森为代表的早期英国文化研究,其重视工人阶级文化经验与个体的能动性、反对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与还原论、坚持跨学科的研究路径等都离不开成人教育这片丰厚的沃土。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学界 ,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崭新的学术面貌 ,这为中国人文学术的知识创新提供了某种值得关注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应看到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在处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实践的关系时 ,依然存在机械照搬西方理论以宰割中国经验事实的倾向 ;没有充分注意到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现实语境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 ,这就使得中国的文化研究在准确把握本土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应于本土的研究范式时 ,存在着严重缺陷。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 ,着重探讨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本土现实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互文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的宗旨在于简单地介绍一下西方互文理论的特点,指出它与中国传统诗论的异同,并对其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短检讨。互文理论注重某一作品与其他作品的联系,强调某一文体类型的系统和发展,这对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现代文坛涌现一批富有"内倾型"人格质素的作家,其主观幻想和孤寂善感的特点决定了话语风格趋向个性化和诗意性,在文学创作上多表现为日记、书信、童话、诗歌等极具个性色彩的抒情型文体形式。五四时期日记的"私语"体式、书信的"倾诉"体式、童话的"想象"体式和诗歌的"抒情"体式正是这种"内倾型"人格质素的外化。它们在与五四小说的互渗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叙述修辞,如复合叙述视点、感伤氛围渲染和自然意象叙事。该叙述修辞映现了这一时期创作主体独特的生命情怀,即自由自适的心性、青春的忧郁以及超越现实的姿态,烛照出五四时期创作主体普遍诉求的存在维度——"诗性"之维,标识着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发展变迁的本质性和规律化内容。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中后期,一些英共知识分子党员不自觉地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桎梏,形成了一批有刨见的理论成果,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英国左派知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继续致力于英国本土问题的研究,逐步创造出了一种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1956年以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新左派思想家陆续出版了一批影响巨大的著作,最终将文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生态状况影响。古代中国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方面优于古代希腊,形成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是相对封闭。相比之下,在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等方面古代希腊却明显比古代中国优越,这大大有利于其开放型文化的形成。双方各具特性,各有优劣,从而成就了东西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的英国和市场经济的中国在道德状况、道德矛盾、道德教育内容三个方面存在共性:两者都具有社会同情心下降,责任意识淡化、缺失的道德现状;都存在道德与社会市场经济、原有道德观念和现有道德观念的道德矛盾;都存在强调责任感、重视爱国主义的培养、注重继承传统美德的积极因素、加强各种价值观的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