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在汉语和意大利语中都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涉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从汉语和意大利语的农谚出发,探讨其中的节日文化、节气文化以及意大利特有的反映农奴和农场主阶级关系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教历文化。对两国农谚的比较分析是研究中意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又一途径,有利于促进中意跨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2.
农村体制变迁对哈尼梯田及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物质生产的核心内容.哈尼族在长期的梯田农耕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耕作技术、管理方式以及梯田生态机制.但20世纪下半叶,农村社会体制的变迁对哈尼族长期以来的梯田农耕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哈尼族社会逐步由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脱胎而为开放的、多元的、复合型的社会.由内外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发的哈尼族传统生产管理方式与文化机制的变革悄然涌起,其传统梯田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农区蒙古族在近百余年间经历了从游牧生计方式到农耕生计方式的转换。农区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从蕴含了生态意蕴的农谚到具有深厚生态特质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民间语言映射出该区域农耕文化生态民俗价值观的建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区蒙古族从游牧民到农耕民的细微而深刻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青藏高原藏族传统的农耕文化进行了考察,认为藏族传统农耕文化适应高寒地区自然环境,在农田布局、农事活动、耕作技术及村庄民居诸方面呈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同时具有农业生产力较低、生产工具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农谚的由来及发展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农谚按其反映的内容进行了分类,详尽概括了农谚体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美术伴随农耕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教化世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不乏伦理的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7.
《马颊河十二月》叙农事、描农景、赞农人、抒农情,无不蕴含鲁西农耕文化因素。其农耕物质文化内涵蕴含在农耕作物、农事与农技、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农耕天地中的动植物、农人饮食等方面的叙述与描写中,而其农耕精神文化内涵则蕴含在节气节庆文化、鲁西方言、农耕文化性格与意识及婚俗等其他农耕习俗中。在农耕文明已渐行渐远的当下,《马颊河十二月》为鲁西农耕文化留下了一份文学标本。  相似文献   

8.
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进行了实地田野考察,从独龙族传统的耕地类型、耕作方式、植树习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彝族农耕文明是从早期的畜牧文明发展而来的,农耕文化反映在语言方面就是农耕语汇丰富细腻。彝族谚语是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口头传统文学,其中的农耕谚语对彝族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语言的基本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封闭岛国自然灾害频繁的地理环境培育了日本顺从大自然、祈求神灵保佑的岛国农耕文化。本文分析了岛国农耕文化在日语语法中的表现:人称代词、称谓、自他动词、谓语后置、暧昧的表达,并通过分析惯用句的人文环境背景,反映岛国农耕文化对惯用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究“农耕为本”史对西部发展的影响——沙尘暴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农耕为本”思想导致了历史上持续的开荒垦田,特别在西部造成了大面积沙化、荒漠化;解放后,“农耕为本”仍产生影响,表现在全国生产领域推行“以粮为纲”方针,掀起了多起垦荒热潮,今天的沙尘暴及其他自然灾害就是报复;纠正“农耕为本”的片面性,消除其影响,关键是深入“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认识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制定科学的、立体的、因地制宜的生产方针,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相似文献   

12.
以铁器牛耕推广、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以及农业主导性产业部门地位确立为特征 ,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奠基的重要阶段。农业的发展为生产关系革新、政治制度演替以及思想文化繁荣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是导致战国时代社会巨变的终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真诰》为我国南朝齐梁时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所编撰整理的一部道书,既阐述茅山宗的教理教义,又贯穿陶弘景的农道合修思想,所以书中农学思想十分丰富,成为陶弘景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诰》中的农学思想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因地制宜的"土宜"思想;因时而行的"耕道"思想;与人为善的农业"伦理"思想;益于身心发展的农产品"消费"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湖南省粮棉主产区的实地调查,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因农产品涨价而引起种棉收益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纯棉花种植户,还是兼种稻谷的棉花种植户都因农产品涨价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益;不同类型的棉花种植户所采取的不同生计策略表现于棉花种植面积的差异性;相对于稻谷的种植面积,农户的棉花种植面积变动较大。  相似文献   

15.
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农户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农户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对农户在标准化生产中的行为选择做了初步分析,得出简短结论:只靠监管部门的监管来确保标准化生产是不可行的,必须做好宣传工作并使农户在心理上改变并接受、自觉地去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女性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女性化是许多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其深层动力源自市场深化带来的家庭及社会性别分工。从历史上看,轮耕制与犁耕制分别导引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性别分工模式。就技术层面而言,农业技术进步及其扩散的路径带有一定的性别偏好,进而形成农业女性化的局面。当代中国农业女性化图景的生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劳动力后备军和蓄水池时期的"铁姑娘"、男工女耕时期的农村留守妇女以及异地务农时期的女性"农民农"。作为农业女性化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农村妇女进城后的走向,还远未实现其就业主体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传统农业耕作技艺的传承、传统农作物品种的保护、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的坚守、传统农耕信仰的维系、遗产地生态环境的治理以及传统农耕技艺人才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农民职业分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产生不可忽视的关系: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生产技术落后等,而农民职业分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生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农民职业分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先机;农民职业分化扩大了劳均耕地面积,提升了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和附加值,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建议通过优化各种制度与战略,以多种手段促进职业分化,并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培养农业经营大户和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