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农村“多余劳动力”和“伪装失业者”。近年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的人地关系得到调整,实际居住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扩大、质量提高、养羊规模扩大,加上外出务工和财政补贴,农民收入较高。但是,农业生产辛苦,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服务缺失、农民生活条件差,青壮年农民依然缺乏返乡务农意愿。人地关系调整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分裂是农村需要继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发展。消极被动地采用扶贫帮困、片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针对从事农业及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已成为现实的及潜在的劳动力,提出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的不同战略定位,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更有利于入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形成人力资本;适应新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释放农村土地,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民职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群体分化是一个长期的协调互动的演化过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要鼓励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建城乡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5.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条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既有资源、经验、市场、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又存在农业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制约因素,应当采取积极对策与具体措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农民问题为核心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 农民、农业及农村问题同可持 续发展问题是涉及现阶段全国约9亿农村人口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如果我国能成功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不仅有可能按照预期目标实现以山川秀美为基础的现代化,而且也将给全球环境建设及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农民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当前全国约9亿农村人口中,农民综合素质将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与农民问题的角度分析,它既是一个经济与政治的问题,又是一个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在经济方面,我国农民现实的收入水平同广义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贡献率、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小学毕业升学率等9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贡献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学毕业升学率是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农业贡献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现代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而新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作为"人"的基础,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新型农民的培养应重视农村教育,促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尽快地转化为人力资源,不断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的战略。  相似文献   

10.
以传统农民与现代农民的形成本源为出发点,对两者的本质进行识别,发现两者拥有不同的就业选择集合,现代农民拥有多个选择机会构成的就业选择集合。在此视角和逻辑起点下,从选择机会、选择能力、选择条件三个维度出发,揭示现代农民形成中非农就业机会增加 劳动力择优转移下农村人口代际优化 农业的企业化和农民的选择性就业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展现出现代农民的演进规律和形成路径。扩展的就业选择集合意味着对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形成现代农民生成的基本前提;农村优质劳动力率先的非农转移,导致农村人口生产的量质转型和代际优化,形成现代农民能力提升的内在路径;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民成长以及农与非农就业工资的收敛,形成现代农民生成的条件。据此,建议助推现代农民形成,政府应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以扩展其就业集合,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其选择能力,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以转变农民的农业择业条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东、中、西三大区域城乡差距依此递增,三大地带内部城乡差距呈现明显拉大趋势。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国家的农业投资政策是不容忽视的两个因素。推进二元经济结构演化,缩小城乡居民差距必须树立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2.
乡村社会学研究"去农业化"的趋势,带来了农业研究与乡村研究的二元分立。同时,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概念,不仅是对西方国家乡村转型与变迁过程的理论抽象,"农民的终结""农业的终结"也成为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文章以江西垣村生态农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如何重新将农业与乡村结合起来分析;(2)新生产主义乡村如何可能;(3)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理论命题及其挑战。生态农业技术和产量、合作社的生产组织过程、生产端中心的产消连接、新型城乡关系形塑、乡村社会运作及与国家关系六个层面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组合,使新生产主义乡村成为中国乡村一种极为重要的(新的)发展类型与形态。如何面对生态农业对农业种植与乡村社会的重塑,如何面对中国社会食物需求上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对乡村与农业和广义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义和塑造,是生态农业带来的理论命题及研究上的挑战。文章以中国乡村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抽象,提示乡村转型一种重要发展类型和形态之外,丰富和推进乡村社会学对农业与乡村关系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86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总产值表示的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农村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农业经济发展是农业金融深化率的格兰杰原因。进一步协整分析发现,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农业金融深化率却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反向关系。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农村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效率的短期变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正向影响。综合而言,山东省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一些方面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建设,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建设,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体制改革,注重农村教育和科普工作,加强农村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伦理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良好社会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现代农业在客观上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作用。本论文在阐释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涵义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二者整合发展的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世界未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趋向。本文探究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及来源 ;立足娄底地情 ,分析了其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实现娄底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农业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建立县域经济农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两个指标体系,通过改进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分析山西省119个县区在农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性、协调性与相关性。研究发现,山西省各县域经济农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农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且呈现四种不同的发展状态;山西省县域经济农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与促进作用不明显,城镇化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农业发展速度远低于城镇化发展速度,尤其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并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非农行业与农业争水现象普遍,水资源“农转非”已是大势所趋。文章以河北省兴隆县转轴沟村水资源转移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水资源“农转非”对农村发展已经发生和潜在的影响。结果发现:水资源“农转非”不仅会挤占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水资源,而且还会危害自然环境、破坏未来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并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农民的水权,影响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建议必须在水资源转出速度和数量上给予限制;加强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尽快研究、完善中国的水权制度;并应克服无序竞争性用水行为,及早采取切实可行的开源、补偿、保障及管理等配套措施,以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的破解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一些政策的城市偏向,农民的许多平等发展机会得不到真正保障,造成城乡差距拉大。发展农村,迅速改变中国农村和农业的落后面貌,已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必须尽快迅速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从实现劳动力转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和完善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破解"三农"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