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宅基地土地置换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与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进行调整置换,并对村庄进行规划整治的特定行为.太湖县在宅基地土地置换实施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宅基地土地置换过程中需要关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问题和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宅基地土地置换工作需要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2.
根据宅基地置换实践是否触及土地所有权从集体到国有的变更,可以将置换区分为征收置换和协议置换两种形态。但各地的规范性文件无论是实体上抑或程序上对这两种置换模式并未予以界分,这样便产生了公权力越界和私权利弱化等问题。宅基地置换项目的启动应以行政许可为必要,即以公权力的介入为必要。征收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性质为行政法律关系,政府既具有公权主体的身份,也具有私权主体的属性。然而协议置换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政府与置换协议法律关系一般无涉。征收补偿和协议补偿的标准应体现差别待遇,两者补偿标准究竟孰高孰低,颇值研究。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农村宅基地退出增加了耕地后备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为土地整治和农村发展筹集了资金的同时;还存在宅基地退出复垦效率低下、复垦资金筹集困难、复垦宅基地土质差利用率低、偏离复垦目标、导致农民缺乏安全感等问题。结合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健全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复垦机制,设置宅基地退出复垦为耕地的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利用规划,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以及完善宅基地退出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激发农民宅基地退出热情,提升复垦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保护耕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宅基地土地浪费现象,分析了造成农村宅基地土地浪费的原因、以及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动力问题,最后提出对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改革构建中,已有的试点经验表明宅基地置换是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重要方式。宅基地置换受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观念、自治状况、土地制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置换模式。影响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的因素也十分复杂,在我国农村类型多元化、政府财力及能力不均衡的当下,难以推行统一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应当在不同条件的制约下寻求宅基地置换应当遵循的正当性标准,在置换主体上应确立农村集体及其成员的核心地位,置换目的应以增进农民福利为主,置换模式上应结合各地情况进行选择,同时应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指导和给付职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各项工程建设大量增加对土地的需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当前许多地区进行的宅基地置换探索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化解土地、资金难题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硬件保障,办学规模必须与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针对各地高校合并出现的老校区分散、基础设施资源难以整合、建设投入跟不上扩招和发展需要的问题,阐述和分析老校区土地置换的背景、途径与方式,探讨土地置换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硬件保障,办学规模必须与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针对各地高校合并出现的老校区分散、基础设施资源难以整合、建设投入跟不上扩招和发展需要的问题,阐述和分析老校区土地置换的背景、途径与方式,探讨土地置换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各地正进行的"双置换"政策中的土地问题,调查了苏南W市L村的"双置换"过程,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个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各项权能在置换中的实际变动情况,发现这种置换使得集体所有权主体和部分权能转移,同时土地承包权去向不明等。尽管这项政策能较快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但是必须要考虑农民长远利益及各项应得权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国家层面立法对宅基地使用权征收补偿没有规定。实践中各地对宅基地使用权是否予以征收补偿做法不一,并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利益。建议: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补偿;以土地出让金为基础制定合理的宅基地使用权补偿标准;对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前形成的宅基地应本着尊重历史与事实原则进行补偿;在房屋安置、自拆重建等非货币补偿中要注意补偿宅基地使用权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流转中的价值冲突与公平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着农村宅基地能否流转的问题,我国出现了理论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立法与政策的多重价值冲突。政策制定者对宅基地流转限制的解释是维护农民利益的公平性考量,但真实的原因却是出于对政府社会保障供给能力的担心而采取的无奈之举。文章从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四个方面对限制宅基地流转的公平性进行了质疑,认为这一制度的存在已经丧失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合法性基础,应尽快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2.
埃及国土开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埃及致力于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推进,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麻烦,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如何保护日益受到现代化蚕食的耕地,充分利用开发国土资源。由于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埃及的国土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并且与埃及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如何变沙漠为良田,充分利用开发国土资源,直接影响埃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土地流转中介机构难以适应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落后妨碍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建立畅通的土地流转渠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劳动的转移,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4.
法释[2005]6号第20条对“四荒”土地之上的“一地数包”问题规定了相应的效力规则。但该规则忽略了恶意当事人的法律地位,误用了民法的占有原则,违背了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法理。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取得方式上实行的是登记要件主义,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将“一地数包”区分为承包方均已经登记、均未登记、有的登记有的未登记等几种情况,分别构建不同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5.
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选择,而有效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目前还面临着传统观念约束、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宅基地产权不明晰、退出意愿不强烈、补偿不合理等制约性因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宅基地退出的就业保障机制、经济补偿机制和收回惩罚机制,同时宅基地退出机制设计运行还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就渡边淳一《爱的流放地》里冬香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进行分析,论述冬香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性,探讨现代社会里传统婚姻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不伦与激情"的关系,同时对渡边先生的"爱与死"的主题进行解读,以期进入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7.
对于农民来讲,长久以来,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保障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周边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土地的征用,造成为数众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失地又失业,失地又失养老保障,从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也是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所谓"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一种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式———"丘井之式"。北魏在以"六镇"为中心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过垦田,颁布过垦田法,它也是这一地区"府户"的户籍样,后来增添进了"丘井之式"。北齐继承了户籍样制度,把北魏两种户籍样混合为一,并把规定当作土地登记和管理法归入《田令》。隋、唐沿袭北齐之制。治史者不了解源自"品式"的户籍样制度,不了解北魏有两种户籍样,把"均田"误解为均分土地,制造了"均田制"这一错误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开展试点,但是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障碍阻碍了其发展.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中既存在政策层面与立法层面态度不一致的问题,也存在政府某些领域过度干涉和某些领域不作为的矛盾.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一方面要从立法层面对不合理的规定加以修改或废除,并制定新法,在抵押关系当事人、标的物、实现规则、生效规则等方面明确规定;另一方面,政府应当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提供基础服务.  相似文献   

20.
免费分配土地问题在美国土地处理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免费土地成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美国建国之后土地开发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有着悠久的免费分配土地的传统 ,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的初期。拓荒者争取免费土地的斗争贯穿美国早期土地制度史的始终。迄止 186 2年《宅地农场法》的颁布 ,免费分配土地问题才最终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