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汉代非常重视社会教育,通过明确社会教育的核心理念、运用具体教育方法推行孝道理念以及完善社会教育网络等策略,由榜样示范、奖惩制度、官员施政、乡里教育等具体措施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使汉代整体社会风气较秦朝有了较大改变,从而为国家稳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的社会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于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和谐人格是指农民工二元人格中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农民型人格与市民型人格等不同人格特质从对立走向整合的人格类型。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国民和谐人格来支撑,需要农民工由二元人格向和谐人格的转型。农民工和谐人格是农民工人格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农民工和谐人格构建的基石,农民工市民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工和谐人格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教育心理学中超前思维与社会教育相互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首先 ,超前思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思维对于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的超越性。其次 ,超前思维的形成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制约 ,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制约。第三 ,超前思维对社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对社会教育目标的选择具有三个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概念、特征两方面,介绍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更好的认识,进而促进它们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炎培的社会教育思想是以职业教育的形式展现和实施的。他对职业教育的定义,职业教育的目的、方针、办学原则以及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都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黄炎培办教育的经历、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方针、原则,以及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实质和内容,职业教育是体现其教育思想的手段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论多元文化对和谐社会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对和谐社会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教育有着重要关系.在中国,要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正视多元文化对和谐社会教育的影响,重视和谐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社会教育的延展作用以及实施“三位一体”和谐教育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和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就是一种涵盖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学习型社会等各种思潮深入人心之际,学校显然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机构,研究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状况也显得迫在眉睫。第一,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地位应明确纳入到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第二,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应成为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第三,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更有利于提供多元智能发展的有价值的知识;第四,活动是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活动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第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是中小学生社会教育良好运行的策略之一,社区参与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是又一种运行策略;第六,以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现代教育评价标准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关于西藏教育史的主流观点将西藏教育的历史限制在体制性教育的狭隘领域内,丧失了历史人类学所追求的他者的立场,使得西藏教育史成为庸俗进化论的注解。文章认为,在教育史上还存在另一种为学者所忽视的小区性社会教育;这种教育使体制性教育得以成立;通过援引卡尔.波拉尼的实质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文章认为小区性社会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社会和文化嵌刻性。文章从一个藏族小区的现代教育发展历程着手,考察小区性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它承载着藏文化的基本信息;同时指出,现代性学校教育在西藏的扩展是和西藏传统的体制性教育——寺院教育并存并且动态互动、互补的;寺院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他者,其优越性至今未被超越。然而二者都需要以小区性社会教育作为存在的基础和在历史的进程中作为互相转换的中介。从个体的竞争力上说,我们很难判然断定体制性教育优于小区性社会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发展体制性教育,我们必须培育作为其基础的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的归因分析,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几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以提升国民素养、重塑民族精神、启发全民智慧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思潮全面兴起,作为社会教育思潮传播阵地的图书馆开始由传统的藏书楼转变成社会教育的实施机构,其功能得到了全新的审视。教育部在社会教育行政上的改革和相关法规的颁布,有力的推动了公立图书馆社会教育事业的全面展开。图书馆服务重心的下移及对社会教育形式和场所的丰富,使得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民众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一幅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和谐局面。边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除了进行政治经济建设外,社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党和各级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发展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同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生产、支前工作、拥军优抗相联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扫除了文盲,又提高了民众的抗日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实现了边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经历了起步、高潮、挫折、复苏和发展五个阶段。在这期间,中国学者就何谓社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特征、意义、分类、内容、实施、学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对比反思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初我国社会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确立社会教育研究的前提;全面规划社会教育研究;尽快进行社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拓展社会教育的研究领域;把社区教育研究作为社会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我们突出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领域孕育着丰富的公民德育资源,它主要指学校教育系统以外,面向全民的各种社会文化教育形式.社会教育具有教育性、公益性和对策性等特点.加强社会教育可以继承传统教化的优点,辅助解决社会问题,"开民智","新民德",弥补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不足.规范、整理与创新社会教育事业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在改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社会教育思想,其思想的实践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特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把实践看作社会教育的基础,把社会教育实践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主张社会教育应该发展人的社会性,以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为落脚点并始终实践着对社会性的追求;马克思倡导共产党人实践着对无产阶级的教育、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始终把服务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期,在政府主导下,北京社会教育逐渐兴起。政府的主要举措有:明确社会教育性质及提出实施社会教育规划,成立管理通俗教育的相关机构,明确通俗教育的教育经费,采取措施保障通俗教育顺利进行等。当时,北京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学校式社教机构和社会式社教机构来完成的。学校式社教机构包括公众补习学校、露天学校、贫儿半日学校和注音字母传习所;社会式社教机构主要有通俗教育讲演所、阅报处、图书馆和公园。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种社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京普通市民的智识水平,改变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北京市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美国社会教育机构注重学习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调动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级学校教育机构的设施和师资兴办社会教育,根据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社会教育的内容,把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注重对当地居民进行美国化的教育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意使社会教育为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也对青少年健康人格起了巨大推进作用。可以借鉴美国社会教育的历史经验,加强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合抗战需要和陕甘宁边区实际,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边区经济发展,改善了边区的基本面貌,支援了抗日战争。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展现出社会教育与抗战、生产紧密联系,依靠群众办教育等特点,这些做法和思想对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文化冲突对和谐就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文化冲突对和谐就业结构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基于趋利避害原则,从物质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制度和体制等层面提出建构和谐就业结构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和贯通,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文章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进行了比较,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离、冲突和错位现象进行了反思,并对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贯通的路径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