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民国时期白洋淀地区的棉花种植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缓慢而有限的。与此同时,棉纺织业广泛普及,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式机器推广使用且伴有棉纺织工厂的建立。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的综合作用促进专业棉市的兴起与发展,加之便利的水路运输,部分集镇物资集散的功能日益凸显。这一过程的整合,既是白洋淀地区集市发展的历史面相,也反映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印度工厂棉纺织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印度工厂棉纺织业的兴起,是以中国作为其最大海外销售市场为其前提的.在中国市场上,印纱对英纱形成激烈竞争并迅速排挤土纱.同时,印纱的大量输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一定程度上对英美棉布也起着很强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封建社会内,棉纺织手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主要部门。明末清初时期,苏松地区的棉纺织手工业生产在全国占居着重要地位,号称:“衣被天下”。在棉纺织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否游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至今众说纷纭。对于这一课题的探讨,不仅对弄清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的产生等问题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加深认识我国的国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历史资料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是我国棉纺织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五省的棉纺织业的兴起晚于江南地区。它始于明,发展于清。就其发展的进程而言,在时间上晚于同一地区的棉花种植,在地域上由南向北推移,在技术上采用的是南方的纺织技术,但在实践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棉布及其制品。从明末开始,到乾隆年间,北方五省自产的棉纺织品行销于北方各地城乡市场,为民众所欢迎,从而打破了宋、元以来南布北运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棉纺织业是近代以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学者们将其描述为技术落后和经济低效,以长期的过密化作为18世纪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标志。而通过对中国最主要的棉布出口生产地——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进行考察,从而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18世纪,松江棉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不是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原材料所致的结果,其成功取决于相对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19世纪以后,连同松江在内的江南地区经历了"道光萧条"、一系列的外国侵略与中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内战;来自外国的竞争也大大加强,由此导致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衰落。一度高效、繁荣的家庭棉纺织品的原始工业的残迹,导致了黄宗智断言存在一个长期过密化的历史,当然,他所说的时代是错了。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原始工业化逐渐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其主要表现是乡村家庭棉纺织业的快速扩张,包括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种植量和棉花产量、棉布的产量及其远程交易的商品量、从事乡村棉纺织业的人数都有大幅增加。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欧的原始工业化一样,存在着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这些历史积淀为后来的乡村工业腾飞奠定了原始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张謇科教兴农及倡导“棉铁主义”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为救国自强,率先提出了科教兴农和倡导"棉铁主义".创办了农校,采用欧美治校新法,设农艺、园艺、畜牧、农化四科分别授课,在培养人才和改良棉产诸多方面均列当时国内前茅;创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创了中国农业近代化,尤其在改良中棉、引种美棉都获得了成功,为中国棉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优质棉;他任农商总长期间,积极拟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奖励植棉的政策法令,为中国成为世界植棉大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明代后期以至鸦片战争爆发以前,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我国某些地区的某些生产部门中开始生长,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苏松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这里的丝、棉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有着相当高度的发展。对于这个地区的丝、棉手工业的封建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复杂性的探讨,将使我们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的认识有些益处。目前,史学界一般都承认鸦片战前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生长,但对萌芽发展程度的估计则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已经达到工场手工业阶段,有人认为不过是稀疏的萌芽。这篇短文只是在学术界已经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一点肤浅看法,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在国家鼓励植棉政策的引导和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山东西部地区,特别是运河沿线地区的植棉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山东西部三大棉花生产区域——东昌、济宁和曹州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棉产量和商品率高。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我国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对近代苏州棉布染织业工场的发展历史的考察,可以帮助对近代中国棉纺织工场的发展及内部情况加深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尽管在某些行业中已零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但在手工业诸行业中分布最广、地位最突出的棉纺织业内,却几乎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仅有的例外是苏州的棉布整染业,那些由厂商直接经营的染坊、踹坊,形成了“商业资本同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工场手工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而作为纺织业主要工序的纺与织,当时苏州则基本停滞在个体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阶段。在城市,手工纺织业同样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广泛存在,康熙长洲县志载:“(长洲县)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产,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  相似文献   

11.
1917~1937年间,山西省积极推行棉政,其实施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1933年)由省政府倡导植棉;第二阶段(1934~1937年)在棉业统制委员会统制下综合解决棉业问题.经过此20年的努力,山西棉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棉花品种得到改良,棉田面积大幅度扩展,棉花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所产棉花不仅满足了本省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和本省纺织业的原料需求,还有相当数量的棉花可供输出;棉花种植和运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棉花检验对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良好的市场风气发挥了一定作用.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山西棉政的绩效未能充分发挥.尤需指出,棉花统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有抵制日本经济侵略的意义,但棉花的大量输出客观上也为日本提供了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立国之本 ,元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 ,改善经济状况 ,颁布了许多益农法令 ,特别是对制棉业给予大力扶持 ,使得棉织生产成为元代的支柱产业。要想全面了解元代农业和纺织业发展史 ,绝不可轻视元代制棉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手工业经济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莉 《东方论坛》2006,(4):100-103,125
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条件,加上政府适宜的宏观调控举措,使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的手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其中,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制盐业与纺织业尤为兴盛,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海盐与棉纺织品生产基地。但是,黄河三角洲手工业的发展地域不够均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道婆与上海乃至中国的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她的贡献,在于提高了上海地区纺织技术水平,并对从海南带来黎族的技术进行了创新,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当时上海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这说明元代的上海的农村虽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中,但它依然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另外,黄道婆对社会和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是传授、发展了棉花纺织技术,而且大大提高了上海地区妇女的经济地位,促进汉族与黎族之间的交流,这才是研究黄道婆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点。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中原商品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中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在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的品种不断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手工业生产领域,棉纺织业、矿冶业等发展迅速,许多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但从总体看,其发展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镇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批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入城市,城镇经济日渐发达,各地城乡集市贸易蓬勃发展,国内其他省区的商贾亦纷纷前来中原,从事经营活动,促进了中原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的作用下,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在不断改变,在自然经济形态下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正在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中后期娼妓业特别兴盛,文人学士狎妓成风。娼妓以其聪明才智促进了明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并带动了戏剧、音乐、舞蹈、民歌艺术的大发展,开拓了明代文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棉花早有种植,清末就已开始进行植棉业改良。1929年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陕西植棉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对于减少陕西鸦片种植、改变社会风气,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棉花专业合作社是推进棉花产业化、实现产销结合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棉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棉花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学的角度,运用SWOT方法,就安徽省棉花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利用机会、加强政策支持、注重专业人才引进、规范合作社组织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