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上 ,“戏剧”一词有其原初意义和语义流变历史。这一事实却为2 0世纪的戏剧史研究者所忽略 ,因而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考索不能全面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的性质。“戏剧”与“戏”、“剧”等词一样 ,具有“扮演”与“游戏”两大意义项 ,但是 ,历来的戏剧起源研究者都关注“扮演”的意义项 ,并由此为中国戏剧溯源 ,而忽略了“游戏”的意义项。这种溯源实际上是在演绎“艺术起源于歌舞”的艺术观念。中国传统的文艺功用论 (诗教 )、 2 0世纪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的文化语境激励着 2 0世纪的戏曲考原者选择“歌舞说”而放弃“游戏说”。“戏剧”的“游戏”意义项正是“戏曲”概念所没有的 ,“戏剧”概念因其巨大的包容性而更能体现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精神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音乐剧唱段是剧作者与作曲家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营造戏剧情境而创作的综合性戏剧片段。音乐剧唱段演绎应根植戏剧表演要义:准确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戏剧情境。从音乐剧唱段演绎要把握戏剧、音乐、语言、演唱、形体等五个因素,理解人物形象典型性格及音乐剧的情境,辩证思考“技术与内容”“音乐与戏剧”“演员与角色”“歌舞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等维度,分析音乐剧唱段演绎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解决音乐剧唱段演绎中出现的“人保音乐”“人保词”“人保戏”等失衡问题,确立“音乐保人”“词保人”“戏保人”音乐剧唱段演绎路径。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美学是明中叶以来经济、政治、思想、文艺的崭新背景前的产物。汤显祖与当时激进的思想家有着密切联系但有其特别之处,其戏剧美学表现出以“情”为主的浪漫主义倾向。汤显祖所说的“情”与程朱理学所宣扬的“理”相抗衡,包含着“现代的性爱”的成分,又始终带有梦幻色彩。这一倾向贯穿在他的戏剧作品论、创作论和声律论之中。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在戏剧的本质论、功用论、表演论等方面多有发明,显示了深厚的哲学意蕴,是其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滑稽戏,又称优戏。在中外戏剧史和戏剧舞台上,丑角的地位甚高。我国过去后台要丑角来“开脸”,有的戏要丑角来“插科打诨”,有的戏剧由丑角饰主角。没有丑角出场,似乎戏就失去声色;有了丑角表演,戏就增添了艺术魅力。由于丑角在戏中出现,人们的感情便得到渲洩,人们紧张的心情便得到松弛,人们的疲劳便得到恢复,人们的病痛便得以转移和治疗……丑角的确给人们带来快慰,带来思考,带来迪启;带来讽刺的微笑。含泪的微笑,幸福的微笑,胜利的微笑。笑,对  相似文献   

5.
词人兼词学理论家张炎总结了整个宋代词乐与词的创作理论 ,他的词学思想与词的演唱理论 ,具有南宋末期词坛复“雅”避俗的时代倾向 ,反映了南宋末期士大夫审美观念。他以词学思想与词的演唱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自己独到的戏剧观念 :戏剧要有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与“戏谏”态度 ;演员要有特殊的容颜与天分 ;戏剧演员表演应该“识拍、道字、正声、清韵、不狂” ,才能达到表演的最佳境界。这又反映了文人学士审美趣味从雅到俗的转变趋势。因此 ,张炎的戏剧观念在宋元之际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部戏的结构,一般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的方面,指一部戏有几条情节线,戏剧冲突怎样设置;横的方面,指一部戏有多少发展阶段,戏剧冲突怎样分层次。这里着重从横的方面,谈谈剧本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从横的方面来分析剧本结构,最早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戏可分“头、身、尾”三段的主张。我国的戏剧理论家也认为戏剧结构应象写文章那样,有一个“起、承、转、合”的发展过程。这些分法,实际上和现在对戏剧所分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是一致的,它是根据生活中客观事物发展的节奏而来的,也是符合戏剧情节发展更化的规律的。下面分别谈谈这四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戏剧中的人物从表演空间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出场人物,二是不出场人物。所谓不出场人物,就是在舞台上不出现、不表演,而作幕后、暗场处理的人物。因此,又可称为“幕后人物”。好的戏剧作  相似文献   

8.
1917年,以《新青年》为阵地,揭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冷落了的戏剧改革随着“文学革命”的掀起,又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戏剧改革者首先以写实的戏剧观念对传统旧戏进行了彻底否定和批判.傅斯年在《戏剧改良各面观》中指出:“真正的戏剧纯是人生动作和精神的表象,不是各种把戏的集合品”,而中国“自从宋朝到了现在,经七八百年的进化,还没有真正戏剧.”只是“把那‘百衲体’的把戏,当做戏剧正宗”,这种戏剧不仅不尽人情,而且第一“违背美学上的均比律”,第二“刺激性过强”,第三“形式太嫌固定”,第四“意态动作的粗鄙”,第五“音乐轻躁”.因此,“旧戏不能不推翻,新戏不能不创造”.另外,周作人在《论中国旧戏之应废》中也认为旧戏“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还处在“野蛮戏”的历史程序上.钱玄同更称旧戏是“戏子打脸  相似文献   

9.
诗是一切纯文学应有的特质,是作者与作品中人物情感物化和心灵的活雕塑。戏剧艺术除了要有"戏"外,还必须有"诗",这样就构成了戏剧的两个艺术眼点:"戏眼"与"诗眼"。为了挖掘出"戏"与"诗",作家一方面根据戏剧艺术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文体特点,遵循着"永远的追问"和"永远的情感"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又以某种精神探索的意味,把舞台变成灵魂的自白与拷问场,迫使观众和剧中人,连同作者自己一起接受精神的审判。曹禺因此而创作出大师级作品《雷雨》。  相似文献   

10.
戏剧文体与戏剧文体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戏剧文体与戏剧文体学俞东明一在“英语戏剧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一文(1994)中,笔者曾经指出.戏剧文体学理论与实践零碎而稀少这一局面的出现既有由于早期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不能适应戏剧文体分析的需要这一外部原因,七八十年代戏剧文学批评轻“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侯传文 《东方论坛》2009,(6):27-31,51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重要的戏剧家,既有丰富的戏剧创作,又有深刻的理论思考。他重视戏剧的“情味”和象征意蕴,提倡戏剧冲突的内向化与戏剧审美的和谐性,强调戏剧的表演特性,关注戏剧的舞台效果。这样的重“情味”、重表演的戏剧思想是对印度传统戏剧诗学的继承和发展。泰戈尔将东西方戏剧诗学熔为一炉而又实现了双重超越,是东方戏剧诗学现代转型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四川的戏剧,其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反映李冰治水的《斗牛》之戏。紧接着两汉时期又出现了《谤讟忿争》等角抵戏。到了隋唐五代,又有了空前的发展,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演出之活跃,皆为京城和全国所少有。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蜀戏“冠天下”,窃以为也并非夸张之词。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4.
梯玛巫祀与戏剧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西土家族聚居区,至今仍留存着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跳神活动,土家人谓之“梯玛跳神”。这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现象,亦是一个极其迷人的艺术现象。说梯玛跳神是神秘的原始宗教现象和古老的艺术现象,是根据梯马跳神的内容、形式以及文化品格和社会功能而言的。从某个角度看,梯玛跳神亦是乡村的戏剧表演,是一种“巫戏”。尽管梯玛跳神还不具有现代戏剧的特征,但它与湘西雅愿戏及其它地方戏曲有着极其密切的血缘关系。一、梯玛跳神是宗教与戏剧的中介中国古代的哲学中贯穿着“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的思想,于是,人亦逐渐…  相似文献   

15.
皇帝与戏剧     
我国历史上,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的皇帝大有人在。南朝时的陈后主(叔宝)、唐玄宗李隆基、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宋徽宗赵佶还有清代的慈禧太后都是戏迷。陈后主曾自作《玉树后庭花》等艳词,让嫔妃、伶人演唱;唐玄宗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宋徽宗时南方的少数民族来朝,因其衣衫蹊履与汉人不同,且多施粉黛,便“使优人效之以为戏”。但是这些帝王喜爱戏当然,一个帝王在酒足饭饱之余看看戏剧,本不足为怪,但是身为“九五之尊”,却降尊纡贵,厕身俳优之间,并亲自粉墨登场,扮演角色的却不…  相似文献   

16.
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戏剧,是中国话剧史上学习外国戏剧的第一次尝试。本文围绕“外国剧本的翻译搬演”、“外来形式的吸纳扬弃”及“话剧的民族化”等三方面的问题,对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戏剧的历史经验作了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客观公允的评价。在当今整个世界文化大合流、大融汇的格局中,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的碰撞、交流也将越来越激烈、越频繁、越密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学习外国戏剧的经验和教训,就尤其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行健的一些戏剧人物设置比较简单甚至有些剧目只有两个人对话,但是在简单的人物关系之外,会设置一个不参与剧中对话的角色。比如:《车站》中的“沉默的人”,《躲雨》中的“退休老人”,《对话与反诘》中的“和尚”。这类角色在各自剧中只有动作和表情,游离于剧情之外但又贯穿整部戏,和其他角色一起构成戏剧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类角色通过无声的动作和具象的表情进行表演和言说,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客观上产生一种复调效果,开拓了戏剧多层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8.
傩堂戏,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剧种。它以酬神祭祀为主要目的。演出时头戴面具、身穿法衣、一般在厅堂内表演。在湘、鄂、川、黔边区,都有这种戏,贵州、四川称之为傩堂戏或傩坛戏;湖北、湖南称之为傩愿戏或傩戏。虽然叫法不同、表演上有细微差别,但其共同点是粗犷、古朴、源远流长,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湘鄂川黔流传的土家族傩堂戏,是在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特别是祭祖活动、原始歌舞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受到中原文化,特别是巴楚文化的直接影响;后期在元、明、清小戏发展高潮中,又受到了其它戏剧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  相似文献   

19.
将西方与俄苏左翼戏剧作为主体来考察其各异的历史进程与走向,至少可以发现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认清左翼戏剧因语境变化而发生的生存状况的改变及可能的存在时段;二是确立左翼戏剧能够保有其“反叛”与“颠覆”品格的必要语境,即适当民主的社会政治氛围、多元的意识形态空间与自由的话语权力。以此阐明在何种条件下左翼戏剧能够作为戏剧的“一翼”得以存在和发展,又在何种政治语境中无法生存,以至于消亡。  相似文献   

20.
来自大庆油田的工人剧作家杨利民,以他对黑土地和石油人的执著歌唱,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构成了新时期剧坛上的“杨利民现象”。作者对形形色色石油工人形象的塑造,一是通过人性、人生价值和生命意识的独特观照,来彰显工业题材戏剧创作中的“人学”;二是以典型戏与群像戏的处理,在不断创新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中,来达到对石油人原生状态与真实形象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