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叶嘉莹虽为海外学者,却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早年生活、生长在汉文化传统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是其获得、认同这一身份的基础,汉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同一性则整合了她的汉文化身份与中华民族身份,从而构筑成常识中的中国身份。对这一身份的认同与自觉使她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探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谢奥 《南都学坛》2009,29(1):54-55
《骨》是近年来亚裔美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作者对蕾拉三姐妹的描写,揭示出她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种种文化冲突: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既无法接受父母固持的中国文化,也不能自由融入美国社会,最好的选择就是抛弃旧观念,接受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这也是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所有少数族裔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获此荣誉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作家。其小说《宠儿》一经出版即吸引了公众视线。小说创作中,莫里森从非洲裔美国女性角度出发,描写她们所遭受的性别和种族压迫,展现了被殖民制度压迫的非洲裔美国人生活,表达她们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从《宠儿》这部作品出发,研究托妮·莫里森对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重建的探索,从文化根源进行反思,深入剖析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重建的必要性,认为广大非洲裔美国人只有正视本族文化,才能真正摆脱种族歧视、压迫与思想上的侵蚀,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真正实现非洲裔美国人独立。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讨了美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和归宿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实是社会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对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焦虑,对犹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义提出了质疑。他试图从性、暴力和大自然中寻求消解身份焦虑的途径,最终在自然之美和情人之爱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也变相地在心理上获得了身份认同。事实上,索尔.贝娄并未解决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其笔下人物回归自然也有逃避现实的嫌疑,但贝娄通过赫索格对犹太身份的焦虑和认同,表达了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5.
云南跨境民族多元历史文化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跨境民族具有多元的历史文化,与境外同一民族在族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共通点或差异.云南跨境民族的多元文化对其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处理好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以爵士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和行文风格,不仅将爵士乐的灵魂编织进了文字,而且还丰富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整个黑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文章拟以小说的音乐性为切入点,通过重复、即兴创新、和声对位等爵士乐音乐元素与文本的有机结合来探讨新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身份问题是《人性的污秽》中作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了《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从青年到老年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展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尝试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意识流创作手法始于与台湾大学外文系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后,随着作家自身经历的变化和对意识流创作理论认识的深入,其笔下意识流这一创作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模仿试睑一成熟定型——在扬弃中提升”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它挑战了已有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提出传统社会中的自我认同的塑造更多地体现了时间上的延续和秩序性,而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塑造更多地体现了建构性,进而提出,以塑造自我为人本关怀的教育活动,应该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营造一种"家"的感觉;第二,具有丰富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在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中出现的叙述分层,大体可分为套层、并层和跨层三种模式,其中套层模式最为常见。叙述分层具有独特的叙事优势.尤其在表现女性寻求和建构自我认同的思考与迷惘方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叙述策略。对于女性作家而言,不同叙述分层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除了形式与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传递出了女性作家们摆脱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和谐与平等话语体系的意图和努力。  相似文献   

14.
自我同一性是艾里克森关于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内因理论为指导,在指出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健全人格关键的基础上,分析了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表现和根源,对达成自我同一性的三个途径,即培养一致的情感和态度、培养贯通的需要和能力、培养恒定的目标和信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又叫"瓦伦丁节",起因是一个叫瓦伦丁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而殉教.在临死之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书,表现他在坐牢期间受到这位姑娘的多方面爱护而萌生的纯洁的爱情.人们为了纪念瓦伦丁,就把他临刑的这一天(2月14日)定为情人节.中国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间故事,人们从天上银河中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爱情故事,纪念他们在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而形成了情人节的核心.我国相关古典文献中都有七月初七穿针、化生求子、乞巧等节日习俗,但以爱情为主.七月初七情人节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生活美的需要对它加以改造和充实,理性地对待七月初七情人节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白寿彝先生关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问题的论述,突出体现在关于统一的过程、统一的概念,以及统一的主流等认识上。了解和掌握这些认识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有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进程是复杂的,有着不同的阶段和丰富的内涵;多民族统一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各个历史时期多民族发展进程是不相同的,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百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早期的华夏族,后来的汉族,还是今天的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历史性迁徙,遂使其文化传播到一个相当广大的地区。其突进中原的一支,成为华夏族的主源之一,参与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建,甚至还有可能居于民族主干和政权主导的地位。战国秦汉,是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演进到汉族的重要时期,百越民族大规模融入华夏、汉族,壮大了汉族的队伍,成为汉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又至少有11个民族被公认为源出古代百越,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百越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史研究是白寿彝先生学术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白先生一贯追求并倡导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他身体力行,在民族史学科的理论建设上,始终强调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地位,指明民族史研究的历史任务,提出民族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学科健康、科学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民族关系、民族英雄的评价等专题研究上也不断从理论上推陈出新.在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为后人典范.本文除对白先生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贡献作一综述性考察外,还进一步阐明该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选词辨义是成功翻译的基础。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历史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译者准确选词,妥帖表达。以现代汉语“白”为例。借助现代汉语语料库分析其常用义项,并对其相应英译进行归类分析,为译者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个体归因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认为自我同一性源于身体自我,是一种多维立体的动态结构,渐次在心理发展中形成的认知、情感、态度、道德感、责任感与价值取向作为结构子因素形成类生物分子水平运动,并围绕价值取向融入结构大运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