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政治力量的组合、及内外政策趋于右倾和保守.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战后初期、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日本右翼势力对"台独"运动的支持自始至终、不遗余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在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内心深处形成了浓厚的"台湾情结",这是诱发其支持"台独"运动的历史原因;2.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视台湾为日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要地,并把支持"台独"运动作为谋求日本"政治大国"地位的有效途径和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为驱动其支持"台独"运动的现实原因,也是主要原因;3.台湾当局设立秘密"专案基金"拉拢即大搞"金钱外交",是诱使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运动的经济动因.  相似文献   

3.
战后天皇与神道并存的神社神道之象征天皇制,其灵魂载体神社神道的存续,为其在本质上的实存提供了绝对根本的保障,令其天皇之“神性棱威”之“象征神威”于战后仍“绵延不绝”,威力无穷,影响至今.其不仅是暮府时代象征天皇制的本质翻版,更是近代国家神道之军国主义天皇制的本质灵魂的传续与翻版.因而,战后象征天皇制仍是日本军国主义之源泉与温床,其必然导致军国主义并以此为其本质必然归属;亦为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右倾及国家神道、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阴魂不散之最深层的精神源流与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大学者.其著作与理学紧密联系,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日本人引进、复刻、研习朱熹著作的角度入手,考察日本人对朱熹思想的吸收与应用,从而找到日本社会僧侣、武士、儒家相互制约、长期并存的根由.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中亚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的"经济援助"到"丝绸之路外交",再到"中亚+日本"对话机制以及"建立自由繁荣之弧",日本不断加大对中亚的外交力度,中亚地区已成为日本外交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关于日本进入中亚并不断升级其中亚政策的原因存在许多观点,比较流行的有"能源说"、"经济合作说"、"日美基轴说"。与以上说法相比,本文认为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并确立日本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才是促使日本进入中亚并不断升级其中亚政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儒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但它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有着很深中国文化烙印的日本同样产生了儒医。通过对日本文献的梳理,从日本儒医产生的原因、对日本儒医现象的不同观点以及中日儒医现象的比较3个方面阐述了日本儒医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20世纪30年代曾形成的左翼文学思潮,日本是重要的传播源,中国左翼思潮中的"日本元素"就非常突出。此种"日本元素"对于我国左翼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由于日本的左翼文学自身的不完善性,对其盲目接受,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天义》是辛亥革命前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中的主要派别之一"天义派"的机关报刊,"天义派"是早期经由日本传播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渠道.《天义》记录了辛亥革命前经由日本传播到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全貌,它倡导"人类平等""废除政府""妇女解放""暗杀异己"等主张.通过剖析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想内核,厘清《天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探究中国无政府主义与日本无政府主义之间的理论和实践联系,拟在尝试论证日本路径对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台湾情结"主要表现在对"台独"运动的支持上。日本对台湾50年殖民统治久远而深刻的影响,是导致日本右翼势力的内心深处滋生浓重的"台湾情结"的历史原因;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视台湾为日本自身生存与扩张的战略要地,并把支持"台独"运动作为遏制中国崛起的主要手段,这是造成日本右翼势力"台湾情结"产生并如此根深蒂固的现实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这一世人皆知的重大消息,却在巴西日侨社会内部引发了水火不容的辩论和争斗,由此形成了"战胜派"和"战败派"两大派系。"战胜派"编造和散播"日本战胜论",并骗取了绝大多数日本侨民的信任,"臣道联盟"是"战胜派"中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组织。而巴西日侨中少数清醒理性的有识之士形成了"战败派",致力于推动"时局认识运动",以正视听。对此,"臣道联盟"予以疯狂的反扑,并暗杀"战败派"领袖,致使双方的争论升级为流血冲突。对于日侨社会的分裂和骚乱,巴西社会的总体反应是不解、震惊和厌恶。巴西日侨社会的孤立性和封闭性、《终战诏书》含糊其词的内容、巴西社会对德国和日本两国战败的不同反应以及二战期间巴西日本移民社会权威的缺失,是导致乱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一乱象既反映出日本移民社会内部的阶层分化,也体现出日本移民社会的认同分化。在本质上,它是日本"皇国臣民"的愚民教育以及巴西政府强制同化政策和战时管制政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根源是在巴西激进民族主义的高压下形成的日侨极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日本海航路交通网络是由日本到朝鲜三港的水上航路及朝鲜三港到中国东北腹地的铁路交通构成。日本海航路开通后,日本帝国主义极力经营朝鲜三港,使朝鲜三港的贸易迅速发展。随着日本海交通网络的构建,东北亚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工业带,并形成了以牡丹江、佳木斯为中心的东北亚城市群。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两国学术界中,关于儒学还是儒教的论说由来已久。从"儒学"的原始形态来说,"儒学"并不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宗教;从"儒学"的展开历史看,中国儒家学说的主流从来没有成为如西方现代"Religion"那样意义上的宗教。把儒学称为"儒教"的表象之下,反映了对西方文化受容的变异。中日两国虽然都用"儒教"一词,但是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有着两国近代史化过程中社会对待宗教不同态度的痕迹,存在相互认知上的错位。正确认识儒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列强以"万国公法"为理论工具打开日本锁国大门后,日本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便采取了多种手段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其中,多版本的《万国公法》在近代之初的日本纷纷登场,成为日本近代法体系的有机构成。与此同时,其自身伴随着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所表现出的实质意义在于:为日本社会不同时段的需求提供了理论武器。考察近代日本多版本《万国公法》,可以发现日本走上战争道路的法理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遣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往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通常的说法,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有二一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性;二是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使然.我们认为,上述两点固然言之有理,但尚不够全面和深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即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总体战略要求而发动的.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PK"一词迅速走红,许多文章对其含义与语法功能作了详尽解析,而在讨论其起源时却显得过于随意。虽能找出源于电子游戏和源于足球点球两种观点,但在对二者进行比较时却未能作深入讨论,且理由略显单薄,缺乏说服力。本文力图从词义内涵、出现时间与使用频率三个方面入手,对比说明后者作为最初起源的优势,然后针对该问题又引入日语作为媒介语,大胆提出一种新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日语也使用汉字,日语和汉语中有一些相互借用的词。"运营"这个词在日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从词典中有无"运营"词条入手,搞清其出现的大概时间,通过中文报纸上出现的有关"运营"的词例,观察其词义的变化。透过"运营"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大概时间及其词义变化,就汉语"运营"一词是否日语借词及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西方被冠以神秘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等称号.我们在考察译本的过程中发现,英译者对<齐物论>一篇的曲解难辞其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重的:有译者被先人注释所误导;有译者对<齐物论>理解断章取义或割裂了<齐物论>一篇与其他内篇的关系;还有译者受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英译文之"名"与原文的哲学含义之"实"不符.典籍英译的译者应从中获得启示:要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义旨,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做到"辨名析理",在英译的过程中做到"正名达理".  相似文献   

20.
历来的外来语辞书和论著,都误将"科学"列为日源词,本文考证,"科学"本为中国古典词,是"分科举人之学"、"科举之学"、"分科之学"的简称,宋代已经出现。"科学"一词传入日本,在"分科之学"意义上被日本人使用。至幕末、明治时期,日本人以"科学"翻译Science,因作为西方近代文化产物的Science具有"分科之学"的意蕴。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人把此一意义上的"科学"作为新词传回中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